查看原文
其他

齐晓伶:从大学教师、舆情分析师到刑辩律师,我找到了职业的最好归宿 | 律媒共同体

法律圈共同体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律媒共同体是由法律圈共同体与深度训练营共同发起,致力于发掘优质“转型律师”的项目。我们甄选推出10位分别来自公、检、法和媒体的优秀中青年律师,呈现他们的成长故事、进阶之路、转型心得、办案智慧。希望让更多幸运的当事人,能够在遇到相关领域的棘手案件时,把眼界和能力范围触达到他们。


内容摘要

——口才、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做律师之前的每一份工作都在无意中锻炼了做律师所必需的种种能力。

——如果说因为看到有些律师很有钱的样子,一入行就想着挣大钱而来,那首先是很难实现目标,也会走向歧路。

——实际上你只要把案子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时你整个人的气场就会不一样了。案子能淬炼你的谈吐和气质,哪怕你还是一张年轻的脸,也依旧可以获得当事人的信任。

——我觉得做到这样的程度才能够说服自己我已经尽力了,不会觉得对不起当事人,那就是:这个问题我没有解决,换一个人也一样解决不了。

镜头前的齐晓伶(来源:《女子推理社》)

一个月前,齐晓伶律师参与的一档综艺节目在芒果TV播出,她完成了自己的首次“触电”。

节目里,她作为特邀嘉宾,对一些真实剧情改编的案例,作出剖析点评,发人深省。为了节目效果,齐晓伶被画上修长的眼线,粘贴上卷翘的睫毛,让最熟悉的朋友都觉得“眼前一亮”。但演播厅毕竟不是办公室,多次调整表情她还是很难做到完全自如。录制时,工作人员总对她说“放松点”,她明白,对方言下之意是让她不要像律师一样“一板一眼”。
尽管节目里被编导打诨“太法律人了”,但工作中的齐晓伶却觉得自己时常感性到“太不像法律人了”。节目播出一小时后,她在朋友圈里写道:“做案子时就好把自己代入进去,陪着当事人、家属一起殚精竭虑,做节目也一不小心就把自己代入进去了,想到初入职场女孩的艰辛处境,唉,永远改不了的感性。”
对人感性,对己,齐晓伶却有着超越常人的坚韧。过去的二十余年工作生涯里,齐晓伶不断转换赛道,涉足了法律行业的多个领域——大学刑法讲师、中央级媒体的编辑、再到如今转型刑辩律师——每到一个岗位,她都全力以赴、全情投入,而一旦决定转身,她又当机立断、绝不优柔。就像她过去的学术生涯一样,她曾在自己三十多岁的年纪,放下高校的稳定工作,从遥远的兰州来到北京,一鼓作气从博士读到了博士后。

01

走上讲台

1995年初秋,从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上,19岁的齐晓伶在拥挤的车厢里动弹不得,那时的她个头瘦削,明亮的眼睛望着眼前形形色色的人走来走去,一直不敢熟睡,就这样她一路站了19个小时到达了首都北京。
但还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地。到了北京之后,她一个人在火车站地下室住了一个晚上,再搭上第二天一早开往兰州的火车。这一程的时间更长,30个小时。这一路,火车从荒芜到繁华,再从繁华到荒芜,这些数字和场景她直到今天都记得清清楚楚。
下了火车到达兰州大学时,已是中午时分,在这里齐晓伶正式开始了她的四年法律学习之旅。几个月前,齐晓伶在翻看专业介绍手册时,觉得“法律”看起来比家人让选的“经济”更吸引人,于是自己瞒着全家人,把档案袋封面上的专业名称给改了。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整个家庭仿佛都“笼罩在阴云中”——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却毅然要去这么远的地方读书,家人一时难以接受。
她做决定一直是如此果敢,不考虑太多因素。到了某个关卡,如果觉得自己可以去试试,就毫无顾虑地去了。
齐晓伶从初中时就爱看武侠小说,那些快意恩仇的侠客一度让青春期的她着迷。
“其实金庸本身也是学法律出身,他的小说体现出了法律的精神——江湖道义,核心就是信用,即使没有法律的监督和惩罚,依旧一诺千金。”如今回忆起来,齐晓伶觉得自己当初修改志愿的冲动也是有迹可循的,“有时候我会觉得金庸笔下的江湖道义与我本身的性格底色存在契合,而并非小说里的那些江湖之气熏陶了我。”
兰州大学毕业之后,齐晓伶留在了甘肃政法大学做讲师,主讲刑法学。这并非她本意,但当时学校在这个方面有需求,机缘巧合,她就走上了这条路。1999年,本科一毕业,她便有了每个月956元的工资。“虽然微薄,但从此我便能够生活独立,不再需要家里的支持了。”
当时齐晓伶所在的高校在甘肃省的很多地级市办了函授课程,为给在当地法律系统工作的人们提供“专升本”函授课程,通过授课,齐晓伶认识了很多当地的司法工作者,也对当地的政法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齐晓伶在当时甘肃省很贫困的一个地方——定西市通渭县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讲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家小时候没有水井,需要走二三十里的山路去打泉水。当时他对父亲尽到最大的孝心就是千里迢迢去打水,回来给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泡砖茶喝。洗澡更是天方夜谭,他洗脸的方式是父亲含上一口水,然后对着他的脸喷一下。这些经历深深刻在她的脑海里。
虽然齐晓伶在东北出生和长大,却在西部度过自己的青春。从踏入社会,到确立自己人生的方向,她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感情。对于西北的就业、经济、民族、环境问题,她有着故土一般的感受。
2000年到2010年,“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里,整个西部地区到处洋溢着春天般的希望。在这种氛围下,她觉得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

齐晓伶开始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在西部地区的法律问题研究,逐渐引起行业关注。比如,2006年,她先后发表了一篇分析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变通问题的论文。同年还发表了探讨西部开发过程中的刑事法治问题的论文。2007年,她的文章开始被核心刊物采纳发表。

02

“没有白走的路”

在甘肃政法大学做讲师的这段经历锻炼了齐晓伶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她的刑法学思维体系更加缜密。“在讲了一个学期的课之后,我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变化,刑法学教材几乎都能背下来,上课也不需要再看书本了。而且在两年教学之后,我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刑法体系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信口拈来。这些变化给了我信心,甚至重塑了我的性格,让我从内向逐渐变得愿意和人打交道,并且变得不慌不忙。”
但深入职场与社会之后,天生敏感的齐晓伶,也逐渐对身边的不公和恶性竞争表达出忧思。“很多时候人际关系似乎成为比个人能力和勤奋更重要的因素,这些束缚是仅靠个人能力很难摆脱的,我对一些社会问题变得忧虑,对公平有更多的期望。”
自此,齐晓伶有了到北京考博以实现内心追求的想法。2008,评副教授职称的前一年,齐晓伶辞掉了在甘肃政法大学的工作,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刑法学博士。
2011到2014年,已经博士毕业的齐晓伶,一边在法制日报社法治网《政法舆情》从事了近三年法治舆情研究性工作,一边攻读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后。当时的舆情调查和把控工作还完全没有今天这样成熟,她彼时的工作日常是在政法领域出现舆情后,快速梳理出传播路径,做后续追踪和调查,并给出回应,为政法机关如何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疏解民众情绪提供研究范本。
三年的媒体经历再度拓宽了齐晓伶的视野,因而在三年后离开媒体开始做律师后,她对于案件求助媒体的选择有着更加成熟的判断和认知。但是,在她看来,从法律专业的纵深度上看,这个工作并没有那么大的挑战。2014年初,齐晓伶又一次辞职,成为一名律师。
口才、逻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齐晓伶在做律师之前的每一份工作都在无意中锻炼了做律师所必需的种种能力。
虽然入行晚,但齐晓伶一开始就和北京颇负盛名的刑辩律师们一起搭档工作,很快她掌握了辩护词写作的思路,明白如何直入主题,呈现证据,迅速取得检察官、法官的信任,这得以让她快速独立起来。

随着律师工作的深入,也让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份能够真正帮助到别人的,有一定难度,但同时能点燃自己激情的工作。

03

Q&A

Q:您是如何理解刑辩工作的?
A: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有人要依靠你,经常会说“齐律师,这个事情就交给你了”。当当事人和家属无条件信任你的时候,真的不需要任何人催促,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是由内而生的。你恨不得调用所有的脑细胞,一直琢磨,想尽一切办法帮到他。我必须做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才能够说服自己我尽力了,不会觉得对不起当事人,那就是:这个问题我没有解决,换一个人也一样解决不了。
Q:分享一下您做过比较难忘的案件。

A:我代理过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女医生,名校的研究生,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她曾在一家全自助结账的超市购物时,多次以不扫码的方式盗窃了超市总价值六百多元的商品。被超市发现后,公安以盗窃罪抓了她。
她找到我时,我正在外地出差,她对我无条件的信任,深深激发了我的责任感。最初,我代当事人去和超市谈谅解,被断然拒绝了。不久后,当事人说自己收到了检察官的通知,让她去签认罪认罚具结书。

在认罪认罚具结书上,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是三个月拘役,但如果真的被定罪量刑,当事人的医师证就无法再注册,其后面的人生路将被改写。随后我和检察官深入沟通,认为适用轻罪不诉更妥善。在僵持中,我以自身可能承担的信用风险代价拦住了当事人签字的冲动,说,“审查起诉的截止时间还没到,如果今天你签了认罪认罚就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了,你今天先回去和家人商量商量,如果仍然决定签,明天来也能签,我会继续跟检察官沟通。”

走出检察院,我陪仍在全身发抖的当事人在门口的马路牙子上坐了好久,听她讲儿时的成长经历。因为经济拮据,她从小便被母亲教育不能乱花一分钱,甚至因为怕给亲戚家回赠玩具,而不敢接下亲戚赠送的玩具。她一直有一个潜意识,就是花钱是对母亲极度节俭的背叛,而省钱是可以得到母亲褒奖的。因为不想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她甚至放弃了已经考取的读博士的机会。听她说着这些经历,我只觉得心疼。我知道,有些犯罪是有着心理学的根由的,她只是一时走错了路,而并非内在有多恶。

随后,我从犯罪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再次向检察官分析这个案件的发生,既有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有社会管理的问题。因为过去规定“两年盗窃三次以上”会被认定为盗窃,在于过去的盗窃都有极强的隐蔽性,意在打击心存侥幸的惯犯。但现代社会公共场合财物管理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超市何尝没有责任,为何不在自助结账处设置警铃提醒,是否存在诱发犯罪的放任态度等等。

最终,在综合考虑之后,检察官接受了我的辩护意见,决定对本案不予起诉。当事人事后对我说,她甚至一度产生过跳楼的想法,是我的理解和接纳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她说是我救了她。

Q:您在做案子的时候会与当事人共情,但又需要逻辑清晰,以说服法官,两者之间是怎么平衡的?

A:在梳理案情的时候一定是理性的,要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其实律师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法律事实,也就是证据呈现出来的事实。在从当事人口中了解案情的时候需要感性,因为只有感性才能让律师对这个案件感同身受,才有感染力,可以去感染办案人员。
律师不仅要和办案人员分析法律案情,还要讲这背后可能的真实情况。公检法的办案人员也是人,不是办案的机器,所以当真诚地去和他们沟通的时候,会收到不一样的结果。
Q:您对律师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A:聪明是做律师的必备素质,但还应该踏实、勤奋,要能坐得住,经得起清贫。如果说因为看到有些律师很有钱的样子,一入行就想着挣大钱而来,那首先是很难实现目标,更可能走向歧路。
这一行主要还是靠本事,即使你有各种社会渠道,能拿到案子,但你能不能把这个案子给做好?律师的口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其实年轻人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最开始的几年要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研究案子。研究包括实务问题,也包括理论问题。能写(论文)就写,但也一定要跟实务结合起来,和在高校里纯粹做理论是不一样的。

最开始的几年,你可能处在一个活干了不少,工资又很低的状态,但实际上你只要把案子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时你整个人的气场就会不一样了。案子能淬炼你的谈吐和气质,哪怕你还是一张年轻的脸,也依旧可以获得当事人的信任。

所以就是要能吃苦,不要太计较得失。因为刚开始你很难接到质量高的案子,轻伤害、敲诈勒索、寻衅滋事,这些简单的案子难以真正提升你的能力。经济犯罪、职务犯罪、金融犯罪、网络犯罪,只有跟着顶尖、成熟的律师才能接触到,但是收入肯定不如独立接案,所以一定阶段,付出也是一种得到。

而且律师一年能做的案子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心急。刑事案件一年如果一个人做十个就已经会非常忙了。律师做案子一定是做成精品,要会见、阅卷、检索、梳理案情、调查取证、撰写律师意见、与办案人员沟通,每个案子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进入律师行业就没有加班不加班的概念,案子不等人,要知道当事人和家属每分每秒都在煎熬。我在做案子的时候,甚至睡觉的时候脑子里都在琢磨,找突破口。

齐晓伶

“同样一个刑事案件,用心做和走程序,专业和不专业,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擅长领域:刑事辩护、刑事控告、企业合规。

办公电话:13718340525

邮箱:qixiaoling@qiankun.com.cn


*文中图片来自受访者

-END-

系列统筹丨谭雁清
作者丨王沐青
采访丨宋佳旻 王沐青
录音整理丨蒋一凡
编辑丨谭雁清
排版丨梁   栋
审核丨齐   明 陈显玲

 推荐阅读 

[1]隗卓然:从警十年后,开放朋友圈,我从心理上正式转为律师 | 律媒共同体

[2]李双庆:从审案3000+的员额法官到律师,“专业服务比共情更有价值”  | 律媒共同体

[3]你能找到的律师水平,就是你的最高水平 | 律媒共同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