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世纪经济报道朱萍:媒体新人如何进入医药报道?|科学新闻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科学新闻,不仅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还试图解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政治与伦理意涵。天文地理、科技环保、生物医药......都是科学新闻记者们追踪的领域,他们是连接科学界与公众的桥梁,也是理解、阐释与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赶路人。


深度训练营发起了“科学报道”系列,我们与科学新闻从业者对话,试图了解他们与科学界互动的过程。面对艰深的科学知识,如何做好案头准备?面对争议性研究,如何突破事实核查的困境?如何降低科学报道的“门槛”,让其更好地服务公众?深度训练营邀请充满好奇心的你,一起探索让“赛先生”发声的方法论。


朱萍,从事媒体工作超10年,较早时期从事调查报道,现为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新健康新闻部主任、新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关注资本市场、政策行业产业,发表多篇重磅报道,并获得新闻奖。同时也策划及撰写过多篇智库报告,为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等提供专业咨询建议。
代表作品:

1.

2.
3.
4.
5.

6.

“医药记者需要追赶行业变化的脚步”,这是朱萍进入医药领域后所一直坚守的信条。

职业生涯早期,朱萍是做调查报道的。那时候,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性报道,她都会深入研究。后来,由于工作变动,朱萍转向并深耕于医药健康领域。

和其他行业不同,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知识的领域。比如药监局之前提出做一致性评价,现在又提出做靶点创新,要求在一步步细化……如果医药领域记者有一两年没再关注,就会发现自己落后了。

于是,朱萍从零开始,慢慢摸索,多做积累,希望能不断地跟上这一领域发展的步伐。直到现在,她仍保持着做积累的职业习惯

从传统医疗到互联网医疗,再到数字医疗、AI医疗,朱萍见证着医药领域技术的迭代,也目睹了许多企业的沉浮,“最近一些新的公司,以往还没有任何消息,很快成为了上市公司......”

现在回头看,朱萍不敢说自己有了明显提升,“毕竟学无止境,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主题,记者需要与时俱进”

在坚守十余年记者职业的路上,朱萍有不少榜样,“比如《经济日报》的陈颐老师,退休前仍然坚持在一线采访;又如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BBC电视台主持人大卫·爱登堡,90多岁仍在户外拍摄主持......”。她坦言,任何职业只是一份工作,没有本质区别,保持好奇心、保持热爱的心,就可以坚持下去

“医药行业是一个很有意思、不断变化的领域,不断地有新药被研发,不断地有疾病被治愈,是一个可以带来希望的行业。”朱萍这样描述。只有真正进入这一行业后,它的趣味才会被发现。她也希望有更多媒体新人能来到这个领域

这次,「深度训练营」与朱萍对话,聊一聊她从事医药领域多年所得的一些方法论:
Q:医药领域每天有很多事件发生,怎样判断一则事件值得被关注?从哪里可以获取相关新闻线索?
A:这个要分情况,比如像政策类事件,我们以两会为例,政府工作报告里会有涉及医药领域的政策,其中每一句话都代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动向。比如,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在“互联网+医疗”发展加入“规范”二字,这实际是“互联网+医疗”发展进步的体现。

从这两个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变化和国家对整体风向的把握。在该说法正式提出之前,互联网医疗在市场上发展多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发展更为迅猛,到了一个需要国家强调合规性、进行发展方向规划的节点。有时候医药行业的发展,是市场先于法律法规的,一段时间后才能知道哪些方向需要调整,哪些领域需要立规矩,哪些方向需要更好地发展。

除此之外,企业公告也会提供很多信息,比如收购、重组等企业发展的变化;比如终止某个领域的研发、终止某个项目合作。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发展风向发生变化,可能是某个政策的导向使变化产生,也可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调整。

Q:您能否推荐一些了解国内外医药领域信息的网站或公众号?
A:例如FDA网站、医药公司的官网、中国药监的网站、医保局的网站,以及它们的公众号等等。这些都得看,而且得随时看。
Q:新手记者想要快速了解医药行业,有哪些学习渠道?

A:这没有捷径,想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医药记者,理论上至少需要积淀三年。除非是做细分的垂直切口,比如互联网医疗,可能会更快速一些。如果做整个医药领域,需要看的资料太多了,并且这个行业一直处于变化中。

一定要先学会看政策,了解这个行业的政策指导;再看企业,了解行业生态。只能自己静下心来花时间学习,没有任何速成捷径。

如果想要速成,可以做快消产品领域,比如奶粉、奢侈品、手机一类,这些专业的门槛可能没有医药那么高。一种新药研发可能需要20年,一家医院可能需要七八年才能打平成本。医疗领域的特点决定了整体的方向,它是一个慢速、无法立即见效的领域,记者也只能慢慢学习。

建议大家能成为真正深扎到垂直领域、对行业有洞察力的专业性记者。在这个领域深耕越久,就越了解行业,各方面的专业素质都会得到提升,无论是报道还是转型都能够有所获益。

Q:对于在医药领域知识储备不丰富的记者,翻阅文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怎样去克服面对中英文文献阅读的障碍?

A:阅读障碍肯定会遇到。面对外国文献中的专业术语,最好的方法是去相关官网,寻找将学术内容“再次翻译”的信息,这些内容会更白话些。之后再去阅读文献,准确性会高。如果要寻找源头性的文献期刊,或是查找资料,只能靠自己努力去看、去寻找。如果有语种冲突,比如说日语期刊、德语期刊、俄语期刊等,可以去找学习此类语言的人帮忙。要像一个挖掘机一样,不断去挖掘内容,如何去挖掘也是记者的必修课。

Q:在进行医药领域深度报道时,如何做案头工作?与社会新闻相比,会有哪些区别?
A:如果是医药领域,记者至少需要明白这个领域的专业性名词,或是阶段性发展情况。

很多时候,我要感谢我的采访对象,给了很多帮助与支持。以CAR-T为例,2015、2016年国内财经媒体报道相对较少,相关资料并不是很多,当时采访一位美国某知名大学终身教授,他非常友好,给我搬了个凳子,拿着笔在黑板上写着说:“来,我告诉你什么是CAR,什么是T,什么是风暴因子,哪些企业在做这方面的研发,哪些产品上市,产品有什么作用与副作用”。

常规来说,很多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记者在采访前都得了解,才能达成一个平等对话。因为有的采访对象会天然以为,记者懂这些。

Q:关于做前期案头工作,新手记者有什么快速提升的方法?

A:从网络上可以检索到很多信息。比如,采访对象之前是否接受过其他采访,可以从这些采访里看出对方对一些事件的判断;比如,学术人士之间进行的观点交流,各抒己见,其他人的观点是什么?别人为什么反驳他?将这些观念性的问题有技巧地抛出去,对方会感兴趣。

Q:在初步接触到某个领域时,如何选择和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

A:实习时带教老师会教这方面内容。每个领域都有一条线来串联。比如新能源科技领域,一般寻找目标可以是新能源领域行业协会的专家,可以是企业的研发群体,可以是某研究的分析师等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清晰的点位,哪些人在哪些点位上,不会出现找不到目标的情况。另外,记者日常会做各种各样的选题,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这时可以积累你的人脉库。

Q:面对某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时,很难对不太熟悉的前沿性、专业性内容进行深入交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这就是要做案头工作的原因。我在带新手记者或实习生时,会提出看一遍相关资料、整理好采访提纲的要求。写好采访提纲后,写稿就能事半功倍。如果写不出采访提纲,问不出问题,也不了解自己所提的问题,会让采访对象认为你很无知,这必然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必然会失去第二次机会。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努力做好,即使你不是专业人士,也能和采访对象聊起来很专业。只有切到采访对象的需求点,对方才会愿意和你去聊,甚至告诉你一些背后的故事。

Q:记者应如何应对采访权威专家时的压力,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A:采访提纲是敲门砖,要用采访提纲吸引采访对象。一篇稿件的产生分为准备采访阶段、采访阶段和成稿阶段。重心要放在前期做功课上,准备采访阶段所占比重至少要达到一半,要花时间去做。

此外,准备的采访时间要超过采访对象所给的时间。比如,如果对方给你十到十五分钟,那你至少要准备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采访问题。准备时长越多,覆盖到的内容越多,对这个领域了解越多,接住对方话的可能性就越大,采访对象才会愿意聊。我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对方原本只给了十分钟时间,但最后给了一个半小时来接受专访。因为采访过程让他们产生了兴趣愿意继续聊,并且希望通过媒体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对方的需求点。

当然,也可以和对方坦白介绍采访涉及的内容,并表示自己不是专业人士,希望对方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受众是大众,写作的时候也得用通俗的方式去写,对方会理解。

Q:在医药领域报道中,如何保证数据信源的真实性?当需要快速出稿时,如何兼具时效性?

A:有理有据、来源可靠是保证安全性的问题,一个数据出错可能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一定要核实来源。比如数据需要是官方信息或是官媒等权威渠道。此外,我们目前是“三审三校”制度,每个环节都会针对数据进行严格把关。

如果同时兼顾时效性,记者需要重点关注一些核心出处、来源。比如中国政府网、新华社发布的权威信息,可以直接引用。比如企业官方发布的公告。核心是要写明出处来源。

Q:如何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A:比如观察其他媒体的报道风向、公司官网上的信息、国家政策的内容,以及数据涉及的相关内容等,要多方面验证出处到底在哪,有时候要去找采访对象本人求证,这句话他是否讲过,是否是这样讲的。

Q:与其他领域相比,医药领域写作有什么特点?

A:相较于其他领域,医药报道更加垂直与专业。如果是其他领域,以星巴克面临的行业竞争为例,记者会写高端领域咖啡市场内的竞争性、瑞幸在中低端领域对下沉市场的争夺这些内容,更多关注市场或资本层面。但如果是医药报道,仍以CAR-T为例,里面会牵涉到很多专业性内容,目前有哪些企业产品获批、临床数据如何、产能如何,通用型CAR-T的发展阶段如何,不久前FDA提到的CAR-T副作用警示,对各企业的影响如何,各自的举措又是如何。

Q:如何平衡报道的专业性与通俗性?

A:医药记者其实做的是翻译工作,医药报道写作不可能像专业期刊一样,我们得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语言去写,既保证专业性,又保证通俗性。比如CAR-T,我们可能会解释,这是一个治疗血液肿瘤的疗法,它有怎样的治疗作用。

面对采访对象的专业性回应,记者要自己先搞明白,再用简明的语言把搞懂的内容转述出来,起到发挥翻译桥梁的作用,把专业性的内容转换成大众看得懂的内容。

Q:在医药报道中,是否存在新闻伦理问题?记者应该如何处理?

A:这种情况非常多。记者要做取舍。医药记者是同行业一起成长的,可能天然对行业有感情。所以一些记者会选择站在伦理这边,进行更有利于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报道。我们希望行业能正常发展,遇到问题去解决,而不是被暴力性地破坏,整个行业遭到覆灭。

Q:你会如何应对具有争议性的报道话题?

A:理论上,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应该有观点,而是做一个记录者。比如几年前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比如是否支持科技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尝试;比如是否对实验的伦理问题质疑;比如是否支持在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过早进行人体实验等等。我们可以采访到不同的人,记录不同的观点,可以把这些观点呈现在报道中,但记者自身不能持有观点。当然有的报道也会带有记者明显的倾向,或借专家之口表达记者的观点,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有时我们也要克制这种倾向,进行合理表达,进而实现一种平衡。

  *文中图片来源于受访记者

-END-
系列统筹|宋佳旻
采写 | 姚欣言  胡世鑫 
编辑 | 九   樾
值班编辑 | 陈子桐
运营总监丨温泓烨 梁   栋
 推荐阅读 
[1]当记者遇上“赛先生”|科学新闻
[2]公费师范生的自白:为什么我想放弃到手的编制?| 社会观察
[3]如果一个孩子是左撇子,你会矫“正”ta吗?| 对话另一种生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