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朱萍:媒体新人如何进入医药报道?|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不仅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还试图解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政治与伦理意涵。天文地理、科技环保、生物医药......都是科学新闻记者们追踪的领域,他们是连接科学界与公众的桥梁,也是理解、阐释与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赶路人。
深度训练营发起了“科学报道”系列,我们与科学新闻从业者对话,试图了解他们与科学界互动的过程。面对艰深的科学知识,如何做好案头准备?面对争议性研究,如何突破事实核查的困境?如何降低科学报道的“门槛”,让其更好地服务公众?深度训练营邀请充满好奇心的你,一起探索让“赛先生”发声的方法论。
朱萍,从事媒体工作超10年,较早时期从事调查报道,现为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新健康新闻部主任、新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关注资本市场、政策行业产业,发表多篇重磅报道,并获得新闻奖。同时也策划及撰写过多篇智库报告,为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等提供专业咨询建议。
2.
3.
4.
5.
6.
“医药记者需要追赶行业变化的脚步”,这是朱萍进入医药领域后所一直坚守的信条。
职业生涯早期,朱萍是做调查报道的。那时候,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性报道,她都会深入研究。后来,由于工作变动,朱萍转向并深耕于医药健康领域。
和其他行业不同,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知识的领域。比如药监局之前提出做一致性评价,现在又提出做靶点创新,要求在一步步细化……如果医药领域记者有一两年没再关注,就会发现自己落后了。
于是,朱萍从零开始,慢慢摸索,多做积累,希望能不断地跟上这一领域发展的步伐。直到现在,她仍保持着做积累的职业习惯。
从传统医疗到互联网医疗,再到数字医疗、AI医疗,朱萍见证着医药领域技术的迭代,也目睹了许多企业的沉浮,“最近一些新的公司,以往还没有任何消息,很快成为了上市公司......”
现在回头看,朱萍不敢说自己有了明显提升,“毕竟学无止境,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主题,记者需要与时俱进”。
在坚守十余年记者职业的路上,朱萍有不少榜样,“比如《经济日报》的陈颐老师,退休前仍然坚持在一线采访;又如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BBC电视台主持人大卫·爱登堡,90多岁仍在户外拍摄主持......”。她坦言,任何职业只是一份工作,没有本质区别,保持好奇心、保持热爱的心,就可以坚持下去。
“医药行业是一个很有意思、不断变化的领域,不断地有新药被研发,不断地有疾病被治愈,是一个可以带来希望的行业。”朱萍这样描述。只有真正进入这一行业后,它的趣味才会被发现。她也希望有更多媒体新人能来到这个领域。
除此之外,企业公告也会提供很多信息,比如收购、重组等企业发展的变化;比如终止某个领域的研发、终止某个项目合作。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发展风向发生变化,可能是某个政策的导向使变化产生,也可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调整。
当然,也可以和对方坦白介绍采访涉及的内容,并表示自己不是专业人士,希望对方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受众是大众,写作的时候也得用通俗的方式去写,对方会理解。
A:有理有据、来源可靠是保证安全性的问题,一个数据出错可能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一定要核实来源。比如数据需要是官方信息或是官媒等权威渠道。此外,我们目前是“三审三校”制度,每个环节都会针对数据进行严格把关。
如果同时兼顾时效性,记者需要重点关注一些核心出处、来源。比如中国政府网、新华社发布的权威信息,可以直接引用。比如企业官方发布的公告。核心是要写明出处来源。
Q:如何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A:比如观察其他媒体的报道风向、公司官网上的信息、国家政策的内容,以及数据涉及的相关内容等,要多方面验证出处到底在哪,有时候要去找采访对象本人求证,这句话他是否讲过,是否是这样讲的。
A:相较于其他领域,医药报道更加垂直与专业。如果是其他领域,以星巴克面临的行业竞争为例,记者会写高端领域咖啡市场内的竞争性、瑞幸在中低端领域对下沉市场的争夺这些内容,更多关注市场或资本层面。但如果是医药报道,仍以CAR-T为例,里面会牵涉到很多专业性内容,目前有哪些企业产品获批、临床数据如何、产能如何,通用型CAR-T的发展阶段如何,不久前FDA提到的CAR-T副作用警示,对各企业的影响如何,各自的举措又是如何。
Q:如何平衡报道的专业性与通俗性?
A:医药记者其实做的是翻译工作,医药报道写作不可能像专业期刊一样,我们得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语言去写,既保证专业性,又保证通俗性。比如CAR-T,我们可能会解释,这是一个治疗血液肿瘤的疗法,它有怎样的治疗作用。
面对采访对象的专业性回应,记者要自己先搞明白,再用简明的语言把搞懂的内容转述出来,起到发挥翻译桥梁的作用,把专业性的内容转换成大众看得懂的内容。
Q:在医药报道中,是否存在新闻伦理问题?记者应该如何处理?
A:这种情况非常多。记者要做取舍。医药记者是同行业一起成长的,可能天然对行业有感情。所以一些记者会选择站在伦理这边,进行更有利于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报道。我们希望行业能正常发展,遇到问题去解决,而不是被暴力性地破坏,整个行业遭到覆灭。
Q:你会如何应对具有争议性的报道话题?
A:理论上,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应该有观点,而是做一个记录者。比如几年前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比如是否支持科技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尝试;比如是否对实验的伦理问题质疑;比如是否支持在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过早进行人体实验等等。我们可以采访到不同的人,记录不同的观点,可以把这些观点呈现在报道中,但记者自身不能持有观点。当然有的报道也会带有记者明显的倾向,或借专家之口表达记者的观点,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有时我们也要克制这种倾向,进行合理表达,进而实现一种平衡。
采写 | 姚欣言 胡世鑫
值班编辑 | 陈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