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艺术史大课】云冈石窟最令人惊叹的5个窟,且听常青老师细细聊(上)
在大佛的真容巨壮前
人才能看到自身有多渺小
01.
/北魏时期的政权与佛教/
云岗石窟诞于北魏时期,而北魏帝王拓跋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一支,其原本活动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之间。公元1世纪末,拓跋鲜卑由东北向西南迁移。
西晋后,在各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割据混战中,拓跋氏的势力日益壮大,逐渐控制了黄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98年,道武帝把首都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并正式定国号为魏。从此,北魏在北方地区的统治不断加强。
作为游牧民族的拓跋氏,本并无佛教基础,但佛教却在北魏进入了膨胀式的发展阶段,达官贵人都以拜高僧为师为荣,全国掀起了一股争当沙门的热潮,百姓更是变卖田产加入佛门,据统计,鼎盛时期北魏全国僧人达两百多万,一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5。
另一方面,按照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需要孝养父母的,也不应当礼敬君王,这两点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因而长期以来为人们争论不休,也是过去帝王并不重视佛教的原因。但由于北魏时期法果等佛教首脑人物的倡导,北魏初期的佛教界首先解决了拜佛与忠君的关系问题,有一则故事记载法果谓道武帝“皇帝即如来,拜天子即为拜佛”,这样北魏政权进入中原区域统治百姓便有了名目,故后来道武帝尊佛教为国教也就是自然而然。
为了更进一点地体现礼佛就是忠君的思想,就连寺院里佛像的形体和相貌,也开始仿照皇帝来塑造了。公元452年,文成帝曾经下令雕造了一尊石佛像,完全是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来制作的。这尊佛像雕成以后,特意仿造他本人脸上和脚上的黑痣,在佛的脸上和脚掌上也各镶嵌了一小块黑石。公元454年,佛教僧侣们在京城的五级大寺内为道武帝及其以下的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等五位皇帝各铸造了一尊释迦牟尼像,每尊像都有一丈六尺高。这五尊帝王们的化身像,既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也有颇多的现实意义,因为北魏的统治者们以为,佛教僧俗们如果能经常面对着他们的君王礼拜,那么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无法动摇了。
02.
/云冈石窟的建造/
图1 云冈石窟外观
公元460年,一项更大规模的造佛计划开始在北魏统治集团中实施了。这时,北魏新的佛教领袖是来自凉州的著名禅僧昙曜,那里一度兴盛的石窟事业早已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刚刚上任不久,昙曜就向文成帝建议,在京城西部的武州塞开凿一处新的石窟寺院。文成帝立即批准了他的计划。据《魏书-释老志》里记载,昙曜开凿的石窟共有五所,里面各有一尊大佛像,高的70尺,矮一些的也有60尺,是一顶举世罕见的伟大工程。这处石窟寺,就是留存至今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图1)。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又叫武州塞)的南麓,武州川的北岸。这里的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有53所,此外还有许多小型石窟,大小造像约有5万多尊。昙曜开凿的五所大窟,就是位于西部的第16—20窟(图2)。
它们果真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宏伟吗?
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实际情况。
03.
/云冈石窟细解/
第16—20窟大体上都是摹拟椭圆形平面的草庐形式开凿出来的,彼此相互毗连着。从它们的外立面上看,第16—19窟上都有长方形的明窗,下面是圆拱长方形的窟门。五窟内的造像主要是表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题材,主佛的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的主要位置(图3、4)。
图3:云冈石窟第20窟
图4:云冈石窟第19窟主佛
我们根据主体造像和窟内的布局,还可以将这五所洞窟分为两组。第18、19、20窟为一组,窟内都是以穿着佛装的三世佛为主像的。
第20窟前的壁面早已崩毁了,我们看到的露天大坐佛身高13.7米,身姿雄伟,庄严肃穆,是云冈石窟的象征。
第19窟正壁的主尊坐佛高达16.8米(图3),它的左右两侧的佛像是分别处于东西两所耳洞中的。
第18窟的主尊是一身15.5米高的立佛像,它的左右有二胁侍菩萨,再外是两身立佛像(图5、6)。
图5:云冈石窟第18窟主佛
图6:云冈石窟第18窟北壁东侧胁侍弟子和菩萨
第16、17窟可以构成另一组。
第17窟的主像也是三世佛,但正中高达15.6米的主尊却是交脚坐姿的菩萨,它代表着现在还是菩萨、将来要下到人间成佛的弥勒(图7)。弥勒的左侧是一身坐佛,右侧是一身立佛,分别代表着过去佛和现在的释迦牟尼。
第16窟比较特殊,它只有一尊高13.5米的立佛像,似乎不太注重表现传承的关系(图8)。
图7:云冈石窟第17窟主尊交脚弥勒菩萨像
图8:云冈石窟第16窟北壁立佛局部
04.
/云冈石窟当时的建造意义/
这五所大窟中的主要佛像,都穿着直接从印度传来的袒裸右肩或通肩式大衣,菩萨们则是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着璎珞,臂上戴着钏。它们的服装表面都刻出了高凸的衣纹,很像是一种厚重的毛质衣料。人物的体格都是健壮有力的,眉目宽大,面庞方正,神情庄严,很具有鲜卑拓跋氏勇武雄健的审美意识。
据专家们的研究,昙曜开凿这五所大窟的真实用意,很可能是从前五级大寺内那五尊帝王化身像的翻版再现,即为了帝王稳固民心、表达皇权传世之意。从第20窟到18窟,其中的主像分别相当于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第17窟中的交脚弥勒菩萨,则相当于景穆帝拓跋晃,他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极其崇信佛法,可惜还没有即位当皇帝就死去了,所以就用未来佛祖表现。第16窟中的单身立佛像,象征着当时在位的文成帝本人。比起在来用金铸的佛像,这些在山间开雕出来的石像,是更容易永久保存,传于千秋万代的。
在其中的四所大窟内选择三世佛作为主要题材,还有昙曜考虑的另一层含意。因为在这之前,佛教界流传着一种“胡本无佛”的言论,这对于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北魏政权来讲是很不利的。假如人们真的相信了佛教和这些游牧民族没有什么缘分,而只是汉族地区流行的信仰的话,那么对于维护他们的忠君礼佛思想,特别是获取汉人民心,将是十分不利的。为了反驳这一言论,昙曜曾经组织翻译了自三世佛开始的佛教历史书《付法藏因缘传》,以宣扬北魏的佛教事业也是源远流长的。而这些大窟内的三世佛像,又正好可以同这顶工作相配合。
与此同时,昙曜又是一名很有禅学修养的和尚,当时的北魏佛教是很重视僧侣坐禅修行的,而这一批石窟中的三世佛、释迦、弥勒、千佛等,正好又都是一般习禅僧人们坐禅观想的主要对象。因此,这五所巨大的窟室,还具有坐禅修行的实用功能。
这的确是一批名符其实、规模空前的艺术杰作,也是当时的佛教艺术界所竞相仿效的皇家范本样式。云冈石窟不仅奠定了佛教石窟中国化的基础,也为后世的帝王开窟造像树立了楷模。
原载于《佛祖真容-中国石窟寺探秘》1996年,少许改动
已经原文作者授权
本文作者
▼
常青|艺旅文化特聘导师
—无问西东·艺术史大课|游学专线—
点击图片了解游学安排
— 艺旅近期活动招募中 —
文 化 研 学 城 市 走 读
文 艺 沙 龙 博物馆导览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以下合作
原创稿件|优秀讲师|非遗手作|企业团建|活动定制
喜欢我们,就多给我们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