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2岁,他开挂的人生刚刚开始……

雪色阡陌 艺旅文化 2021-04-20


他是与玄奘比肩的僧人,他是演绎“西游记”的中华第一人——


法 显



法显(337年—422年),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也是中国第一位到达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399年, 62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佛教戒律,期间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手抄六十余卷上百万言佛经,习得梵文、佛像绘画法;前后历时14年,最终于义熙九年(413年)单身取海道归国。


21世纪的当代,似乎过了30岁,大家就开始喊着自己老了。


1600年前的东晋,法显50岁才决定从家乡山西襄垣,前往佛教兴盛的中心城市长安修学;62岁决定西行求法;74岁回到故土翻译佛教典籍;77岁开始撰写《佛国记》。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到达印度本土求法的中国人,即便今天,在中国你都找不出几个能在62岁高龄才通过自费、徒步的方式从西域走到印度的驴友。



62岁,法显开挂的人生刚刚开始,你——好意思说自己“老”了么?


其实,什么时候开始去实现梦想都不晚,问题是你是否知道,自己的梦想在哪里。



01

一路向西




我不顾艰险,志有所存,

置生死于度外,

就为达成这万一之希望。




法显是一位有梦想的僧人。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西行求法的目标。甚至他的出家,都看似有些随意——中国古代时,将常生病的小孩子送入空门以求长寿的事情。


法显的父母正是担心他也像三个哥哥一样在童年夭亡,因此,于公元340年,将年仅三岁的他送入寺庙,祈求他能够健康成长。在青灯古佛的陪伴下,法显在仙堂寺这一方天地中一待就是数十年。


公元381年,被前秦皇帝苻坚称“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取一人半耳”之一人的道安和尚,在前秦国都长安的五重寺开始讲学,弟子迅速扩张到数千人。


道安还召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共译出佛经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约百余万言,长安因此逐渐成为整个北方的佛教中心。


这些佛教经典对于一心求法的法显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长安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无数会聚于此的高僧大德更让法显心神往之,年近五旬的法显决定前往长安修习。



这是法显人生的第一次旅行,也是他勇于改变迈出的第一步。他终于踏出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向着西面的长安远去。在长安十余年的时间里,法显通访了几乎所有来到这里的著名僧侣,自己还孜孜不倦地研习各种佛教经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比丘成为声名赫赫的有为高僧。


当时成千上万僧人组成的僧团力量,时常因为律法的缺失在一片迷茫中失去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修行的目的。佛教的混乱状况让他心中充满了疑惑,而这些疑惑又无人能够解答。自此,他决定万里投荒,前往印度求取佛教戒律,以济中国佛教之穷。



公元399年,法显离开长安,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荡时代,一个62岁的老人,想穿过万里关山,寻找到理想中的佛国。


这是法显勇于改变迈出的第二步,他和同行的十几位僧侣,并不知道理想中的佛国和完整的律藏到底在哪里,但他们坚持向西而行。



02

九死一生




我穿越翰海,西向天竺寻求佛陀律法,历经雪山万仞、骇浪滔天,终得携律东归,因为心中始终存着一个不变的志向,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永不言放弃。




法显西行,整整比唐代玄奘西行求法早了两百三十年,环境的艰苦和交通的不便利可想而知。他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鄯善)、乌夷(今新疆焉耆),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达于阗(今新疆和田)。



接着,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境内,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



后来,法显等人在摩揭陀国首都巴达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停留3年,学梵语,抄经律。再后来,法显又独自游历南天竺,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像两年。之后,他搭船纵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在今天的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附近的卡鲁塔,还保存有一块法显石,让国民铭记这位来自中国的文化交流先驱。


1981年,中国与斯里兰卡政府在法显求法的无畏山寺旧址联合兴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法显石村,以见证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此去西行,沿路戈壁、沙漠、雪山,大海,地理环境复杂而艰险。法显一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就走了一个月零五天,他曾在《佛国记》中描述塔克拉玛干沙漠:“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在小雪山,法显与慧景和道整一行三人,遭遇寒风,刚刚大病初愈的慧景受不了寒风袭击,倒在雪地里,再也没能起来。



法显的归国之路也并不顺利。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


舶行不久,就遇到了暴风,船破水入。后来又有遭遇狂风暴雨之时,他差点被想祈求安全的婆罗门教徒投进大海。而在生命危难之际,他担忧的却是如何将佛家经典带回国土。



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法显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他在耶婆提国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


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自己到达了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已经七十二岁了。



一路艰险困顿,法显从未放弃信仰和内心所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书中感叹:“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65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力量。



03

丝路先行者




佛法业已求到,

该是我回家的时候了。




公元411年,法显在斯里兰卡的无畏山寺里终于抄写完成自已所发现的佛家戒律。整整12年艰难的求法之旅,让他找到了佛教世界里最为完整的戒律经典,法显西行求法的使命自此宣告结束。


但是,此时的法显没有感到一丝的快乐,因为长年身在异国他乡,他愈发思念遥远的祖国。一道从长安西行求法的僧人或留或亡,如今只剩自已孤身一人,形影相吊。法显心里感到无限悲伤。



一天,法显在无畏山的精舍看到一位商人用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他触物伤情不禁潸然泪下。


他思念遥远的家乡,他想完成自己的立下的宏愿,将收集到的佛教经典,带回国土,让翘首以盼的故乡僧徒,能够早日读到仪肃规整的佛家典籍。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他所作的《佛国记》,对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年逾花甲西行求法,已近耄耋东归送经。梁启超对法显大师所行之种种难行之事发表感慨道:


“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 《佛国记》 ,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无他故焉,一方面在学问上力求真是之欲望,列热炽然;一方面在宗教上悲悯众生牺牲自己之信条,奉仰坚决。故无论历何艰险,不屈不挠,常人视为莫大子恐怖罣碍者,彼辈皆夷然不以介其胸。此所以能独来独往,而所创造者乃无量也。呜呼!后之学子,闻其风者,可以兴矣。”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是则法显、玄奘等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传之久远……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博物馆|看展览(ID:atmuseum)



福 利 在 此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法显”,免费获取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

中国梁!

👇聆听《90后眼中的中国书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