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寒食小史:每年总有这么几天,东西要趁凉吃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4-07-03



4月3日寒食节

4月4日清明节

这是一篇清明寒食小史

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不用我说,这个道理相信在看的各位都懂。但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我必须要告诉大家,宋代以前的人,每年总有那么几天,东西要趁凉吃——这几天,就是寒食。


寒食就是每天吃冷的东西


至于说,为什么今天的人提到寒食,就觉得它是清明的小弟呢?且看下文分解。




一大波人坚持趁凉吃



《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


划重点:整整一个月,坚持趁凉吃!


这群人,难道是像日本人那样特别喜欢吃生鱼片吗?当然不是!史书上讲了,“老少不堪,岁多死者”,明明受不了长期吃冷的东西,甚至有很多人病死了,为啥还要坚持趁凉吃呢?



东汉末年,曹操看到了这种“绝火寒食”的景象,觉得这是在糟蹋自己的身体,实在太过魔幻。于是他发布了一道《明罚令》,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可是,面对如此严厉的一道命令,依然有很多人坚持要趁凉吃。一直到唐代,这种趁凉吃的习俗还在继续,甚至,坚持要趁凉吃的人,越来越多了……


曹操感到头痛


唐代文学家和凝在《宫词》中写道:


司膳厨中也禁烟,春宫相对画秋千。

清明节日颁新火,蜡炬星飞下九天。


“司膳厨中也禁烟”,连皇宫里也不开火了!?在没有微波炉的古代,禁烟(不开火)就意味着没法把食物烧热,那就只能吃冷的东西了。


属于清明、寒食的食物——青团


皇帝带头趁凉吃,何其魔幻!


但在当时,这种寒食的习惯,是大家都认可的。为此,朝廷还专门规定,每年有这么几天,东西就是要趁凉吃,不许开火!


今天的寒食节,基本就是清明节的小弟。可在唐代,寒食才是老大。唐朝时期,几乎所有人都会认真对待寒食节,而清明则是可有可无的日子。君不见,《全唐诗》里,点明清明的诗有49首,而点明寒食的则有154首!


复原的长安城模型


究竟是什么,让大家对寒食抱有近乎魔幻的狂热呢?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其实古时候认真过寒食的人,都是道德崇高、人性端正的人,倒是那些认真过清明的人,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轻浮。


那些比我们大一千多岁的古人,从小就受到教育:寒食节,你敢生火,小心介子推缠着你!


介子推墓





不让大家趁热吃的男人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了保命逃亡在外。有一次,重耳饿得不行了,追随左右的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汤,重耳喝了之后恢复了体力。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对众人一一封赏,却把介子推忘了。介子推二话不说,到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晋文公醒悟过来,派人去山里请,无果。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


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从,母子二人在绵山之中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十分内疚,下令把母子二人葬在绵山,将绵山改称介山,并规定:每年介子推的忌日这天不准生火,只进冷食——是为寒食。


(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Totally unbelivable!曲折离奇,荒诞不经,让人一看就觉得不靠谱嘛。


最早记载介子推之事的《左传》是这么说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即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没有割大腿肉、没有放火烧山啊!说实话,古人也不傻,不至于全都相信介子推被烧死的事吧?但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就这样流传出来,还让大家把介子推奉为火神,以寒食的形式来纪念他呢?


介休绵山


连我们都知道这个传说故事不靠谱,学识渊博的裘锡圭教授当然也不会相信。他在经典论文《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中,抽丝剥茧,为我们勾勒出介子推-寒食背后的真相:改火!


火,对于人类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中古以前,生火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所以在普通百姓家中,会整年保留火种。在古人的观念中,长年燃烧的火,会孳生疾病,所以每年都需要“改火”:把旧火熄灭,让它冷静一段时间,再生新火。这样,新生起来的火,就变得干干净净的了。而在旧火熄灭、新火再生之间的这段时间,因为没火,所以就只能吃冷的食物了。


至于介子推被火烧死、晋文公下令寒食,只是传说罢了……


春秋时期晋国的镬鼎


中唐时期的大诗人韩翃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时分,使者从皇帝那儿出来,把新生起来的火种,传给大臣们,是为赐新火。可见,在唐朝的仪式中,完整保留了上古先民灭旧火-寒食-改新火的整个过程。


唐代白瓷烛台


当然,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唐朝的寒食节是法定节假日——如果不放假,可能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在长安筑仙台,动用三千官健加紧施工,时逢寒食节,为了赶工没有放假。结果,这三千官健听说不放假,就抄起家伙,像丐帮弟子一样敲着地板向朝廷讨说法。这么大的动静,吓得唐武宗赶紧下令,每人赐三匹绢、放三日假。


日本和尚圆仁,目睹了事情发生的全过程,把三千官健向皇帝讨要假期三倍工资的事记录在《入唐求法巡行记》中。节假日不放假,被外国人记了下来,终究不是太光彩。该放的假,必须要放!那么,寒食假期最初放到什么时候呢?


清明。


圆仁驻锡的延历寺





逆袭的清明



唐朝时,寒食与清明之间相差三天,这段时间就是最初的寒食假期——不过,过节的代价就是,东西都要趁凉吃。


寒食不能“吃香的喝辣的”,但清明却是个地道的好日子。这一天新火来了,可以吃热的东西了。这么开心,顺便到郊外去踏个春吧!


当令美食——红香椿


唐朝人的清明,就是一家人带着肯德基外带全家桶,去郊外春游去。吃饱喝足,顺便扫个墓。


清明的主要任务不是扫墓吗?还真不是。



晚唐孟启的《本事诗》里记载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清明这天,富二代崔护出外郊游,看到一户人家就进门去讨水喝。没想到这家的小姐姐长得娇羞可人,于是崔护就各种“以言挑之”。


不过崔护走后就忘记了这事儿,直到第二年清明,可能是相似的场景,让他再次想起那位小姐姐,可这次屋子里没人。崔护有点失望,只好题诗在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之后经历了一番曲折,才子佳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很吊诡啊,连续两年,崔护都是在清明这一天撩人家的!


繁花似锦,喊你踏春


其实,最开始大家上坟扫墓都是在寒食节去,改到清明上坟是不得已为之的。


上坟扫墓要干什么?给先人烧纸钱嘛!但我们前面说过,全天下的人都寒食,因为禁火啊。举国禁火的时候,拿什么去烧纸钱呢?纸钱不烧,地下的先人就收不到啊!关于这一点,唐代诗人王建就在《寒食行》里吐槽过: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所以,渐渐地,人们倾向于选择在开火的清明这一天去上坟扫墓——毕竟这样烧纸钱方便一点,这边一烧,那边就到账了。


踏春的油菜花(有才华)


上坟扫墓的场景,宋代诗人高菊涧在《清明》诗里写得很传神: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纷飞的白蝴蝶,像极了烧起来的纸钱。更重要的是,早在宋代,人们扫墓之后要聚餐,随后“儿女笑灯前”,也就不会长期沉浸在先人故去的悲痛中了。毕竟,“一滴何曾到九泉”,及时行乐才是最重要的!



寒食与清明,最初来源于先民改火的习俗,经历了朝代更替,清明逐渐从寒食的小弟,变成寒食的大哥。但不变的是,寒食-清明时节,天地清明,一派万象更新的景象——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你看苏东坡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写得多好: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清明时节,一个崭新的开始,希望所有不好的、过去的东西都留在昨天,清明时节,大可以出去晒个太阳、踏个春,没准还能像崔护那样,在郊外的屋子里找到自己的真爱呢!



主要参考资料:

1.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

2.王赛时《唐代的寒食风俗》

3.朱志平《从节气到节日:“清明”节日化的时间及其历史逻辑》



2020年游学走读已开启,查看大图👇


点击标题了解详情👇
6条人文艺术游学,10位专家带队,深度游中国

*行程均支持私人定制
有任何问题,长按二维码

添加小艺咨询

或拨打电话咨询
13738064967



往期好文推荐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梵高生日当天,亿元名画被盗
公益直播|“石渠宝笈”特展

藻井丝巾美哭!盘点10大博物馆网红文创

这些热门特展都延期了,要看抓紧!


编辑|艺旅文化 triac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诚邀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可查看约稿函

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