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200万年历史的中国兔!

艺旅文化 丁一 艺旅文化
2024-09-13
*所有游学均支持私人定制:17367061482

2023年是癸卯兔年。

“皎如霜辉,温如玉碎,其容炳真,其情怀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兔子“性情温和,体态乖巧,反应机敏”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正因如此,民间有着“赤兔大瑞,白兔中瑞”之说,并逐渐衍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宋)崔白《双喜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出于对兔的喜爱和崇拜,人们还将它列入了十二生肖之中。因其在生肖中的排位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卯”,所以5点到7点为“卯时”即兔时。

《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的吉祥物形象——“兔圆圆”,就是以“安徽模鼠兔”为创作原型。它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现今最接近兔形类祖先的动物。
图源:央视频


“模鼠兔”化石
图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官网


“兔”中的咬文嚼字


山东昌乐县袁家庄山出土的骨刻文“兔”字是距今4000-4500年前东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它是中国最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而第42号骨片上发现的“兔”字,是我国最早对于兔的文字记录证据。



而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字形就像一只蹲着的兔子,后面露出了尾巴的形状。

甲骨文作为象形意义最为明显的文字,它的写法就像一只侧立的兔子。
图源:度母

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更加生动,突出兔子大眼、长耳的特征。
而到小篆时,则逐渐摆脱兔的动物形态,字体端正,笔画流畅

经篆书演化后的“兔”字隶书体,已有现代“兔”字的雏形,体现出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的特点。




历经千年的改变后,才最终形成了如今众所周知的“兔”字。



“兔”中的妙语如珠


起兔,便少不了与月亮联系在一起。“月中玉兔”是古人根据月中阴影观察想象出来的月宫灵物。这无疑为其形象增加了一份浪漫、温柔的色彩。

(唐)《瓷兔》故宫博物院藏


月中有兔的神话形象最早见于绘有月亮、白兔与蟾蜍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一号墓帛画中。有关学者推测,月兔的形象至少在先秦就已经形成。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一号墓帛画》
月宫传说作为中国古代铜镜的重要题材,在很多铜镜文物上都有所体现,嫦娥、蟾蜍、玉兔等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可能也是由于其“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的加持,铜镜也被人比作明月。

(唐)《月宫婵娟镜》
西安莲湖区电容器厂出土的月宫镜,圆形样式象征着圆月,在枝叶繁茂的桂树左侧玉免双手握杵,做捣药状。树的右侧上方,嫦娥轻盈飞起,下方蟾蜍伸肢跳跃于树的右侧。

而中秋佳节则仿佛是一场以“月与兔”为主题的命题作文。先有晋代傅玄在《拟天向》写的:“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后有唐代白居易的“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又有宋代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作词:“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经典诗词不胜枚举。
(东汉) 《神兽玉兔捣药图门楣画像石》 故宫博物院藏

而嫦娥怀抱玉兔奔月、月宫捣药等传说因带有浓厚的女性色彩,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兔子与女性形象就产生了难以分割的文化情结。
《嫦娥奔月画像砖》  河南南阳出土

汉乐府诗《古艳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就将被抛弃的妇人比作在四野流浪的白兔,不禁让人为之动容。

古汉字“兔”与“菟”相通,而“菟”即牵藤寄生的草本植物“菟丝”,也称“兔丝”。其寄生在蓬麻上状态恰似在封建伦理重负下,古代深闺女子日日攀缘而上的缱绻。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杜甫的《新婚别》用兔丝附蓬麻的开头做比喻,成功塑造出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当然了,兔子一贯的温顺和敏捷也最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女性的美。从表达女性轻盈飘逸的“逸”字中看到的不仅是兔子奔跑时流畅的线条,更能在脑海中浮想出少女的美妙线条。

《木兰诗》的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的高度赞誉。


(清)李世倬《桂花月兔扇》

此外,对于热衷将情感寄托于文学艺术的文人墨客来说,描写“兔”的诗词歌赋颇多。

唐代诗人王建将初秋时节,白兔安静地在草丛中睡觉的姿态通过“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这几个字跃然纸上。谢承举的《白兔》写道:“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在他笔下的白兔,千缕细毛,白雪一团,十分生动传神。
(明)陶成《玉兔图》(局部)


“兔”中的奇珍异宝


虽然兔子也不乏“拘谨”“忧郁”的特点,但从远古将其视为重要祭品到如今各种乖萌的动漫形象来看,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是祥瑞的象征,寄托着吉祥、长寿、多子等美好的希望,彰显在各类与兔相关的文物遗存中。其中,兔型玉器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是中国出土兔形文物中最早的一件。


文物上部为呈伏卧状的兔形,头部前伸,似在嗅着什么,耳朵向后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不似兔子反若鱼,上翘分叉。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

兔形玉饰的出现,既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时期先民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精美的手工技术,更突出在那个图腾崇拜盛行的年代,兔子已经占据重要地位。

此后所流传的玉兔文物,多以青玉和白玉材质为主,商周时期青玉兔较多,自汉魏始白玉兔渐渐多起来。

宝鸡茹家庄一号西周中期墓出土的玉兔为青绿色玉质,整体匍匐状,兔首微昂,长耳后扬,双目圆睁,小短尾,蹲伏在地,生动表现出兔子警觉张望时的神态。
《西周玉兔》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同属西周的兔尊虽为青铜器,但仍作匍匐,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实属首见。
(西周)《青铜兔尊》山西博物院藏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白玉兔形佩采用圆雕的方式,抓住了白兔回首的瞬间神态,前腿前伏,身上毛纹竖立,显得十分机敏。而口中衔的灵芝正是明清时期玉兔的特点之一,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义。
白玉兔形佩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国传统纹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文物上的兔纹,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象征着吉祥、多子等多重祝福。

无论是宋代的兔纹印押与兔纹砖雕,还是黑釉瓷器上透出的兔毫纹。
(宋)《兔纹印押》

(北宋)《兔纹砖雕》  故宫博物院藏

亦或是明代黄地桂兔纹妆花纱......在那纤细又曲折迂回的纹路里,繁简穿插,诉说着最衷心的祝愿,记录着最质朴的敬仰。
(明宣德)《黄地桂兔纹妆花纱》 故宫博物院藏

位于敦煌莫高窟的藻井图案中因有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无休止的追逐旋转而得名“三兔共耳”。该纹饰图案出现于在莫高窟的16个窟中,虽然样式略有差异,但均体现出朴素的自然崇拜和佛教信仰观念,表达出信仰符号与普世的多元文化的密切关系。
(隋)《三兔藻井》 敦煌莫高窟第407窟 

“兔衔草”纹是最常见的纹样之一,有着多子长寿之意。常出现于瓷器之上。

山东省博物馆馆藏的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兔纹枕便是代表文物。
(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兔纹枕》 山东省博物馆藏

该类纹饰中兔嘴中衔的草可绝不是普通的青草,而是特指一种具有长生之效的仙草。这无疑包含着古人对未来的希冀。

在绘画方面,古人更是在宣纸、石砖、岩壁、瓷器等处奇思妙想,挥毫泼墨,完成或是写实或是奇幻的艺术珍宝,流韵千载,寓意万年。
(北齐)《朱雀神兽羽兔图》(摹本) 河北博物院藏

在北齐高洋墓门墙壁画《朱雀神兽羽兔图》画面里,羽兔背生双羽,口衔粉色卷叶忍冬,呈自上而下俯冲状。在画面上部各绘一口衔朱色忍冬纹、尾翎上扬、展翅飞翔凤凰。周围空白处点缀彩云、莲花以及忍冬纹等纹样。
乾隆皇帝除了是我们熟悉的“盖章狂魔”外,还对作画有一定的研究。他所创的《弘历临兰石兔子图》中的兔子多了一份俏皮与古灵精怪。根根竖立的兔毛有点像刺猬,双眼圆睁,略带呆萌。
 乾隆 《弘历临兰石兔子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颇受乾隆的器重和赏识的宫廷画家冷枚所创的《梧桐双兔图》则生动逼真很多。画中双兔在柔草丛中相戏,一派和谐宁静之貌。兔身皮毛光洁而富于质感。眼睛用白色点出反光,显得晶莹透明。
(清)冷枚《梧桐双兔图》 故宫博物院藏

奔跑在旷野的野兔、在月宫陪伴嫦娥的玉兔、包含“生死轮回”观念的三耳兔......。兔子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以各种形象出现在铜器、玉器、瓷器、服饰等等多种载体上,寄托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釉兔 上海博物馆藏

中秋时节孩子手里把玩的一件件“兔儿爷”、“兔子王”“兔山”等节令玩具,口口相传的民俗典故与神话传说,也让兔子的传统文化在时间流转中得以延续。

新的一年里,我们怀揣着憧憬与期待面对着未知的每一天。希望正如兔子象征的美好寓意一样,2023年大家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幸福,所得皆所愿。


📖
#延伸阅读#


兔年迎新春,艺旅也为大家准备了福利


发起新年「圆梦行动」

不仅准备了万元大奖

同时也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奖品


(点击下图链接跳转活动详情)


过去的时光不可再来

新年的一年还可以大有所为!

艺旅与你共起航



-END-

招聘、投稿、合作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

编辑|艺旅文化 丁一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艺旅文化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春节怎么过?艺旅带你畅游山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旅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