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西晋之时,佛教就已传入北京并开始流行,此时所建的潭柘寺,为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清《春明梦余录》就有云:
潭柘寺 摄影/禹涵
而后,随着佛教大兴,京地佛教文化也不断发展。从辽南京到金中都,再到元明清三代之都,北京城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佛教文化更是盛极一时,在这里汇集了丰富的佛教资源。时至今日,北京城内外仍分布着诸多的佛教遗存,它们不仅是城市的精神坐标,也是景色秀丽的风水宝地。
胡同里的妙应寺白塔 图源/摄图网
春已至,花正开,接下来就和小艺一起逛逛这“佛系”十足的北京吧。
北京,地处中原北边,佛教传入得相对较晚。至于具体时间,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一说认为北京佛教始于晋代的潭柘寺。经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佛教大兴,而地处边陲的北京,又一度成为中原“灭佛”运动之时众多僧侣的避难之所,他们纷纷于此营建寺庙、刊刻石经,促使佛教文化日益发展。“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深处京西群山中的潭柘寺,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京地后最早的一座寺庙。寺庙始建于西晋,初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摄影/禹涵
自金代金熙宗开始,数代帝王都曾来此进香礼佛,并出资进行整修和扩建,造就了我们今日所见潭柘寺的寺院格局。潭拓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依地势而布局,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错落有致,加上淙淙流泉、古树修竹、四时花木装点其间,自成一派美景。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规模宏大,被誉为“北方巨刹”。
图源/云居寺石经博物馆
这里是佛教经籍的荟萃之地,藏有石经、纸经、木版经,其中的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千余年,篆刻佛经14278块。
而目前北京已发现的8座唐代古塔中,更是有7座就在云居寺。
图源/云居寺石经博物馆
除此之外,云居寺还曾出土过佛祖舍利,与西山八大处的佛牙、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珍藏着众多古迹文物,云居寺可谓是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戒台寺,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这里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坛”。
今日所见戒台寺,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但寺内还是保存着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戒坛大殿内的金龙藻井,为辽代的旧构件。图源/戒台寺
寺院建筑,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与江南园林艺术巧妙融合,既有北方的古朴之风,又有南方的雅致意趣,别有一番风味。法源寺,当为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由唐太宗赐名“悯忠”。后几度更名,清雍正年间改称法源寺,便一直沿用至今。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这座面积并不大的寺庙,却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建立之初,是为了纪念那些征战辽东阵亡的将士;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史思明在这里修建了佛塔;靖康之难宋钦宗曾被关于此;抗清名将袁崇焕的头颅曾被部下秘密保存于此;变法失败的戊戌六君子尸身曾停灵于此……
如今,漫步其中,我们仿佛走进一个时空隧道,直面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植物园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后,赐名“十方普觉寺”。因为殿内供奉着一尊铜制卧佛,也被人们称为“卧佛寺”。
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平面布局沿袭唐、宋时代的伽蓝七堂制度,在北京一带是很少有的。灵岳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辽代称白贴山院,金代改称“灵岳寺”。寺庙香火鼎盛,访客众多,渐渐在山下形成了香客住宿、休息、斋戒的集镇,始称为斋堂,因而民间有“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城”的说法。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由山门、天王殿、大殿及东西配殿、钟鼓楼遗址组成,虽经多次修缮,天王殿和大殿仍保有元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万佛堂,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是孔水洞古刹仅存的一座殿宇,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殿内正面及两侧墙壁嵌有石浮雕“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石雕组成,浮雕佛像约万尊,其上有“大历五年”的题记,为唐代浮雕艺术珍品。
万佛堂西壁浮雕 图源/大美房山
孔水洞,是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地区的巨大溶洞,洞内岩壁有隋唐时期的刻经和石佛造像。分列于万佛堂两侧的花塔与龄公和尚塔 图源/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官网而在万佛堂两侧,还有两座古塔两座,一为辽代花塔,由须弥座及仿木构的平座组成;另一为元代龄公和尚舍利塔,为砖结构七级密檐式塔。进入辽代之后,城市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北京佛教大为发展,一时间“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金代早期对佛教有所抑制,但自海陵王迁都后,佛教备受重视,金中都进而成为金代的佛教文化中心。天宁寺塔——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塔,据梁思成先生考证,建于辽大康九年(1083)。塔高57.8米,为八角实心十三层密檐式砖塔,上覆琉璃瓦当,下雕檐椽斗拱,颇为精美。
这是现存的辽代建筑代表作之一,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称赞其“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 又名昊天塔、多宝佛塔。现存良乡塔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是北京仅存的一座辽代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
塔坐落于燎石岗上,坐北朝南,为八角形五层楼阁式空心塔,高约36米,登塔可北望北京城,南眺涿州城,曾为瞭望军情之用。大觉寺,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保持了辽代契丹人“朝日”的习俗,布局严谨。
这座幽静僻远的古刹,历经世事沧桑与荣枯兴衰,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引得不少文人墨客争相拜访。季羡林先生,就在他的随想录《缘分与命运》一书中这样写道:“北京西山深处有一座辽代古庙,名叫‘大觉寺’……当时古寺虽已破败,但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报国寺,始建于辽代,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扩建为“慈仁寺”,成为京师南城巨刹之一。现存中西两路建筑群,多为清乾隆时期重修的。
这里不只有佛韵流淌,还浸润着浓浓的书香。在明末清初,报国寺就曾是京城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书市还早。而在2023年末,报国寺书市回归,亦是十分火爆。
在北京西南山区古道的山坡上,一座古塔巍然耸立,遥望着北京城,这便是与广安门天宁寺塔齐名的镇岗塔。
镇岗塔建于金代,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修,是一座九级密檐式砖砌实心花塔,通高18米,雕刻古朴精细,立体化呈现了《华严经》描绘的华藏世界。铁壁银山,景色宜人,曾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如今则以拥有众多古塔而著称。
塔群自金元以来,经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民间素有“银山宝塔数不尽”之说。现存古塔18座,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和砖石建筑的宝贵遗产。左:海慧大禅师塔(辽金),右:覆钵式塔(元)。图源/银山塔林
元明清时期,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北京佛事大兴,佛教文化更是盛极一时,从封建帝王,到民间百姓,纷纷捐资修建寺庙。而自元代传入内地的藏传佛教,因为元明清三代朝廷的重视与扶持,得到广泛发展,北京一带自然也是藏传佛教盛行。坐落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妙应寺,俗称白塔寺,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不过这座寺院却在元代至正二十八年(1368),毁于一场雷火,唯有白塔幸存至今。妙应寺白塔始建于1279年,自塔基到塔顶,高约51米,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佛塔,也是元代大都唯一完整的遗存和标志性建筑,有“金城玉塔”的美誉。
图源/北京西城
走过74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座白塔作为北京老城的重要历史见证,成了北京城最古老的建筑地标之一,也是老北京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原名碧云庵。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对碧云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新建了罗汉堂、金刚宝座塔和水泉院,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碧云寺罗汉堂内有508尊木质漆金的罗汉像,是国内现存保存完好的五百罗汉堂之一,可谓“镇寺之宝”。元、明、清三朝京师“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明清两代均有重修。
柏林寺无量佛殿 图源/中国文化报 摄影/高昌
柏林寺坐北朝南,建筑分为三路,主要建筑建于中路。寺内保存的《龙藏》经版,是中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金末元初著名高僧万松行秀的灵骨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将元塔包裹于塔身内部。
现存塔身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为密檐八角形九层砖塔,高约15.9米,为北京明清旧城城区内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走过700多年风风雨雨,万松老人塔依然伫立城中,看尽世事变迁。现在的万松老人塔的整个院子,已成为正阳书局的一个阅读空间,大受欢迎。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是由明英宗朱祁镇宠宦御用监太监李童集资、宫廷工部营缮所修建,明英宗钦赐额曰“法海禅寺”。
法海寺有“五绝”,即明代壁画、古铜钟、白皮松、藻井曼陀罗和四柏一孔桥。其中,最不能错过的莫过于明代壁画了。
法海寺壁画是我国明代壁画之最,也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师所绘作品。传统宫廷技法里的“描金”和“沥粉贴金”技术,让壁画的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甚至有裸眼3D的效果!智化寺,紧邻银河SOHO,建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由司礼监太监王振舍宅建庙,明英宗赐名“智化禅寺”,是目前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
万佛阁及如来殿 图源/北京文博
如今的智化寺仍保留山门、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和大悲堂等建筑,较为清晰完整的保留了明代中早期的大木结构,是研究宋元到明清建筑形制难得的实例。
智化寺藏殿中央设一具转轮藏,这是目前北京仅有的明代转轮藏,结构严谨、雕刻精美。转轮藏是能够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佛教取宝轮常转不息之意。其正上方为藏殿的藻井,这是智化寺现存的唯一一座藻井。京城著名的“内八刹”之一。明天顺年间(1457-1464)在金代寺址重建,民国时毁于火,后再重建,保存较好。
广济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完整,保存着许多珍贵文物,有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时建的汉白玉戒台,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将会址设于此地。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朱棣专为从西域来京的梵僧班迪达修建的。如今因其所存金刚宝座塔而闻名于世,这是明代真觉寺的唯一建筑遗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也以此为基础建立。
图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金刚宝座塔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为中印合璧的建筑风格,内砖外石,周身遍布精美雕刻和铭文,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年代较早的金刚宝座式塔,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杰作。承恩寺,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由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寺庙一直有“三不”之说,即“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设道场”,被称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
图源/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
承恩寺坐北朝南,共计四进院落,包括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院墙四角有瞭望碉楼,下有地道相通,为明、清寺庙所罕见。天王殿保留四幅腾龙壁画,绘画技艺高超。2021年7月,以明代古建承恩寺为主体建筑开设了“燕京八绝博物馆”,为北京市第一家将展示宫廷艺术和体验宫廷技艺相融合的非遗博物馆。
大慧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1513),为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曾于万历二十年(1592)和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
如今的大慧寺仅存大悲宝殿,院落为三合布局,大悲殿坐北朝南,另有东、西配殿,于2003年原地复建。大悲殿将明代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摩诃庵,位于慈寿寺塔东边的八里庄小学院内,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太监赵政集资所创。
摩诃庵坐北朝南,现存有正殿、东西配殿、廊庑及方丈院等建筑,庵墙四隅各设角楼一座,尤为珍贵的是大雄宝殿内的明代壁画,和金刚殿墙壁上镶嵌的明代重临集篆三十二体金刚经刻石。慈寿寺,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建。清光绪年间寺废,只留慈寿寺塔和塔前的两座石碑。慈寿寺塔,又名永安万寿塔、八里庄塔、玲珑宝塔,仿天宁寺塔而建,为一座八角形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近50米,雕饰造型均生动优美,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由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出资修建,规模宏大,明代《燕都游览志》中就曾记载:“丹楼绀宇,几与大内等。”
“京西小故宫“万寿寺的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和西洋门。图源/北京艺术博物馆 曹宏安/摄
这座皇家庙宇,历经明清两代皇朝的营修,成为一座集皇家寺院、行宫、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有着“京西小故宫”之称。
图源/艺旅文化
曾经的万寿寺,是永乐大钟的鸣响之地,也是清代皇家祝寿庆典的重要场所。如今400多年过去后,这座古寺院已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所在之处。长椿寺,曾被誉为“京师首刹”,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是明神宗的母亲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用以居水斋禅师,水斋大弟子为神宗的替修。
明万历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略碑 图源/北京印记 inBeijing
长椿寺坐西朝东,主要建筑集中在一条东西中轴线上,共四进院落。现主要建筑基本完好,是北京城内少数保存完整的大型寺庙建筑。
宣南文化博物馆的陈列之一 图源/北京印记 inBeijing今天,修缮一新的长椿寺,已变身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为大家展示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寺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曾是清帝祈雨的场所之一。
大钟楼 图源/网络
这是北京现存的一座规模比较完整的寺院,其中最有特色的建筑为大钟楼,楼内珍藏着国宝级的文物“永乐大钟”。
此外,寺内所藏还有乐钟、朝钟、佛钟、道钟、金刚铃等古今中外的钟铃文物400 余件。所以,到访大钟寺,除了游览美景,也不要忘记倾听古韵钟声,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古钟文化。
清净化城塔,俗称“六世班禅塔”,是六世班禅大师的衣冠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11号附近西黄寺博物馆内。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
清净化城塔,融合了藏、印、汉文化,享有“北京白塔之冠”的盛誉。
其主塔的结构和形制是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的建筑式样,整塔的布局及总体结构则是采取了印度的菩提伽耶式,塔上的花纹装饰、图案造型等却是我国传统的艺术手法。
这里原为明代宫苑,明末被毁,清顺治初年改建为摄政王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多尔衮被削爵后府邸遂废。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皇帝下令将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清乾隆四十年(1755)赐名普度寺。
普度寺正殿名为“慈济殿”,面阔七间,前出抱厦三间,全殿外加周围廊。抱厦用瓦等级高于主殿,可能是乾隆时新加。整个建筑装饰具有明显的关外满族宫室特征。2002年修缮时,又于殿内发现了转轮藏遗址。智珠寺,与嵩祝寺属同一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是北京地区很有价值的古建筑。智珠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全部集中于南北中轴线上,从山门殿至后殿共五层殿宇,曾作为皇家御用印经地和活佛居住地。雍和宫,可谓如今北京城里香火最盛的寺庙,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创建,为清雍亲王府(胤祯),雍正十二年(1734)改寺。这里,雍正皇帝承接皇位前的住所,也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被世人称为“龙潜福地”,也是京都“首位皇家御用寺院”以及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中心”。
图源/艺旅文化
作为寺院,雍和宫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是佛教汉传和藏传两大流派的融合体。漫步宫内,你可以在天王殿中看到汉传佛教的大肚子弥勒佛,又能在法轮殿中看到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铜质鎏金像。
图源/艺旅文化
此外,雍和宫完整记录了清中央政府怀柔蒙藏、治国安边的谋略,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将疆土牢牢掌控的决心和惊心动魄的历程。
作为中国佛寺最多的城市之一,佛教艺术这份自人们信仰中诞生的艺术,早已融入城市生长的律动,成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到访北京就不要错过这些庙宇塔楼,收好这份北京主要佛教遗存分布地图,去打卡吧!
共赴一场春日的北京寻佛之旅
招聘、投稿、合作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编辑整理|可心设计 | 玟柒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