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公关大事件 | 4.8 — 4.14
我们为您精选了
4月8日到4月14日
国内最受关注的三条公关资讯
极端“维权”的视觉中国终被“点名”
磨刀霍霍向“兄弟”?
京东“人情”危机迫切
葵花“失声”,
重大变故常规公示是否合理?
| 极端“维权”的视觉中国终被“点名”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全球六地同时发布了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这样一张被誉为是天文学上“重要里程碑”的照片的公开,除了引发科学界的狂欢,各企业蹭热点的行为自然不会少。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正当网友们热火朝天地P图时,有人发现这张照片被视觉中国标为了“版权所有”。
图源:微博账号@头条新闻
当有网友向其了解版权相关事宜时,视觉中国声称自己拥有这张照片的版权,并将之明码标价。
图源:微博账号@_手丸
随后其微博账号@视觉中国影像 更是发布声明表示未经许可,不可将该照片商用。
然而根据真正的版权方——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等各科研平台的版权协议,“只要明确标注来源,即可使用图片”(不论是否商用),这张黑洞照片是完全可以免费使用的。也就是说,视觉中国所谓的“版权所有,不可商用”,只不过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ESO版权协议网址:
https://www.eso.org/public/copyright/
次日欧洲南方天文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亲自”表示:从未向视觉中国授权,视觉中国的这种版权行为是不合法的。
图片截取自欧洲南方天文台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原文,原文链接: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9-04-12/1320458.html
对此视觉中国义正言辞地表示:确实没有联系ESO,没必要去联系。
图片截取自微博账号@新京报 发布的采访视频
上文所述或许都只是小风浪,海啸来临的迹象是从共青团中央点名开始的。
11日下午,微博账号@共青团中央 发布微博质疑“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视觉中国的?”民愤被轰然上抬,曾经与视觉中国有过版权纠纷的利益群体纷纷表示自己不满,@共青团中央 的这条微博留言区更有“数不尽”的企业“哭诉”自己公司的LOGO也被视觉中国标注为了版权所有。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对于来自中央的批评,视觉中国将错误归结于供稿人身上。11日晚6点,@视觉中国影像 发布声明表示:我们作为平台方有审核不严的责任,我们已对不合规图片做了下线处理。
本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关”的视觉中国,却没想到在11日晚间受到了天津网信办的约谈,还被责令暂时关闭网站进行整改。
4月12日凌晨,视觉中国再次发布声明致歉。仍然表示是供稿人的错,企业自身只有审查不当的问题。
“吐槽”过后,在人民日报、央视网、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引导下,“如何探索出著作权保护和传播的权利平衡”成为社会开始关注并讨论的问题。但回到视觉中国本身,危机仍未平息。
视觉中国作为行业内的领头羊,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了版权意识的发展,但其过于“积极”的维权行为,早已引起了公愤。
在这个情况下,视觉中国仍然认为自己只有一点点“小错误”?且不论视觉中国声明中的频频甩锅,光是各“被动供稿”人的控诉之言,就足以证明视觉中国目前所具有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停留于监管不当的层面,而在于企业内部的整个授权及交易体系中的诟病(诸如是否真正获得了授权、版权售卖模式是否合理、交易后平台与供稿人的利益分配是否恰当等),视觉中国与供稿人的“不平等”合约似乎也数不胜数。
目前视觉中国的官网已关闭整改,其股价也“一落千丈”,要想“洗心革面”、重新获得行业的接纳和公众的好感,在企业制度的完善和更替方面,视觉中国任重而道远。
| 磨刀霍霍向“兄弟”?京东“人情”危机迫切
“我们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18年5月,刘强东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关于裁员传闻如是说。
19年2月中旬,京东在年会上宣布2019年将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随之是“995、底薪取消、三类人淘汰、校招毁约、员工自杀”一系列舆论风波汹涌而来。可以说 ,刘强东与京东高度绑定下,刘强东花边消息与京东内部变革而造成的新闻在萧条的大背景中让京东受到了太多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3月,有京东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京东将实行995工作制。之后京东宣布将取消快递员底薪。
面对“强制加班”的传言,京东公关总监刘力称:京东不强制要求加班,但鼓励大家全情投入,高效产出
京东对于取消快递员底薪之事回应称是因为原来的薪酬结构已经不适应新的模式,无法对绩效优异的员工体现出足够的激励。然而这样的解释能否被接受便不得而知了
图源:@新浪科技
京东“充满激情”的战略调整并没有感动其他人,“通过强制加班增加工作强度降低薪资促使员工离职”的“阴谋论”开始出现。“终于对兄弟下手了”的刘强东和京东也开始被网友嘲讽。
4月3日,一封京东内部邮件被曝光,其中提及京东要淘汰或协商解决三类人。这等言论一出,就像大水充了龙王庙,群情激奋,“性价比”比喻不仅让员工感到不被尊重,也让众多员工感到寒心,更引起了网友的群嘲。而京东方面回应似乎也经不起推敲,具体案例是什么?上下文语境又是怎样的语境?京东并没有任何解释,公众能看到的,是不争的不被尊重的事实。
图源:@凤凰网财经
京东回应截图
除了公司内部员工的变动,京东的对外招聘也被爆出问题。
有媒体报道称京东以部分业务及组织架构调整为由,大量毁约应届毕业生三方协议,每人赔款5000元
图源:中国新闻网
然而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让舆论满意,毁约被打上失信的标签,架构调整的理由也深受争论。
除此之外,10号有网友爆出一名京东员工疑似自杀,结合前段时间京东大刀阔斧改革触及底层员工利益,此传闻一出立刻得到网友的关注。
京东方对此回应称是由于抑郁症而离开,这种完全不反省自身,只推脱找理由的回应被网友戏称“不愧是京东公关”
图源:@凤凰网财经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舆论的漩涡之中挣扎的京东。值得思考的是,在企业寒冬时期,变革、进行人事调整的企业并不少,为何单单京东被如此“高调”?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是企业内部变革过于“大刀阔斧”了。变革无法一蹴而就,也不应该等问题全部出现才上手解决,日益改善远比亡羊补牢来得更稳靠。京东此次自上而下,内部的大变革深切到了员工利益的大动脉,即使企业的本意并不是通过降低底薪,增加工作强度来逼迫员工离职,但一旦实际造成了这种结果,就很难逃脱外界关于这种推论的声讨,也就难以避开舆论的风波。
其二,刘强东与京东形象一直是绑定的,而刘强东所设立的“情感”、“兄弟”亲密形象不仅将自己架上高台,没有任何退路,也为企业打上了这样的标签。感情牌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但是需要把握好尺度,因为商业毕竟是残酷的资本的。一旦设立的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现实举措中一层层被披露,如京东现状,就会引起公众的反感与被欺骗的愤怒,造成现在被群嘲的局面。
其三,是企业人情味缺失。企业的依存关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息息相关的关系所滋生出来的,企业不仅需要经营,也需要人情。相比于同样出现员工自杀传闻的阿里,在回应中表示“你们可以消费阿里,但是不能消费逝者”人情味十足,京东在这些方面便略显薄淡了,将逝者死因归咎于抑郁症,不反省自身问题,也没有体现足够的关切,又如何能让公众满意、理解呢?
| 葵花“失声”,重大变故常规公示是否合理?
4月10日,有消息曝出葵花药业原董事长关彦斌涉嫌故意杀人被捕,这一消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据悉,关彦斌于今年元旦以个人年龄原因辞去葵花公司董事长、董事、总经理职务,但仍是葵花的实际控制人。而根据检察院人士的透露,关彦斌曾与前妻发生口角失手将其殴打成植物人,这次又因杀人被警方控制。2019年1月29日,关彦斌办理取保候审。而直到4月份,有关这件事的新闻才浮出水面。
这引起了来自各界人士的质疑。法学专业人士认为取保候审在1月29日,那么关彦斌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间很有可能早于他正式辞职的2019年1月1日。这样一来,葵花就涉嫌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了。作为上市公司,这样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市场有序运行,葵花此举可能会招来更大的事端。
事实上,网友们一开始的关注点都在“关彦斌杀了谁”上面,但后续深交所的问询改变了舆情的风向
而除此之外,更令公众无法理解的是,根据葵花的公告,关彦斌辞去这一系列职务,但仍是葵花的实控人,为什么1月29日他被取保候审,葵花公司却迟迟没有发布公告或说明呢?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刻意隐瞒呢?
在查询葵花公司的相关信息时,记者发现,在葵花公司3月21日发布的年报中这样写道:(关彦斌)因个人原因与他人发生纠纷造成身体伤害,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其在上市公司不担任董、监、高职务,该事件并未对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其行使股东权利不受影响。而在年报发出之前,则再没有葵花关于此事件的声音。可以说,葵花在关彦斌事件的处理中完全处于“失声”境地。
在回应函中可以看出,关彦斌的股权占比仍为公司最多,也就意味他还是这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那么他的形象和公司形象也就不可能脱得了干系
如此处理自然招致公众疑惑与不满,同样,作为上市公司,葵花的变动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事情曝光当天,深交所便向葵花公司发函询问,要求葵花说明公司当前情况与公司是否存在信息未披露或披露不及时的情况。
对此,葵花方面回应称,案件仍在调查中,对公司运营没有影响;而有关关彦斌事件的信息,他们表示自己已经在3月21日的年报里进行了相关披露,关彦斌行使股东权利也并未受影响。
笔者认为,葵花此举确有不妥之处。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义务,而公众告知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对社会的责任。当发生了诸如实控人涉嫌杀人这样的事件时,一时的隐瞒终究会被发现,这时葵花的信誉度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关彦斌的被捕真的不会对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不妨发布公告告知社会与市场,也就不至于出现葵花开盘即跌停的股市惨状。
葵花开盘后的股市惨状
直观地显示了他们信誉度降低的不良影响
此外,在面向市场与公众披露信息时,葵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用每年固定发布的年报发布这样的重大事件,不免会令人心生疑窦:葵花是不是在故意回避这件事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葵花此举或许是没有危机应对机制的表现。面对公众与市场“不敢说话”,是当前葵花的一大问题。
葵花“失语”的背后,还是他们不重视无形资产保护的表现,一个上市公司不愿意及时公示自身的重大事件,对于他们的信誉度是极大的创伤,这也恰恰是许多国企的写照:不重视市场运行秩序与自身名誉的维护(抑或是过于看重眼前的名誉)。葵花的业绩步步高升,看起来关彦斌身陷囹圄可能真的不会影响葵花有形资产的积累,但他们的信誉缺失却在无形中为压垮他们积蓄着“稻草”。
【往期热文推荐】
文案 | 林彦俐、揭珊萌、史楠
推送排版 | 于立龙
整合 | 常竣斐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