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厚积薄发,做有深度的学术研究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信息内容和传播技术迅速更迭,产出一篇新鲜资讯也许是分分钟的事,但是产出一篇逻辑清晰的优秀论文却实属不易。
在新闻传播历史与现状的夹缝中,学术研究是颠覆传统还是融会贯通,相信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洞察互联网的前瞻视野会给我们答案,这也是新媒体语境下学者和传媒人应该具备的素养。
主讲人介绍
陈力丹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校务委员。
讲座原题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
时间:2019年3月19日(周二)18:00-21:00
地点:中国传媒大学48号教学楼B103室
陈力丹教授以新媒体语境为大背景,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引入,结合历史与现实,揭示阅读文献和学习相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与我们分享实现学科有效学习、提高论文选题和写作质量的方法。本期讲座,小编摘选讲座中有关专业学习、论文写作技巧和书单的三部分内容,分享给所有同在传媒学习路途中的读者们。
01
积淀:阅读与学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想要做好学术研究,必须注重学习与阅读的积累,关注社会动态与现实。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要求学者涉猎广泛,既要有对历史的纵深把控,又要有对现实的社会的横向把握,对此陈教授给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1.夯实新闻传播学学科文献基础,阅读本学科各方向的基础文献。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文献包括新闻学理论、新闻史、传播学、广播电视、新媒体、公关等方向。早期的、当代的、国内外的新闻传播学相关文献都值得我们去阅读,尽管有些早期文献的内容水平较低,但人们都是从低水平的情况下走过来,知道学术研究的历史思路仍然十分必要。人的寿命相对历史而言不过几十载,所以我们的历史积淀要来自于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样做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历史思路,延伸我们的历史记忆。记忆和学识更丰富,思考问题也会更自由。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
是中国新闻学的早期基础文献
2.加大对相邻学科的学习。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的改变,大部分传播学的传统学派无法解释互联网的传播现象,因此产生于工业化时代的传播学正在面临危机。传播学该何去何从?陈力丹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充分综合和利用相邻学科知识来解释当代的互联网传播现象,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作为说明现实的理论假设,弥补研究假设中的不足。传播学的相邻学科包括以下几类:
社会学: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生活的社会,社会是由传播连接起来的,社会学的很多经典原理都会涉及一些传播学现象。
心理学和市场经济学:任何传播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或心理学基础,同时我们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要认识社会的特点也必须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
新闻传播法:各种新闻传播活动中可能会遇到“新闻官司”,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之中。
修辞学:我们应该学会做自己文章的医生,要重视具体的写作知识,形成修辞素养,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和语义知识,学术研究中不能犯语法方面的低级错误。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
对其研究和学习也依赖于对相邻学科知识的汲取
3.掌握最新的互联网发展动态。
我们应该多读最新的关于互联网传播的论文和报告,关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动态。这不仅是一个研究工作者该具备的习惯,也有利于做学术研究对选题的把握。
2018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指出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使得用户使用APP的时长增加,对大数据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陈教授建议我们每年关注三到五个报告,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的《衡量信息社会报告》、Mary Meeker的《互联网趋势报告》、牛津路透社的新闻业报告和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的《新闻媒体现状》。
4.多接触各种有关现实问题的资料,养成看新闻的习惯。
比如《青年记者》业界资讯等。我们应该要学会作为一个研究者去看新闻,随时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这些材料很可能成为日后做研究的宝贵资料。
某综艺播出“美满10女儿”与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相违背,没有从大局考虑传播效果
02
把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选题方向
写一篇学术论文,选题决定了我们研究的方向。选题也对研究道路能否走得长远,能否得出有价值的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选题上就给予重视,学会选题,陈教授也指出了选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选题仅限于传播科技发展的角度,文章只有各种社交传播特点的描述和明显的行政思维。
技术在不断快速地发展变革,学术研究与技术研究也并不完全相同,局限于对传播技术的分析研究,很快就会因跟不上技术变革的脚步而过时。例如以前有人写过《手机概论》,得出手机是移动电话的结论,当年被很多人引用,但现在已经不具有研究价值了。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学术研究如果只追求技术“热点”将会被时代抛弃
2.论文的选题不够具有学术性,只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措施。
我们应该清楚学者的职责是做基础研究和理论分析,我们要做的是给出更高一层的战略性理论性策略,供决策者去思考和选择。
3.选题只是概念堆砌。
不能直接在人民日报和西方国家主要媒体网络上搜某几个概念或某类文章就开始做量化分析“论文”,像《医学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现状和功能研究》这种选题并不具有学术性和创新性,选题难以成立。
想要正确把握选题,写好一篇真正的学术论文,首先应该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应该是用很多真实的判断(得到公认的科学原理),确定一个新的判断具有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使其(某种陈述或公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普世的学术价值 )。针对选题和写作陈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选题要具有新观点、新角度、新发现、新的研究方法、新素材;其次选题要相对较小,口子开得小,才可能将问题挖掘深;选题时宜采用批判学派的反潮流思维,思辨性质的选题,必须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论证或证伪这个假设,不宜提出所谓“终极性的评价标准”;应用性质的选题,必须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问题,并且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辩证地思考问题是学者甚至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选题确定后论文的写作需要做大量的、系统的文献检索,文中每一句话要言之有据,有来源有引证,得出的结论也要有严谨的依据,这也是做学术需要培养的一个基本素养。例如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社会学著作,其注释部分的篇幅甚至超过正文,足见其行文的严谨性,即使如此社会学内部对此还有很多批判的声音。
同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论文写作。比如2004年,美国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批判性文章《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以及在2010年出版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书中指出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样优秀的作品得益于他在学术研究中充分调动批判性思维,不断地思考与反思。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结构中
批判性思维一目了然
最后,考察一篇论文的科学性和价值要看其基本的理论依据或前提是否可靠,概念的使用是否明确、严谨、有效,论据(或事实和数据)是否可靠和充分,论证的逻辑是否严密和完备,写作中牢记并且践行好这几点才有可能产出一篇严谨理性的论文。
03
推荐读物汇总
跨学科著作:
《无声的语言》-爱德华·霍尔
社会学著作:
《现代社会学》-北川隆吉主编,沙莲香主译
《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
《社会学原理概论》-约翰·卡尔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
《社会心理学》-金伯利·达夫
经济学著作:
《纵横谈微观经济学》-梁小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跃生
《钱说——货币经济学漫话》-钱彩虹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
语法修辞:
《修辞理据探索》-张炼强
《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现代汉语词汇知识》《现代汉语语音知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叙事学:
《人与故事》高小康
传播学:
《从莎纸草到互联网》-汤姆·斯丹迪奇
《传播理论引导》-刘海龙
批判性思维:
《景观社会》-居伊德波
《谷歌化的反思》-西瓦·维迪亚那桑
《平日断裂处历史呈现》(讲座)-张一兵
学习论文写作:
《博士论文》-马克思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
新闻咨讯获取:
《青年记者》
《传媒法律与政策通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法治研究中心
对一门学科的学习从无速成之说,只有以最严谨踏实的态度面对当下的学习及写作,我们才能真正从学习中审视自己,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透析社会现实。陈力丹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相信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大家从中会有所收益,也希望大家能怀揣着对学术的热爱,不懈追求,收获硕果。
课程简介
《新闻传播学研究专题讲座》课程是由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主任丁俊杰教授主持,面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专题讲座。课程宗旨是通过邀请学界资深知名专家及中青年优秀学者,围绕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相关主题进行研究成果分享和学术趋势展望,从而达到帮助博士研究生开拓学术视野,掌握研究方法,探讨学术观点的目标。
文字:罗秀秀、刘思怡、叶沣瑶、张灵萍
排版:叶沣瑶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