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为什么舆论靠不住?
主笔 | 康瀚月
编辑 | 康瀚月 陈银儿
校对 | 谭凯莉
“他们”需要了解的世界
与“他们”已经了解的世界
往往判若霄壤
《舆论》
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Public Opinion
译者:常江/肖寒
出版时间: 2018-5-1
ISBN: 9787301277997
舆论,在西方传统中常被认为如自由市场“无形的手”一般,是自然形成的、正直与理性的“公意”。社会契约论创始者卢梭也认为,“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永远是公正的,不会犯错误。在美国民主政治中,集公意而成的舆论,是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基石。
然而,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对舆论的深刻剖析,颠覆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舆论的认知,也直接质疑了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决策依据。
书中指出,大众媒体在公众头脑中投射了并非客观真实的“拟态环境”,公众在思考公共议题时也会对“刻板印象”过度依赖,这使得舆论往往与真相和现实相去甚远,表现为非理智与非客观。基于这一论断,李普曼提出了通过建立各类专家组成的情报机构来“精英治国”的设想,以维护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转。
作者
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专栏作家,曾两度荣获新闻普利策奖,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显赫声誉。他一生持续写作60年,创作1000余万字,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被誉为“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一战期间,李普曼在参与美国作战部战时宣传的过程中,对舆论的非理性一面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战结束后不久,李普曼于1922年发表了著作《舆论》(Public Opinion),首次对舆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提出了“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成为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源流。此书也被公认为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01
“拟态环境”
横亘在公众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屏障
随着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对公众来说,超出自己生活圈子、不能直接接触了解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他们只能借助大众媒体去对这一部分外部世界形成认识。人们头脑中这个在大众媒体描绘下形成的观念世界,就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然而,如同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一般,这个观念中的世界往往和真实世界判若霄壤。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一群囚犯生活在洞穴中,手脚被捆住,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是一堵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只能看到被火光投射到墙上的木偶的影子,认为这些影子才是真实的,且是世界的全部。后来有人爬出了洞穴,才发现了真正真实的世界。
为何公众难以对环境形成客观的认识?
从当时提供外部信息的主要媒体——报刊来看,其在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时,存在许多的无力之处:
首先,由于报道版面的有限与报刊行业追求销量的需求,被报道的内容已经有所取舍;其次,报纸信息已经是编辑选择过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再次,新闻与真相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更倾向于突出某一事件,而无法呈现真相的全部;再加上权力的介入干预与报道者主观认知的参与……这一系列因素使得大众媒体报道出的信息已经远非客观现实。
总之,公众在这样一个基于大众媒体报道而形成的“拟态环境”下,想要清晰、公正地把握外部世界的真相,变得无比艰难。舆论在公众对环境进行观察和行为反应的过程中,就已经遭遇了种种的信息偏折。
02
“刻板印象”
来自公众自身的认知局限
从公众自身角度来看,“刻板印象”的存在也使其难以形成对事物客观公正的认识。
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就是人们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标准进行社会分类,进而形成的对某一群体的固定印象。这些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利益,先入为主地理解这个世界。
有一类“微笑抑郁症”,患者在承受较高抑郁痛苦的状态时仍会像正常人一样欢笑,这类不符合多数人对抑郁症刻板印象的抑郁患者,即使声明病情也鲜少能得到周围人真正的认同与理解。
人们愿意接受符合自己刻板印象的信息,而对与之抵触的事实选择视而不见。
在无序与嘈杂的社会环境之下,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与理性认识水平都被大大降低,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刻板印象去形成观点与世界图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舆论,也变得与理性客观相去甚远。
03
“精英治理”
建立由各类专家组成的情报机构
由于上述“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存在,舆论往往呈现非理性的状态,故李普曼认为“依靠这种舆论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一定会出错误”,并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建立一种由各类专家组成的情报机构。
在李普曼看来,要想形成的意见与想法更加理性可取,那么主体本身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能够逃脱拟态环境的限制;第二,能够剔除自己的刻板印象,尽量公正地面对问题。相较于普通公众和身兼重任却并不专业的官员,李普曼将政治和产业领域的精英们视作更符合这一标准的人选。
按照李普曼的设想,这一机构建立之后,将成为“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得力助手”:更好地搜集全面而客观的信息,为决策的制定提供现实参考和依据;同时成为政府各部门之间、行政体制之间、政治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良好桥梁,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美国中情局,某种程度实现了李普曼对于精英情报机构的设想:情报技术人员多具有较高学历、或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且该机构的组织、人员、经费和活动严格保密,国会也无权过问。
时至今日,李普曼为民主政治寻求的“精英治理”这一出路,仍有很大争议,“中情局”的设立似乎也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美国政府避免愚蠢、偏激的政治决策。
尽管李普曼“精英治理”式的解决方案仍有待商榷,但《舆论》还是为我们系统地描绘了一幅舆论形成机制的真实图景,让我们对大众媒体环境下舆论非理性的那一面,有了更深的系统性思考与认识。
相较于《舆论》成书时期的大众媒体,如今的媒介环境在传播信息的速度、广度、密度上早已发生质变,公众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渠道和更多维的观察视角。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新媒体技术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推向“无组织却有纪律”的超级合作新高潮时,如何巧妙利用互联网技术新的可供性,探索舆论走向卢梭意义上“公意”的可能性,需要我们投入更多创新大胆的思考与想象。
城市街头的快闪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快速实现陌生舞蹈爱好者的集结,并在短暂时间内完成高效的合作——约定时空下几分钟的表演秀。“迅速集结-高效合作-快速散去”式的快闪活动实现了“无组织却有纪律”的蜂群式合作。
我们没有资格绝望,因为正如詹姆斯所说,决定我们命运的各种假设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包罗万象、意味深长。
本文作者
康瀚月
康瀚月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2020级公共关系学 本科生
尘嚣之外,飘渺如风
【往期热文推荐】
《叫魂》:盛世之下的权力幻觉
《幻影公众》:公众如何在“舆论剧院”选个好座?
本周公关大事件 | 6.28-7.4
【深度评论】
公关内容生产悖论 | 特斯拉 | 互联网被遗忘权 阳刚之气 | 课代表 | 马保国 | 江苏大学坠楼 争议点理论 | 爆款文章标题 | 快手《看见》B站《后浪》| 当当内斗 | 抱歉占用公共资源 | 227《完美关系》| 无锡燃气爆炸 | 丰巢新规 | 高以翔
【公关解析】 马嘉祺高考 | 奈雪的茶 | 农夫山泉白桃
丁磊发言 | 谭鸭血 | 百度父亲节 C罗可口可乐 | 钟薛高 | 蜜雪冰城 | 云南大象雪琴的答案 | 小猿搜题 | 摩尔庄园手游张一鸣卸任 | 成都49中 | b站校招 坡子街派出所 | 翟天临 | 315晚会 | 新疆棉
【重磅书评】
叫魂 | 幻影公众II | 沉默的螺旋 | 抵抗的群体 疯癫与文明 | 论可爱 | 文本盗猎者 | 美丽新世界消费社会 | 议程设置 | 观看之道 | 狂热分子交往在云端I | 交往在云端II | 沉默的螺旋规训与惩罚 | 幻影公众I | 文化反哺 | 消失的地域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 童年的消逝 | 数字麦克卢汉 【传播科普】
女性媒介作品 | 可见性 | 认知不协调 | 自我呈现生命故事与画像 | 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 | CMC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网络迷因 意义协调管理 | 符号互动论 | 知沟假说 ELM | 认知基模 | 社交货币
【营销解析】数据营销 | 善经济 | 文化IP | “她”经济 | 人货场疫情中被偏爱的品牌 | 搜索引擎营销 | 禁忌营销 综艺营销 | 会员卡营销 | 社群营销 | 秀场营销 效果广告思维 | 短视频营销 | 信息流广告 病毒营销 | 跨界营销 | 饥饿营销 | 情感营销
【大咖讲座】郑威 | 商容 | 傅悦 | 赵晓光 | 仲佳伟 | 廖永红 | 左跃 徐茂利 | 王兵 | 刘云鹏 | 梁玮豪 | 姐夫李李岩 | 仇勇 | 彭兰 | 黄河(上)| 黄河(下)陈力丹 | 喻国明 | 冷凇 | 陈昌凤 | 沈健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