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模理论 |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被赋予的逆袭
文案 | 孔梓萌 曹凌蔚 卢翊安
排版丨刘 炫
琳达,31岁,单身,坦率直言,性格开朗。她所学的专业是经济。当她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她就常关注歧视和社会公正问题。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可能性更高的选项:
A、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
B、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同时是一个活跃的女权主义者。
如果需要迅速给出答案的话,其实很多人会倾向于选择后者。但只要稍微思索一下就会知道,同时满足两个可能性的概率显然是小于仅满足一个可能性的。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B?因为我们拥有认知基模。由“经济”导向“银行出纳”,由“单身”、“关注歧视”导向女权主义,这是我们的认知经验,也是我们形成的基模。
认知基模理论描述了人们在判断能力有限、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为了迅速做出反应而采取的一种认知策略。
在去年的世界哲学日,一篇题为《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发布,传播甚广。这位化名为陈直的农民工,从2010年开始就在厦门一间偌大的工厂里打工,每天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领着勉强维持生计的工资。与其他工人显著不同的是,他热爱哲学,他阅读哲学书。2021年8月,他还完成了理查德·博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的翻译。
陈直打印的《海德格尔导论》
“农民工”与“小人物逆袭”基模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讯息时,我们头脑里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显然,在刚刚了解到陈直农民工身份时,人们便迅速激发了与之相关的基模。
在公众的印象里,“农民工”常常与较低的文化水平、重复无味的单调生活相勾连,很难让人联系到较为高雅的兴趣爱好和深奥的文化研究,更不用说哲学这样对于普通人也略显遥远的领域。因此,当大众看到文章标题的前半句时,就会下意识地代入已经构建的“农民工”的基模,从而先入为主地联想到缺乏文化、粗俗、鲁莽等等。
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时,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面对它。陈直,是一个农民工。他没有很高的学历,从事着劳累的劳务工作。人们或多或少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轻蔑,因为他们在用已经根据经验和过往所了解到的信息形成的“农民工”基模处理陈直这一新信息。
但继续往后读下去的时候,却发现“陈直”这一新信息与“思考海德格尔”这个信息联系到了一起,与既有的基模无法完全匹配,与以往一贯的认知大相径庭。这是出于一种大众在意识层面建构的阶层文化体系基模,大众自发把思考哲学此事项划分到精英阶层的范畴,而农民工则是底层文化的代表。
当人们发现,新信息与以往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就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特征,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思考海德格尔的农民工陈直”和“农民工陈直”相比较,差异就在于思考海德格尔。因此,基模所代表的旧信息不再适应新的认知对象,即“喜欢哲学的农民工”与“坚持阅读的工人”。
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就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一个部分符合该事例的基模。注意,只是部分符合。即“小人物的逆袭”。这是人们为陈直这一信息所修改形成的新的基模,却未必等同于现实。
这又何尝不是推文发布方谷雨在运用基模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小人物逆袭文体的流行
基模会导致我们有选择性地注意、感知、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的信息。当我们接触到“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这一信息时,我们脑海中对“农民工”这一社会角色的的角色基模和对“低收入人群拥有高雅兴趣”,“小人物逆袭”这一类事件基模也相继被激发。一旦给陈直套上这样的基模,人们就不会去想,这位成为焦点的小人物,他真的逆袭了吗?
近年来相似的新闻框架的流行,使得读者更倾向于动用这样的基模阅读这一类的文章。比如那位名叫董胜利的复旦大学保安,就因自学微积分而走红网络;一年多前,我们也被那位热爱在图书馆阅读的东莞农民工而感动;流浪大师沈巍的博学使我们惊叹;而早在2017年,《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作者范雨素,一位住在北京皮村的44岁的育儿嫂,使得出版社争相邀请其出书……
东莞农民工在图书馆留言
因此在看到“农民工阅读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一新闻标题时,我们会因而更加兴趣盎然地注意,感知,理解和记忆这一文章的信息。甚至先入为主地确信,这是一个小人物逆袭的故事。可是,先入为主意味着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会让人们忽视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基模所代表的旧信息可能不适应新的认知对象,我们有选择地吸收与基模相一致的信息,有可能错误地添加认知对象所不具有的特征,并且基模一旦形成,我们不愿轻易地修改它。这也就很容易形成所谓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实际上是认知基模理论的一种现实表征。事实上,上述提到的两种基模,都属于人们形成的刻板印象。让我们从刻板印象角度回顾一下陈直事件。
当提到“农民工”这个词,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联想?缺乏文化?没有涵养?只会干苦力而不懂思考?事实上,从我们开始联想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进入了自己对农民工群体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刻板印象。
当陈直“农民工”的身份进入众人视线,人们会迅速给他套上相应的刻板印象,这样人们甚至不用花功夫来思考陈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该被赋予怎样的价值、对他应该采取怎样的情感倾向,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被免除。
从这个角度看,刻板印象是一套简便的参考标准,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可是当人们发现,陈直是一个爱读海德格尔、认真思考哲学文化的人,就会知道刻板印象出现了错误。可是如果没有这篇关于陈直的报道出现在众人眼前,陈直这个名字或许只会和他的身份一起,被控制在人们对于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中、被控制在“底层”这一阶级中。
从这个角度看,刻板印象阻碍了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被赋予的逆袭
陈直作为一个不符合“农民工”刻板印象的个体,他成功逃开了刻板印象的枷锁吗?
没有。陈直虽然不符合人们对于“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却似乎与另一种刻板印象非常符合。那就是所谓“小人物的逆袭”。我们在社会上和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太多赢家通吃的情况,所以我们总会渴望看到一个小人物能够出头的故事。
无论是在陈直还是范雨素的故事里,叙事、讨论与争议的那些观点中,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都想象了这样一个情景:当小人物开始关注哲学或是进行文学创作后,其社会身份或是阶级就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即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形态,似乎只要通过努力获得了这些有着鲜明阶级和社会地位特征的知识,个体便能够进入创造这些知识的阶层与场域之中。
如果说,前一种刻板印象的成因是人们为了方便,而在处理信息时选择的快捷方式,那后者的成因则来自于人们对阶层固化的恐惧。比起富二代含着金汤匙出生,最终越来越优秀成为首富的故事,人们显然更乐意接受底层小人物凭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跨越阶级的故事。生来就在顶层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也因此害怕阶层的固化,害怕自己的心愿不切实际。
事实上,爱读海德格尔的陈直依然是一名农民工,并不存在所谓的逆袭,可是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他的社会地位依然改变,成为所谓的“文化人”。这何尝不是人们为了给自己增加信心、安抚恐惧的做法。
当我们惊讶于一个农村妇女写诗、一个育儿嫂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以及农民工思考哲学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传统的刻板印象里事先剥夺了他们对于自我言说的能力?甚至可能遗忘了在他们各种社会身份和职业的表层下,他们和中产阶级或是受过专业学院教育的个体一样,具有意识、情感和心灵的深度。
“育儿嫂”范雨素作品《我是范雨素》节选
人们预设他们本不该或是没能力去理解这些被看作是属于知识精英阶层的文化与知识。再主观地将他们抬高,来在意识层面论证“知识改变命运”。
可实际上,范雨素依然是工资最低的家政工,保安董胜利也依然是保安,陈直用心翻译的《海德格尔导论》甚至不能出版,他最终回到了流水线。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逆袭”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也并不恰当。
当人们为了减轻自己对阶级固化的恐惧而给他们加上“小人物逆袭”的刻板印象时,其实错失了其背后更可贵的东西。比如一颗自我实现、自我追求的心,比如对哲学纯粹的热爱。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这实际上也是在呼吁人们减少对刻板印象的依赖,尊重每一个新接触到的人或事物。
刻板印象无法逃脱,但我们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保持怀疑,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或事物,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灵感。
今日份笔记记得保存哦~
参考文献
[1]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共18页)[DB/OL].新文库网.https://www.xinwenku.com/p-4756015.html
[2] 重木.“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的叙事,难道不是似曾相识吗?[EB/OL].腾讯新闻.[2021-12-08].https://new.qq.com/omn/20211208/20211208A02VGR00.htm
【往期热文推荐】
【公关解析】谷爱凌代言暴增 | 冰墩墩频上热搜 金钱豹“财神爷” | 屈臣氏营销失败
王冰冰被“塌房” | 三只松鼠被指辱华 薇娅逃税漏税 | 星巴克食材过期 小红书未成年性暗示 | 加拿大鹅拒绝退货
【重磅书评】 跑赢危机 | 童年的消逝 疯癫与文明 | 舆论 | 叫魂 论可爱 | 文本盗猎者 | 未来是湿的 观看之道 | 狂热分子 | 交往在云端 结构洞 | 沉默的螺旋 | 消费社会
幻影公众 | 议程设置
【传播科普】
基模理论 | 培养理论 | 休眠效果文本盗猎 | 女性媒介作品 | 可见性 | 自我呈现生命故事与画像 | 认知不协调 | CMC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意义协调管理 | 网络迷因 | 知沟假说
【营销解析】UGC营销 | 数据营销 | 善经济 | 文化IP | “她”经济 疫情中被偏爱的品牌 | 搜索引擎营销 | 禁忌营销 综艺营销 | 会员卡营销 | 社群营销 | 秀场营销 效果广告思维 | 短视频营销 | 信息流广告 病毒营销 | 跨界营销 | 饥饿营销 | 情感营销
【大咖讲座】 世界500强实战经验 | 策划实践出公关
公关核心素养:洞察 | 数字时代下的对话甲方高管对外发声 | 企业高效赢取信任流量时代塑造品牌 | 小事件大议题大数据赋能公关传播 | 舆论引导的困境与破局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