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有基本法,那“小镇做题家”呢?
主笔编辑 | 陈银儿
推送排版 | 许慧婷
近日,以数学推理和多时空交互为主题的影视剧《天才基本法》持续热播、口碑飙升,影片中小伙伴齐心协力参加奥数集训营的励志情节、天才和普通人的人生引发了受众的深切共鸣。
影片中被学生们称为“斯内普”的张叔平老师,可谓是现实中竞技教育的集中投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普通人中的佼佼者,相信“天道酬勤”又重视成绩结果,坚定地捍卫着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却又深知努力的成功几率之渺茫和天赋等资源的重要。
可以说,这一角色正是近期的网络热词——“小镇做题家”的典型代表。
影视剧《天才基本法》片段
该情节展示了角色“张叔平”的教学方式与理念,他通过让学生先搬行李上楼、在规定时间内做题后按成绩淘汰的方式拔尖。他认为在社会有限的今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考试,而天赋只占学习的一部分、“天道酬勤”。但在之后他在与主角的谈心中却表示,通过勤奋努力而成功的几率渺小、资源和视野等构成的不同的起跑线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命运。这种变化和矛盾的生发,正是“小镇做题家”认知的表现。
其实,由于近日明星考编、主流媒体不当言论等事件导致矛盾激化,“小镇做题家”也这个词再度引爆网络,既“丁真入职国企事件”之后引发了公众又一波不满浪潮。
某主流媒体发布文章截图及网友反映
自某艺人考编事件发生之后,某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公然对“小镇做题家”做出评价,称其“煞有介事地关心公平问题”“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仍然考不中编制内编务”,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不满。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小镇做题家”一词最早诞生于豆瓣,指的是那些出身农村、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之后通过高考实现了阶层的上流,但在进入大学和社会之后,却发现自己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难以追平阶层带来的差距。
该词原本是青年学子自我发觉后的自嘲之语,但现如今这个词却被用来对“做题家”们进行污名化、攻击和挖苦,甚至被冠之以“只会做真题卷”“思维僵化”“疯狂加班导致内卷”等。
但是,“小镇做题家”难道真的只会做题吗?他们又是如何生于时代、“自甘做题”而自嘲呢?
笔者认为,不妨回到“教育考试”这一具体领域,借助程猛先生《“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一书走进“小镇做题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生产与意义世界。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副标题: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作者:程猛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
ISBN:9787520336956
作者以改革开放之后出生、通过努力学习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们作为研究对象,并把他们叫作“读书的料”。
高学业成就农家子弟的求学历程
注:实线为逐级跨越学业阶梯的人生轨迹;虚线为从校返家的人生轨迹
从空间上看,农家子弟的求学历程的以家庭为中心,从农村、县城、小城市到大城市一圈圈向外扩展的波纹型变动,从时间上看,他们的求学历程也是一次次从家返校,从校返家的候鸟式流动。
(图源《“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这些看似完全顺服于学校盛行的中产阶级文化,只知俯首帖耳、不知反抗的“循规生”们,其实就是真实生活背景为乡镇、农村的“小镇做题家”。
像“小镇做题家”自嘲自己除做题外什么都不会一样,“读书的料”被视作少有创造性的学习机器、被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驯服的“僵尸和傀儡”、被人们脑海中符号化的“书呆子”形象所覆盖。
但作者却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方法的方法,围绕他们的成长叙事,探寻出了他们的意义世界。“读书的料”具备中国底层特有的文化资本,创生出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以及学校化的心性品质。所有这些有力地支撑着他们,也就是“小镇做题家”的学校生活。
中国底层的文化资本
首先,“先赋性动力”指的是“读书的料”对其生活世界的历史性考察。生活在印刻着历史记忆与苦难艰辛的农村空间中,逼仄的生存世界让他们生出了“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意愿。
他们的生活遵循着“物或损之而益”的思想逻辑,外界的不利条件被转化为学习的韧性,这也是“小镇做题家”们沉浸做题的动力源泉,他们坚信——人要与命运抗争。
北大才女励志演讲:寒门贵子
北大女学生刘媛媛在节目中自述求学历程,在她生活艰辛的农村家庭中,父母觉得读书很重要、无论如何都要供三个小孩上大学,坦言出生贫寒的自己和很多家境不好的人一样、将来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她认为寒门贵子逆袭的例子数不胜数、相信命运的手掌是有漏网之鱼的,“命运给了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为了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视频源自B站up主“音龙安小宇”)
研究发现,“钱”“父母”“学习”等符号在农家子弟与中产阶级子弟的意义世界中存在着较大差别,前者在进行着独特的文化生产与道德实践,即“道德化思维”。由于钱与经济的匮乏、父母的艰辛相勾连,所以“读书的料”对钱更加敏感,可谓是“一钱一世界”。
农家父母在子女展现学业禀赋时会对其抱有较高期待,这种有负担的爱使得底层子弟在求学途中背负了沉重的道德债务。学业是否出色与父母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家庭的荣誉密切相关,“小镇做题家”由此衍生出了一种“道德化思维模式”。
713分清华男生林万东:不要感谢贫穷,但要谢谢在工地上撑起整个家的妈妈
据了解,林万东生活在深度贫困山区,在其穷困潦倒的家庭,母亲是这个贫困家庭唯一的劳动力。为了给三个孩子攒出学费,她在工地上承担的工作越来越繁重。而看到这样憔悴痛苦的母亲,林万东心里很是心疼,多次产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但被母亲拒绝。林万东坦言,正是母亲的这份支持和鼓励,才让林万东和姐姐弟弟没有自暴自弃,成为彼此的动力和依靠、更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林万东,在2019年以713分考入清华,校长在开学典礼点名表扬、其事迹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视频源自B站up主“衍一财商”)
此外,“读书的料”还生成了一种与中国情境下的学习文化及其内在要求相契合的心性品质,艰苦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更能吃苦耐劳,在学校生活中则表现为尊师重道、勤奋向学。
此类“小镇做题家”渴求教师的关注与赞赏,优异的成绩则是得到这种目光的最佳途径。获得较高学业成绩也是确证自我价值、维护个人尊严的唯一方式,在同辈群体中也起着正向的引导作用、生发出非正式群体的意义与归属感。
在这种情境中,“小镇做题家”并不是单纯盲目地“做题”,他们形成了以学业为轴心的联合生活,我们学习生涯中的“班级”也作为正向引导的制度情境而存在。
影视剧《天才基本法》片段
主角林朝夕在征求李妈妈同意让他们专注学习奥数时表示,报名比赛获得金牌可以证明——就算他们是出身福利院、没有任何背景、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也可以取得好成绩、他们不比别人差,她也表示想通过这种方式成为福利院小朋友们的榜样。
本书揭示了“读书的料”的文化生产过程和中国底层特有的文化资本,展现了实现生活重建和阶层突破的“小镇做题家”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家庭和学校生活时间的道德世界。
同时,作者还将该文化资本的局限性、后坐力、心理压力一一阐释,描述了“小镇做题家”们在自觉之后的心理阵痛、缺乏文化归属感、产生异化和自我疏离等隐匿暗面,并做出后果预期及建议供给。
当结构的力量如同铁笼,个体的能动性只能令人感伤。如今自命“小镇做题家”的我们,或许是在自嘲、想摆脱这样的身份、又或许是在肯定自己努力的过程。但毋庸置疑的是,穿梭在“小镇”和“外界”的人生必是一趟披荆斩棘的旅行。
只有在一个更加健全、公正、多元和开放的社会中,“小镇做题家”作为一个地位群体所体尝的痛苦才会得到减缓,其文化世界面临的风险才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
像作者程猛所说,对他们而言,客观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宿命,底层文化资本不是永恒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心理的情感结构的藩篱也并非不可翻越。相信大家在阅读这本书、走进他们的“小镇”之后,也能得到一些属于自己、属于这个世界的答案。
扫码阅读《“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往期热文推荐】
人设营销 | 从沈腾身上,看见一个属于“小丑”的时代
你还敢穿着BOY LONDON去吃烧烤吗?
雪莲如何化解“塌房危机”,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雪糕护卫”?
Gucci用电影“自爆”:品牌改如何与黑历史相处?
【深度评论】
【好书推荐】 传播理论导引 第二性 | 社会心理学 | 修辞学
【重磅书评】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 说服与认同 | 沉默的螺旋 消失的地域 | 技术垄断 | 是她照亮我 娱乐至死 | 知识分子的鸦片 | 跑赢危机 童年的消逝 | 疯癫与文明 | 舆论 叫魂 | 谣言 | 论可爱 文本盗猎者 | 未来是湿的
【传播科普】 基模理论 | 社交货币 | 休眠效果 文本盗猎 | 女性媒介作品 | 可见性 | 自我呈现 生命故事与画像 | 认知不协调| CMC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意义协调管理 | 网络迷因 | 知沟假说
【营销解析】 人设营销 | 联名营销 | 饥饿营销 | 培育顾客忠诚 事件营销 | 名人代言 | UGC营销 | 数据营销 | 善经济 文化IP | “她”经济 | 疫情中被偏爱的品牌 搜索引擎营销 | 禁忌营销 | 综艺营销 | 会员卡营销 社群营销 | 秀场营销 | 效果广告思维
【大咖讲座】 世界500强实战经验 | 策划实践里出公关 公关核心素养:洞察 | 数字时代下的对话 甲方高管对外发声 | 企业高效赢取信任 流量时代塑造品牌 | 小事件大议题 大数据赋能公关传播 | 舆论引导的困境和破局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