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正式确诊为那英」了,这是什么「流行病」?
文案 | 李若余
推送排版 | 张锦洋
审核编辑 | 陶雨菲 杨丹凌
2023年7月14日,经诊断,我被“正式确诊为那英”。
#正式确诊为那英#词条于7月14日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在7.14日登顶的这则热搜中,可以看到正式确诊为那英需要以下条件:
#网友总结关于“确诊为那英”相关“症状”
经常冲浪的网友们或许了解,这则热搜的爆火其实有一定的前提与积累,“那英文学”在网络上流传已久,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最初是其评价章子怡参加中国好声音,称其“起到了一个造型上的作用”,并进行了犀利又幽默的评价。
那英参加好声音时的犀利发言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网友又翻到其早年微博内容,其中那英调侃国家调休制度的这一篇微博使得那英老师成为众多网友的嘴替:
那英早年微博中调侃调休制度言论
随后网友翻到了早年间那英出演的电视剧,发现其剧中台词与那英本人经常“发的疯”极为相似,被称为“给那英量身定做的剧”。
那英在剧中台词被网友做成梗图
久之,人们对那英的认知从唱功深厚的歌唱界前辈,变成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经常“发疯”的老大姐。
大家越发感受到自己心中“想表达却无法表达”之语与那英发言的共通点,这类不因场面刻意调整语言、直爽又勇敢的“那式发言”被网友笑称为“发疯式文学”,在互联网的特殊场域下成为许多网友感同身受的出口。除了“正式确诊为那英”,我们还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类似的“网络诊疗单”:
“被正式确诊为xx”的热梗截图
那么,#正式被确诊为那英#的词条为何爆红,大家又为何纷纷开始在“互联网医院”为自己“诊断病情”,背后的“处方”又在何处呢?
确诊的动因是寻找“互联网嘴替”
相比于看到冠冕堂皇、滴水不漏的“场面话”和“官方回答”,人们更希望看到公众人物酣畅淋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我们把大众的这一特征称之为投射性移情。移情指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感情移入的现象,“投射性移情”则指个体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情绪、欲望、观念等心理内容,不自觉地投射到他人身上,同时又期待或强迫对方表现出这些情感或行为。
不止个人情感能移情,大至价值观、小至一些细微的生活习惯也能进行投射性移情。而网络空间中,当人们发现某个公众人物或其他网友用恰当的言辞代表了你的情感和观点,并在这类犀利、精准的观点表达中获得共鸣和满足,将自身情感投射到发表观点的“互联网嘴替”身上,便产生移情现象。
网友总结关于“互联网嘴替”定义
人们都喜欢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喜欢听自己想要听的,同样也喜欢和自身观念一致、举动类似的人。若这个人是公众人物,人们则会产生一种自己被更多人理解、被更多人支持的共鸣感,情感和观念也就在其中不知不觉的投射。
网络诊疗单是情绪宣泄的出口
当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包括工作、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挑战,很难在现实生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真实的想法。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寻求情感上的解脱和真实表达,同时也供大众自由移情的平台。
《黑暗荣耀》中妍珍“发疯文学”被誉为“互联网嘴替”,深受网友喜爱
《荣格心理学》中对这种移情有具体表述:里普斯认为,移情是“把自己客观化到一个与我不同的客体上去,而不管被我客观化的对象是否应以‘情感’这一名称来命名”。
《荣格心理学》
作者:卡尔·荣格克[瑞士]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2
ISBN:9787548058991
沃伦格耳也曾说:“自我的愉悦由审美愉悦客观化而来”,这种对移情审美经验所做的界定也正好解释了网友通过外在表达寻求内心认同的行为。
网友借“那英语录”抒发内心想法
#被正式确诊为那英#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歌手那英豪爽、直接的表达的情感共鸣和认可。人们将自己与那英的,“发疯”一般的真实的言论联系起来,从而找到了一种释放内心压力和抒发人生感悟的方式。
移情使个体将自己客观看待,并将自身观念从自我中转移到与自己不同的客体上。通过移情,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从而以更自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同样,互联网嘴替和“质疑xx,理解xx,成为xx”频频登上热搜。
“互联网嘴替”相关话题频登微博热搜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面对现实,人们开始越发明晰自身的选择,于是”质疑xx,理解xx,成为xx”应运而生。人们“把自己客观到一个与我不同的客体上去”,通过移情这种外倾形式使自身观念自由游走,从而更好地宣泄情绪,抒发情感。
网民对公众人物态度的嬗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对于公众人物的包容度也更加开放。大众渐渐不希望看到一位说话做事严谨到滴水不漏的公众人物。
如今,如果公众明星一改往日的谨言慎行,直接输出自身情绪,大家不仅不会指责该公众人物说话不合时宜,反而赞同其有话直说、有疯直发的个人性格和态度,希望在其身上找到更多共同点,并且借由公众人物的嘴巴酣畅淋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女星蔷蔷在综艺节目中犀利又直接的发言方式
赢得众多网友的喜爱
除了“发疯语录”备受大家欢迎之外,公众人物的犀利的访谈、一针见血的观点、明智的选择、有道理的生活警示、富有文化底蕴的发言也受到大家追捧。
如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上直白而有理的发言,在综艺《桃花坞》中质朴而准确的表达情感,都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心声。
李雪琴“清醒”发言获网友盛赞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并且,《爱情公寓》刚刚上线时,部分剧粉批判林宛瑜作为展博倾慕的对象却选择离开展博追寻自己梦想的做法,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体现。当下再回看,不少网友发出了“质疑宛瑜,理解宛瑜,成为宛瑜”的感悟,这也正是人们在历经现实世界磨练后更为清醒的选择。
#时隔多年理解宛瑜#话题获共情
在基本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支撑下,大众在自身审美愉悦的范畴内对公众人物的包容度越高,对其自身所反馈出的行为的认可度就越高。这些公众人物或影视剧中人物的言语很符合当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其爽快直给的采访、问答、对话、台词都说出了大众的心声,使得大众移情于此。
互联网的诊断单,现实的处方药
大家将自身性格、习惯特征总结起来,借助移情这一外倾形式又确诊为浣碧(总是看不惯别人)、确诊为鲁滨逊(蓬头垢面找吃的)、确诊为懒羊羊(懒得解释).......
网友相继开出“懒羊羊”、“浣碧”诊疗单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当代社会,面对生活压力和言行限制,人们渴望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寻找“互联网嘴替”来寻求共鸣,在互联网空间中找到情感的出口。
互联网越发成为自由表达的空间。不论是“发疯文学”或“互联网嘴替”,网民们正在线上平台进行寻找自我认同、寻求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情感的宣泄。
若你对类似的心理学与行为发展的更多内容感兴趣,或希望在理论中找到互联网现象级传播事件的更多答案,可以扫码阅读《荣格心理学》一书,也许会为你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扫码阅读《荣格心理学》
密码:kDeu
往期热文推荐
月半公关大事件 | 7.2-7.15
68元酸奶刺客,谁给了茉酸奶底气?
你的“鉴擦”是护女还是厌女?
是什么魔力?让全世界“粉”上这个女人!
更多精彩合集
点击下列合集标签查看
# 时事资讯播报
# 传播理论科普
# 业界大咖讲座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