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三才理论

2017-06-15 樊志民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见诸《吕氏春秋·审时篇》。《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或是我们已知的中国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谈论农业问题的,但是它甫一面世即非同凡响。《上农》等四篇篇名,本身就包含了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四大基本要素:《上农》讲的是重农思想和政策;《任地》讲追求优质高产;《辩土》讲农业要因地制宜;《审时》讲农业应趋时、顺时、得时。上农、任地、辩土、审时诸问题,虽历数千年仍是中国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基本思想认识与行动准则。学术界对它们的评价是:这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完整的农业论文;这是先秦时代尤其是战国以前农业农业思想、文化与科技的一个光辉的总结;它所记述的精耕细作农业科技体系直接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等等。其实最关键的是它提出的三才论,科学地概括了农业生产中天地人关系并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对农业的自然与经济再生产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由此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农业的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生产和天地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关于天地人关系的三才思想,很可能是从对农业生产的理解中产生的。“三才”观念源于农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农业生产诸要素的整体思维方式,在相当大程度上规定和影响了中国农学发展的方向。这些思想与认识后来表达为天时、地利与人和。既有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又充分表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三者各行其职,和谐共处。中国农学讲究“顺天之时,因地之宜”“盗天地之时利”就是主张按照农作之情性,依据客观规律选择和调整它们与天时、地宜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之间的关系,使这些生态关系达到最佳,从而获得好的收成。由于把人和自然不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没有犯颠覆性错误、没有发生中断、保证了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文明能存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