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第1期文章摘要

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

张平1,王曦晨2

(1.华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2.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农村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深刻回答了乡村何以生态振兴、如何生态振兴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本文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面向三个维度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系统解读,揭示其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支撑、道路选择、推进原则和根本立场四个层面厘清其理论内涵,并深刻阐释其面向空间价值、生态系统和农民福祉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习近平重要论述;“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及发展路径

郭亚军1,2,冯宗宪1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绿水青山是生态文明,金山银山是物质文明,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遵循从肯定到否定,然后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规律,也符合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发展规律。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进行论述和分析,总结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再从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的三个发展阶段,并详细分析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的保障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二者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山”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产业与生态相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及“一活四变”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发展基础;发展路径;发展机制

 

乡村社区营造何以成功?

——来自关中袁家村的案例研究

张红,杨思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长期以来,国家自上而下的社区规划变迁,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组织载体和制度保障,但农民的主体性和社区的自主性依然没有被充分激发起来。文献研究发现,对社区内涵和定位认识的不同理解会产生农村社区建设是基于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还是国家行政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两种演进脉络。以关中袁家村为例,从为何营造、营造什么、怎样营造三个层面切入,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改善民生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文、人、地、景”的乡村社区营造,国家规划变迁和社区自主实践相结合。指出乡村社区营造何以成功的启示是“三位一体”现代社区内涵的正确理解及其功能的准确定位,其引发的本土实践体现了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的互构效应。

关键词:乡村社区营造;现代社区内涵;本土实践

 

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的多重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吴 映 雪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重庆400041)

摘要:项目化的资源配置和供给是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考察发现,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存在项目竞争与政绩工程、项目导向与政府错位、项目逐利与执行变通、项目实施的基层矛盾与精英俘获等多重困境。而困境产生的根源是由于乡村振兴项目有限性与需求广泛性的张力、项目分配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不足、科层制与项目制的双重规制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做好项目整体规划与分配、提高项目利益协调能力、强化项目监督、优化科层制与项目制的关系是破解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基层治理;项目制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探析

——基于陕西实践探索的案例

杨 佩 卿1,2

(1.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2.西安邮电大学 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西安710121)

摘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和乡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机体和命运共同体,新型城镇化旨在培育壮大城镇,乡村振兴目标是发展和建设农业农村,两者既有异质性,又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内在相通性,在现代化实践中能够协同共进。以陕西为例,分析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协同推进两大战略的政策建议,即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城乡融合;陕西

 

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基于贵州省M县S村的考察

严瑾1,刘慧2

(1.南京农业大学 社会合作处(新农办);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嵌入路径

 

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力的构成及其提升路径

——从基层组织能力视角分析

滕玉成,臧文杰*

(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266237)

摘要:基层治理中的基层组织能力是其“三阶”能力或“两层”能力的集合。从基层组织能力视角来看,基层治理能力来源于基层组织能力,由各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整合而成。各基层组织在治理中职责与能力的差异形成了基层治理能力的同心圆结构。其中,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式履行职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即基层党建引领力,是基层治理能力的核心,是基层治理中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基于新时代党建六方面要求,基层党建引领力包含六个维度的引领,其功能各异,但相辅相成。为化解当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各地基层党组织可根据基层党建引领力评估指标的设计指南,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推进、协同推进、整体推进,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从而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的提高,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成基层治理效能。

关键词:基层治理;基层组织能力;基层党建引领力;制度优势;基层党建

 

合并新村脆弱性决定因子识别

——基于宁夏永宁县试验区的探索

刘学武1,王仲梅2

(1.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2.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银川750021)

摘要:村庄合并是对传统村镇空间结构与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是村民生计方式与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合并新村建设初期因为居住环境、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常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脆弱性扰动、敏感性、适应力是抽象概念,不可直接观测。通过构建合并新村脆弱性结构方程模型对潜在变量对应的15个观测变量进行估计,有效排除了主观性判断影响,识别出5个重要影响因子。低保水平、政民互动因子是扰动的重要影响因子,养老保险、政策兑现因子是敏感性的重要影响因子,对外交通是适应力的重要影响因子。灰色定权聚类模型克服了结构方程模型能识别重要与次要因子但无法判断影响状态的不足之处。对上述重要影响因子与县域人均GDP指标进行再评估,最终识别出4个脆弱性决定因子,其中低保水平是脆弱性的扰动决定因子,养老保险、政策兑现是脆弱性的敏感性决定因子,县域人均GDP值是脆弱性的适应力决定因子。

关键词:合并新村;脆弱性;结构方程模型; 灰色定权聚类模型;决定因子

 

西部农村学校同伴效应对青少年近视的影响

杜康1,黄珏瑢2,关宏宇1,史耀疆1*

(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2;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地区也不例外,已严重威胁我国未来人力资本水平。基于2018-2019年在西部2省9县农村地区163所学校四至九年级的实地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分析了同伴效应对青少年近视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中近视同伴比例越高,青少年的视力水平更差、近视的可能性更大。同时发现同伴效应在近视的青少年中影响更大,但该影响在戴眼镜的近视青少年中有所降低。同伴效应对女生、初中生以及住校生的视力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同伴近视并未通过间接影响个体对于近视的态度来增大近视可能性,可能主要通过直接改变个体用眼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同伴效应的存在,近视防控亟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让近视防控产生社会乘数效应。同时,近视防控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给予差异化的关怀与帮助,积极倡导正确的用眼行为。

关键词:同伴效应;近视防控;青少年近视;西部农村学校

 

整合式赋能:小农户有效对接电商市场的实践路径

甘颖

(武汉大学 社会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小农户如何对接电商市场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田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小农户想要实现与电商市场的有效对接需要整合式赋能。小农户与电商市场的衔接过程中需要解决市场需求、流通链以及消费者信任等问题,这与小农户的生产能力、流通能力与销售能力相关联。而村社集体、村庄精英以及政府作为外部力量能够为小农户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支持以提升小农户的电商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通过打造公共品牌,提升小农的销售能力;合作社通过社会化服务供给,提升小农的流通能力;村社集体通过生产优化,提升小农的生产能力。因此,小农户发展电商的需求存在多维性,需要具备生产、流通与销售等多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协助。各方力量应通过整合式赋能从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等环节体系化地服务小农户,最终实现小农户与电商市场的有效对接,也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创设实践路径。

关键词:整合式赋能;电商市场;市场需求 ;小农户;乡村振兴

 

电子商务发展与农村中小企业创新

陈陶然1,彭越2

(1.上海社会科学院 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基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中国工商注册企业年检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以及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数据库,利用网商的特性和各个行业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差异,探讨了电子商务发展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越高,农村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电子商务发展通过缓解资金拖欠问题降低了融资约束,显著减少了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农村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提升了其现金流的充裕性和创新产出。分所有制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的作用在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私有农村中小企业中更为显著;而对于融资约束较小的国有村域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并未在创新方面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中小企业创新;外部融资依赖度

 

农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邓远建1,汤彪1,屈志光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粮食安全

 

社会资本、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

——基于草场流转市场转型背景的分析

史雨星,赵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基于草场流转市场转型背景,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820个牧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及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交易费用的中介效应和代际差异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转型市场下,社会资本仍能促进牧户草场转入,但作用方式发生变化,表现为关键网络节点和牧户主动利用社会网络能力的作用凸显,社会资本总量和被动依赖社会网络信息资源流入的作用式微。(2)网络信息渠道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但尚未对社会资本形成替代,社会资本与网络信息渠道并行不悖。(3)社会互动通过降低草场流转的交易费用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而关键网络节点、网络信息渠道不存在相应机制。(4)社会资本、网络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表现为新生代牧户转入草场更加依赖网络信息渠道,中生代、老生代牧户转入草场仅依赖社会资本。据此,建议在建立和完善网络和实体草场流转交易平台等方面完善草场流转市场。

关键词:社会资本;信息渠道;草场转入;交易费用;代际差异

 

合作社多元社会化服务的社员增收效应

——基于山东省农户调研数据的“反事实”估计

陆泉志1,张益丰1,2*

(1.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南京林业大学 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南京210037)

摘要:基于山东省果蔬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与因果中介分析模型(CMA),从社会化服务供给异质性视角检验了参加合作社对农户家庭务农收入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参加合作社具有明显的促农增收效应;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对成员家庭务农收入的提升存在显著的因果中介效应,其中金融信贷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和生产流程服务对成员家庭务农收入提升的平均因果中介效应依次递增;尚无证据表明产品销售服务对成员务农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在引导和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同时,应重视强化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功能,适度扩大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供给规模。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社会化服务;务农收入;因果中介分析;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农户非农就业的代际分工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基于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中介效应分析

许彩华,党红敏,余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基于粮食主产区4省12县96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农户非农就业的代际分工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并分析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行为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转入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代际差异来看,父代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边际影响大于子代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边际影响。(2)在考虑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以后,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的促进作用下降,而对农地转入的抑制作用也有所缓解,这说明生产服务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如果不考虑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现有研究高估了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驱动效应。因此,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不能只单纯依靠劳动力市场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市场优势,将小农户卷入农业分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非农就业;农地流转;代际分工;农业生产服务外包;中介效应

 

社会网络和交易成本对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的影响

邸玉玺,郑少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利用对陕西省1 091位农户的调研数据,将农户的生产性正规信贷分解为是否获得生产性信贷、是否获得生产性正规信贷和获得的生产性正规信贷金额三个阶段,运用TripleHurdle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户从正规渠道获得生产性贷款的影响,进而重点考察了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的总体社会网络提高了生产性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交易型社会网络增加了生产性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降低正规信贷交易成本能够增加农户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社会网络能够降低农户在申请正规信贷过程中由于专用性较高、交易频次较低、不确定性较高所导致的高额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因此,增强农户社会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降低正规信贷的交易成本,进而缓解农村地区生产性正规信贷约束,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产性信贷;正规信贷;社会网络;交易成本;TripleHurdle模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