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第5期文章摘要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生成逻辑、价值旨归与优化向度

郭晓勇1,2,张静1,杨鹏2*

(1.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23;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保证,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其具体路径在于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被赋予新的使命任务,迫切需要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推进党建创新,要准确把握其价值旨归,在工作重点、作用发挥、助推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定位和职能的转变。基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乡村治理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法从创造力、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四个维度,提出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优化向度,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组织保障、动力支持和关键支撑,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保障功能和助推改革功能。

关键词: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杨凌示范区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村庄有效治理

——以烟台市W村为例

陈万莎1,沈迁2

(1.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2.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具备经济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治理职能。山东烟台市W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村民自治提供了组织化平台和治理有效的抓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通过治理目标的融合、治理结构的互嵌和治理技术的统合,合作社嵌入村级组织,实现村集体再造。合作社与村集体的互嵌形成了以集体治权为依托的村庄治理样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集体治权,实现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权和分配权,通过“统分结合”的治理机制实现村集体对村庄的治理有效。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使得集体治权复归,再造村集体和重塑村级组织与村民互动关系,成为后税费时期“悬浮型”政权落地的一种路径。

关键词: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效能;乡村振兴;集体经济

村支两委“一肩挑”与乡村治理

——基于复合科层式治理的阐释

张新文,张龙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村支两委“一肩挑”是一项旨在增强党在乡村场域内治理权威性与合法性的制度安排,并表现为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这既是一种基于现实需要的必要性考量,也为基层治理的党政统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制度试验。通过对科层制与复合科层式的治理模式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复合科层式治理兼具政治与行政融合、权力结构糅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嵌以及行动主体角色均衡等多维复合与叠加优势。复合科层式治理理念在村支两委“一肩挑”层面形塑了“党政融合”的复合型治理结构、“双向赋权”的复合型权力结构、“融法于情”的复合型制度结构以及“三重代理”的复合型角色结构等多维度的乡村治理效能。在复合科层式的乡村治理模式中,以党建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为其注入了精神内核与价值动力,因而担任两委“一肩挑”角色的村庄组织更需要注重群众路线的实现以及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的全过程民主。

关键词:“一肩挑”;乡村治理;复合科层式治理;村支两委

县域视角下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及行动方略

杨发祥,郭科

(华东理工大学 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暨社会学系,上海200237)

摘要: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浓厚中国特色和特定含义的社会治理单元。以县为研究对象、基本单元和方法,是观察中国社会总体性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县域”是关键环节。在梳理县域空间、县域行政、县域经济等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乡村振兴存在的创新思维缺乏、规划编制失焦、城乡资源失配、治理能力不足等痛点和难点,从理念引领、编制规划、产业兴旺、基础设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维度,提出了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可操作的行动方略,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层面的高质量实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县域;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

县域治理中的地方社会精英

——基于D县的参与式观察

李灏哲1,李海金2*

(1.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2.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地方社会精英是县域治理中的重要能动者。基于对D县的参与式观察发现,地方社会精英可分为专业型和大众型两种类型,二者分别对应两种权力资源积累策略:专业晋升和职能扩展。其中,大众型精英通过承担多项地方职能,积极向地方民众寻求影响力,并嵌入地方治理结构,对地方事务产生了影响,从而成为县域治理中的重要能动者。地方政府则通过专门领域界定地方社会精英,以此来完成身份认证、资格赋予和政治整合,企图使大众型精英向专业型精英转变,这种分领域整合不仅有力塑造了地方社会精英在县域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也确保了地方政治体系应对新的参与要求时具有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县域治理;地方社会精英;政治参与;政治整合;分领域整合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组织化的内在张力及其消解

吴 越 菲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真正需要再造的不仅是地域、行政或物理意义上的“农村社区”,而是具有高度自我组织能力、发展能力和强有力社会功能的“农村社区”。 如何让农村社区能够真正运作起来?农村社区组织化在现实中是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中内含差异甚至是具有冲突性的组织化逻辑。“为社区工作”还是“与社区工作”,“建立组织庇护”还是“整合个体差异”,“他组织化”还是“自组织化”?为此,可以通过“投资型组织化”这一理念,在比较视野中反思性地讨论农村社区组织化的逻辑平衡和实践优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化;内在张力;投资型组织化

面向不确定性的乡村数字化建设及其实践启示

文军,刘雨航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乡村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技术维度的“数字下乡”、主体维度的“数字农民”以及情境维度的“数字乡村”。但技术应用、主体变革以及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也渗透在乡村数字化建设之中,从而可能导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社会发展进入一种新的“不确定性情境”。因此,当下的中国乡村数字化建设将迎来巨大的情境挑战,亟需树立“不确定性”的发展思维,从技术应用、主体赋能和情境治理等维度共同深化乡村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数字化;数字技术;不确定性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申始占1,王鹏飞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2.河南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旅游的人口反虹吸效应、经济提振效应和基建带动效应能够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然而,在两者衔接的路径中,乡村旅游业又存在市场发育不健全、产业联动效应不明显以及战略衔接不系统的问题。通过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多层次分析,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路径为:微观层面以市场培育为核心,兼顾生态文明、创新竞争、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中观层面积极发挥政府的产业引导作用,探索现代化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系统发展模式;宏观层面以中央政策为核心,因地制宜论证各项战略在本区域的有效衔接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人口反虹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机理阐释与典型模式比较

李一格1,吴上2*

(1.广西社会主义学院 多党合作教研部,南宁530007; 2.广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宁530021)

摘要: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户增收、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的正向作用日益实现,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资源结构功能”演变的理论框架,就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作了系统解析。指出资源能力的不断进阶激发出乡村旅游的发展活力,促成乡村发生深层次变化,尤其是乡村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得到重构,促使乡村功能逐渐优化,进而带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对四川成都两个乡村旅游典型模式的比较,解构了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动态过程,进一步印证了由“资源能力生成”到“乡村结构重构”再到“乡村功能优化”的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内在机理;“资源结构功能”理论框架

乡村旅游产品种类的创新发展

刘 仲 芸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西安710061)

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依据乡村旅游产品的三个分类原则,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9大类。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汉中市等10个区域的广大游客在乡村旅游产品方面的旅游行为与欲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寻游客在现实的、重复性的和潜在的旅游行为与欲望方面的现状与特点。从广大游客旅游行为与欲望的综合需求特点看,凡是能够吸引游客“重复性”旅游行为的乡村旅游产品一定是游客参与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产品。因此,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今后创新发展的种类选择应主要集中在乡村自然风景类、乡村休闲运动类、乡村休闲山庄类、农业观光园类和乡村特色餐饮住宿类等这5类产品上。最后提出了对乡村旅游产品种类进行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及创新构建乡村大型健身步道、乡村公园、大型乡村游乐园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品;产品种类创新;旅游行为

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倒U型调节效应

金博宇,畅倩,赵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5省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线性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而探讨就业稳定性与就业地点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会显著促进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显著抑制家庭生产性消费;(2)家庭生命周期在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的影响中具有“倒U型”调节效应;(3)稳定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及生产性消费的作用效果均强于不稳定非农就业和本地非农就业。

关键词:非农就业;家庭消费;消费结构;家庭生命周期

订单农业核心价值与创新动能的双重检视

张益丰1,2,史润2

(1.南京林业大学 农村政策研究中心; 2.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摘要:订单农业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经营模式,对其核心价值与创新动能进行深入探析意义重大。通过静态混合博弈均衡及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凝练出三个重要结论:(1)订单农业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订单农业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缔约双方是农业龙头企业与规模化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则通过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融合发展来参与订单生产;(2)订单农业的创新还表现在将简单的商品交易契约内化为生产流程中系统的生产阶段性服务契约,订单提供者以社会化服务供应为代价,促使订单承接方让渡/共享生产的管理权限;(3)提供农业生产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订单履约环境的优化。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来保障订单农业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创新型订单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商品交易契约;社会化服务;履约环境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互动响应关系

——基于黑龙江省的分析

曹玉昆,任月,朱洪革*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摘要:基于2001-2020年的LUCC遥感数据对黑龙江省13个市(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土地供给压力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呈均衡转换态势,部分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筑用地的侵占;相比于耕地和草地的影响,黑龙江省林下经济的发展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更高的贡献度。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互动响应;面板向量自回归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

华怡婷,石宝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和居民财富水平提高使互联网等新兴信息载体逐渐成为家庭获取金融信息的重要渠道。从非风险性金融和风险性金融市场参与的角度,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以家庭是否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作为工具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显著促进农村家庭参与金融资产配置,对非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金融知识或金融信息关注度来影响农村家庭参与金融资产配置的决定。互联网使用对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员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对非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等收入家庭。

关键词:金融市场参与;互联网;家庭金融;金融资产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生产的主体特征及模式选择

王立剑,杨柳*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基于合作生产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构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生产主体特征及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社会调查数据,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参与不同类型互助养老服务生产的老年人在个体特征、意愿、能力、认知上存在群体特征差异,经济保障能力特征差异不明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生产模式可分为全面互助模式、生活情感互助模式、日常情感互助模式、低互助参与模式四类;与低互助参与模式相比,老年人对其他互助模式的选择受到个体、家庭、村庄和社会层面因素的影响。建议提高农村专业照护服务供给、重塑农村互助理念、降低互助养老可替代性、释放老年人互助养老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互助养老;生产主体;生产模式;潜在类别模型;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人力资本、公平感知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与

——基于四川农村地区的实证分析

王 永 杰

(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31)

摘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构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既是农村居民获得所需医疗服务、应对健康危机的兜底性保障,也是国家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均等的基础性政策。然而,基于四川省农村地区的调研发现,仍然存在农村居民没有购买基本医疗保险的现象。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人力资本水平、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公平感知均会显著作用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购买行为;(2)外出务工经历、缴费便捷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也对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购买行为有显著影响;(3)当前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知识宣传不够,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政策知识的需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与率,提出了优化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认同感和加快医保管理服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人力资本;公平感知;农村调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