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交通导航、物流派送、位置查询,卫星定位服务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一座城市的综合治理,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建设,都离不开对于所处空间的精准认知。 目前,一个覆盖中国陆地范围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全面建成,它不仅查清了中国自然资源状况,而且实现了各类自然资源在三维立体下的直观展示和服务应用。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了解这些监测数据背后的故事。 【同期】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数据库部研究员 高崟 这个数据成果它是覆盖全国的,而且是连续多年的,应该是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精度最高的一个数据库,所以它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体量大,到达了PB级(百万G),国内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解说】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开山辟土、植树建房、畜牧捕鱼、耕种采矿······自然界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始终休戚与共。 能够准确定位,无疑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前提,更为服务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奠定了技术基础。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 陈军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还是很复杂的,因为自然界跟人类活动紧密融合,所以呢,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实际上它对调查监测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解说】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图示,走向三维立体空间;从单一年份的数据,贯通至逐年变化展示。想要精准定位各类自然资源,能够“看清楚”是第一步,卫星遥感影像的获取能力至关重要。 【同期】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地理国情监测部主任 周旭 中国幅员辽阔嘛,东西南北地理条件差距特别大,特别南方地区,多云多雾,那么要实现影响覆盖,就是把这个照片拍全了,比较困难。 另外一个就是,影像分辨率越高越好。但是越清晰的话,每次拍的范围就越小,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难度。 【解说】中国自然资源监测从掌握基础数据,正逐步向常态化、精准化、专题化监测转换,面对不断提升的自然资源管理需求,遥感影像成果也具有更高的精度、更高的频率、更广的范围。 【同期】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地理国情监测部主任 周旭 现在我们国家在使用的影像,分辨率最高的一般在0.8米左右,基本上能满足我们现在的这个管理的需求,形成了一系列的5年的时间序列的数据,就可以知道事情发展的过程和趋势。 【解说】然而,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如何解译处理、分析呈现,甚至要做到实时调整优化,这些关键问题,直接决定了这部“中国地图”,能否成为规划建设可依据的数字底图。 【同期】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数据库部主任 刘建军 我们这里面的影像有将近3亿个图斑,就相当于是3亿个形状不规则的积木,要严密无缝地把陆地国土覆盖齐全,既不能有重叠也不能有缝隙。 【解说】亿万图斑的整合已经是浩瀚的工程,想要实现影像数据的三维呈现,这背后困难重重。工程人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集中攻关,先后解决多项技术难题。 如今,“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不仅做到了真实直观、秒级响应,并且实现了与自然资源管理业务相结合,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情况、耕地保护情况、自然保护区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规划布局等,为进一步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期】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数据库部主任 刘建军 在我们这个三维立体数据库中,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知道,任何一块耕地它所处的坡度信息,是在平地呢,还是在山坡上,还是在山顶,它是不是在坡度25度以上,是不是需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那么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也就一目了然。 【解说】通过“一张底版、一套数据、一个平台” ,真实再现国土空间自然地理状况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全方位、一体化应用支撑。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 陈军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这些年取得很大的进步,影响很大。我们现在要做自然资源高质量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发展的新理念,就任何政策好不好,我可以在空间上做出模拟,有多少人能受益。 从原来我们的数字化测绘走向智能化测绘,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件大的事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