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所有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空间与时间,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知道“我们这是在哪儿?现在是什么时间?”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依靠日月星辰来判断时间和方位。北斗星明亮耀眼,而我们也在仰望星空中迎来曙光,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为我们解答人类所需确定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在星空中运行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包括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罗纳斯系统(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以及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截至2019年5月,北斗系统在轨卫星数量已达到45颗。2017年,北斗系统开始发射北斗三号组网卫星;2018年,北斗三号第18、19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系统正式提供全球RNSS服务,提前两年开启北斗“全球时代”;计划至2020年底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届时,北斗系统将在进一步提升全球导航定位授时性能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以及覆盖中国和周边地区的星基增强和精密单点定位服务能力。中国始终秉承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发展,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目前,仅靠天空上的卫星导航系统无法实现区域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只有在地面建立一定密度和均匀分布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才能实现高精度的空间位置信息获取,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才能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陕西地处全国几何中心,地理区位优势显著,在陕西建成覆盖全省的北斗基准站网至关重要。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陕西居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肩负着打造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重大使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打造“一带一路”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纽,加强区域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经济带沿线公路、铁路、航路、网络、信息互联互通进程中,需要有自然和经济地理空间格局的宏观认识,这都离不开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的支撑和地理信息资源保障。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陕西省也不断努力,推进北斗项目的施行。2015年7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基准站网建设工作。2017年初,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全面开展陕西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建设(简称: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2018年7月,系统基本建成并提供试运行服务。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在全省范围内新建60座、改造升级34座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成通信专线60条,地震、气象数据共享专线2条,邻省数据共享专线8条,用户服务专线2条,公共服务专线1条;数控中心1个,用户服务系统3套。系统具备实时分米级、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的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可为全省各类用户提供统一、权威、可靠的导航定位服务。
仰望星空,我们迎来了曙光,而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从中国的北斗走到陕西的北斗。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成后,不仅填补全国基准站网在陕西地区的空白,实现陕西与邻省共享基准站空间参考基准的统一,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提供跨区域的导航定位服务,同时构建新一代陕西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及服务系统,为我省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智能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智能交通、精细农业、地震监测、气象预报、公共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提供技术保障服务。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是关乎民生大计的重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秉承“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总体纲领,按照“科学规划、资源共享、技术创新、保障安全、加强应用、促进发展”的原则设计和实施,着力打造“创新工程、绿色工程、安全工程、优质工程、高效工程”。总而言之,北斗基准站的建设绝对不是“人夸颜色好”的表面工程,而是要达到“清气满乾坤”的扎实工程。从设计上来讲,尽管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吸收借鉴前辈们的建设经验,我省的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可以说是站在更高的水平上。正因为有了一次次成功的范例和失误的总结,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避免了很多技术问题,少走了许多弯路。与其他省份的地基增强不同,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充分利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优势,一次性建成以北斗卫星为主,兼容GPS\GLONASS\GALILEO的多模多频综合卫星导航服务系统,填补了北斗导航“全国一张网”中心地带的空白。站点布设结合陕西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地理地貌特征等因素,并充分利用我省境内国家、地震、气象及邻省等已有基准站资源,站点分布均匀、密度合理,平均间距陕北为60km、关中为45km、陕南为55km。从建设上来讲,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不仅达到甚至优于国家基准站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完善、设备配置先进。所有新建基准站都是地面观测站,具有独立观测室,其中48座具有独立院落。新建站均铺设专用通信光纤,配置专用防雷、供电、长续航时应急电源,部分偏远用电困难站点还安装了风光互补供电设备。所有站点安装监控及报警设备,专人巡查与维护,监控管理能力出众。数控中心建设与省测绘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建设统筹实施,开展数据融合与云平台建设,并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着力突破和解决数据资源高效管理、并发用户数量限制等关键问题。基于北斗基准站网,在陕西首次同步布测320点GNSS大地控制点、12000千米水准控制网、15个绝对重力控制点,提升空间定位基准的精度与现势性;将省内CORS站与GNSS大地点全部纳入二等水准路线进行水准连测,优化水准节点位置,实现GNSS、水准和重力基准的融合统一,构建完成新一代陕西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从服务上来讲,硬件设备配备国产北斗和进口GNSS两套接收机,软件管理系统国产、进口和自主研发三套并行,可以更大范围、更深入地为广大公众及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实现与甘肃、四川、宁夏、重庆、湖北、山西、河南、内蒙8个邻省交界地区的数据共享传输,相互共享站点数达78座,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区域共享基准站网,可为陕西及周边地区提供跨区域、统一无缝、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充分利用省地震局、气象局已有资源,实现厅局共建和资源共享。在全省均匀选择38座站点加装气象仪,实时反演全省范围的对流层模型及水汽含量,观测数据实时推送至陕西省气象局,为气象精准预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在地震预报和监测方面,系统可提供网络GNSS 监测手段,实时获取区域位移和形变,同时还可为突发应急,救灾减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大发展理念,我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建设工程从设计到实施整个过程都贯穿了“绿色”理念,是不折不扣的“绿色工程”。项目选址从绿色角度出发,所选站址对环境影响尽量小,通常都选在荒地、闲置场地等非农业用地上,绝不占用耕地、林地,不跨越各类红线,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里要特别提及秦岭站,秦岭站位于陕西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独特,森林植被茂密,生态系统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繁多,是秦岭大熊猫保护最具价值的区域。站点选址历时大半年,最终通过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并得到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批复。建设过程中,人工可以解决的事情,尽量避免使用大型机械装备,同时合理布局施工场地,确保生态、清洁、文明、规范施工。当天建设完成,垃圾及时清理,严防造成任何污染。在宁陕站建设时,道路狭窄崎岖,为了不破坏路边农田和树木,我们没有使用机动运输车辆,以加大成本和延长周期为代价,确保绿色施工。站点建成后,仅安装低功率测绘专用精密仪器、计算机等装备设施,不会产生大气、水资源及噪声污染。除建设期对环境的短时轻微干扰,基准站后期运营对周围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等没有任何影响。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在全省形成了以永久基准站为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系统。基于系统的网络实时动态定位,不用寻找控制点和架设基准站,减少作业准备时间,有效缩短测量周期,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人力资源和设备投入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下降。系统的建成改变了传统测量定位模式,可为各行业提供实时、准确、可靠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避免了重复投资,促进了财政资金的科学使用,还可为政府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力技术保障。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项目涉及大量的野外工作,作业地区地形地势险要、环境复杂,不安全因素多。建设前期及站址勘选阶段,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使作业人员全面了解作业区域地理、气候特点及野外生存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建设过程中,我们时刻提高警惕,反复强调安全第一。期间,陕北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关中地区出现十年罕见极值高温,陕南地区连续阴雨导致山体滑坡和道路冲毁。我们及时印发《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项目现场管理规定》等相关安全文件,并联合当地政府,在施工环境、交通运输、施工安全等方面制定多项预案;同时建立安全生产每日汇报制度,每支施工队每天定期汇报施工现场人员、设备、场地等安全情况。系统属性测定工作中,所有测量人员安装“测绘生产外业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人员位置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及作业轨迹的统计分析,有效解决人员安全及数据质量等问题。同时,特别强调行车安全,做好车辆的安全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数控中心开展涉密内网安全分级保护建设,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网络运行稳定可靠。所有作业人员严格遵守《保密法》、《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制度》及各作业单位资料管理规定和涉密存储载体保密管理相关规定,确保涉密资料安全。建设完成后,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不仅可为我省突发应急,救灾减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还可确保我省在特殊时期(如国外机构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在一个区域内关闭GPS卫星导航服务或者降低定位精度)获取稳定的卫星导航定位信号,避免造成社会混乱和经济损失,国家安全得到保障。项目建设始终按照“高起点、高要求”开展,在项目设计、站址勘选、土建工程等方面严格按国家标准建设实施,在观测墩建造,通信网络布设,仪器设备配置等环节严控细节和质量,建设标准甚至优于国家技术规范要求。全省高标准建设基准站94座,建设类型以土层为主,基岩为辅,基岩站一共22座,确保了站点的稳定性、长期性。土建所有材料砂、石、水泥、钢材等配比及强度均现场取样并出具检验报告;观测墩建设模具进行改装,从三节变为一节,观测墩一次整体浇注;基坑尺寸误差为±5cm;地面敦体垂直度不超过3‰;水准标志安装误差为正负2mm;GNSS强制对中装置采用专用辅助安装器,确保标志中心与墩面几何中心之差≤3mm;改进了分圆气泡精确控制水平度的方法,提高了磁北定向精度;所有强电、弱电、光纤等进出均预埋和布设统一管道,尺寸和规格完全统一。
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组定期召开会议对施工建设单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果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加大对生产过程和最终成果检验工作的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由监理技术人员全程跟踪,并出具监理记录,所有隐蔽工程均按要求隐蔽验收记录。项目整体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与项目监理制度。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的成果质量责任制和前移的质量管理关口,为实现陕西北斗“优质工程”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用时仅一年半,在全国省级基准站网建设中效率最高,用时最短,并且做到了高效与优质并重。
我们采取了院领导专人负责制,职责明确,各有分工。成立北斗基准站项目办公室,并针对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与安排。在工作的时候,大家一律平等,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了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项目领导班子凡事亲力亲为,从小事抓建设,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小问题。项目前期,借助省局的协调与支持,与陕西省国土、气象、地震等部门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最大限度地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征地、土建工程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将站址勘选、勘测定界、征地、土建技术设计、土建工程造价估算等工作同步开展,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工期。我们及时结清工程款,第一时间将土地补偿亲手给到农民手中,在确保信誉的同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土建工程阶段,我们将施工分为陕北、陕南、关中三个标段,进行公开招标,选定地区最好的施工队伍,这样就做到了熟悉地形,合理施工,高效作业。系统调试阶段,项目办积极与网络运行商、设备供应商、当地供电所对接,各部门各工种紧密配合、协同实施,有力地确保了项目进度。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全天候、全时域自动运行,为我省用户提供实时、高效、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测绘作业模式,减少了野外埋石和架设基准站的工作量和作业时间,用户在省内及邻省交界地区作业时,卫星信号、通信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测量一个点仅需30秒至1分钟,有效缩短测量周期,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在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项目中,每一位测绘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挥洒过汗水,品尝过艰辛,但正是有了这种不懈坚持和用心实干的精神支持,才把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为“创新”、“绿色”、“安全”、“优质”、“高效”五合一的重点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面临机遇时,我们坚定信念,牢牢抓住,奋力实干。遇到瓶颈时,我们勇于面对,正视困难,积极解决。将我省北斗基准站系统建成国家标准的一流基准站系统,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而是全体建设者倾尽全力,排除万难才得到的成果。也正是我们的不懈努力和高标准的追求,才将挑战化为机遇、困难化作动力,使得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更加完善。项目设计时,我们根据地域分布特点,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部分,按照陕北55km、关中45km、陕南60km的站点间距进行选址。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在三个地区同时开站选址工作。选址过程中,勘选小组遭遇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难题。选址第一步就是实地勘测,我们要保证选址不占林、不压矿、不破坏耕地红线,周围不能有遮挡,不能有强电磁干扰,同时还要保证站点分布均匀。选定一块符合建站要求的地十分困难,可能要走很多路,挨个搜寻每个村庄或者连续几天在周围山头转。陕北地区地下矿产资源多,选址落地困难,可用地块大多不通公路,上山道路崎岖泥泞;陕南地区多山坡丘陵,平坦地块不易征用,夏季高温易中暑,多雨滑坡灾害多;关中地区寸土寸金,而且遮挡较多。这些让我们在选址时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众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时刻做好了重新选址的准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测绘人也没说过半句放弃,正是如此,我们的选址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在勘测完成并确定站址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之后,要进行征地工作,与当地政府、国土局、村委会,村民等层层沟通土地征用与补偿。2017年4月到10月的征地过程中,当地很多部门正处于扶贫攻坚关键阶段,工作人员经常下乡工作,我们便跑到下乡点把他们接回现场办理相关手续,协调有关问题,虽不断往返奔波,但都胸怀支持国家建设、促进陕西发展立场,相互配合开展征地工作,解决各类矛盾。在此,我代表陕西北斗项目感谢给予极大支持、提供诸多便利的各级政府和单位,如:周至县、黄龙县、府谷县、商南县、丹凤县、洛南县、佛坪县等国土局,以及周至厚畛子镇、乾县新阳镇、渭南辛市镇、铜川石柱镇等当地政府。当然,征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画面。我们遭遇过农民不理解、有关单位不配合、各级相互推诿等情况。在征地工作遭遇瓶颈无法推动时,抱着“硬骨头自己啃”的心态,我们的领导班子多次前往勘选一线,深入了解问题所在,与矛盾各方协商座谈,争取以最和平方式化解争端,并在第一时间兑付补偿款,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与支撑。记忆犹深的是榆林新安边基准站建设,这个站点是我们陕北项目中海拔最高,视野最为开阔的基准站,也是过程极其曲折的一个站点。选址勘测时,我们在一片荒地上找到了建站位置最佳点,荒地面积很大,站点只需占用200~300平米,前期与村委和地主协商基本达到一致,但随着项目推进,荒地地主笃定我们非此地不可,便提出无理要求:将荒地全部征用并支付高额征地款。我们不能助长这种气焰,更不能违反征地规定,谈判被迫中止。退而求其次,我们转而去征用之前勘测过的备选点用地。但是工作开展仍遭遇阻挠,备选点的地主一口回绝,他认为自家地下有矿,将来与采矿企业合作会有大笔赔偿款,如果建设基准站就占用了钻井平台,几次谈判无果,选址工作陷入困境。选址小组继续奔波,寻找合适的基准站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新安边镇一个荒山顶找到了一块较为合适的站点用地。因为站址地势过高,地形陡峭,上山行车十分艰难,我们也思量许久,最后经过综合考虑还是敲定了这块地。站点建设过程中,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调动各方力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力物力,最终建成了各项要求均符合建设标准的新安边站。在征地过程中,我们吃过闭门羹,坐过冷板凳,被人误会,遭遇不屑,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让我们止步不前,面对“千磨万击”,我们仍旧坚韧,继续向前,尽最大努力寻求突破点。为了做好农民思想工作,我们多次前往农民家中,和他们推心置腹,促膝而谈,常常忘记时间,有时甚至交谈至深夜。工作投入时,更是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饿到头昏胃疼,几天下来身心疲惫。但是啃下硬骨头,问题得到解决,所有的疲惫和委屈都会一扫而空,又精神抖擞的投入下一个难题的解决中。由于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建设比较晚,现有技术已经十分完善,因此我们对系统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选好第一个点,划好第一条线,做好第一幅图,建好第一个墩子,以求做到精益求精。在开始建设之前,我们参观了其他省份的许多示范站点,与施工图设计单位反复沟通,组织施工单位对国家站进行观摩,召集各方进行技术交底,争取把建站准备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第一站蓝田站建设观测墩时,却还是因为经验不足,浇注墩体的细节不过关。我们经过多方商议,决定召开现场质量检查会议,实地参观、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力求改进。但土建施工单位出现失误,不遵技术要求擅自修补墩体瑕疵,导致现场会议宣告失败。由于施工人员的不当操作,我们跳过分析问题这一步,决定直接砸掉观测墩重新再来。建设过程中,项目办严把质量关,不放过任何细节问题。因为各种各样的质量瑕疵,整个项目总计砸掉4个观测墩。除去施工困难,更多的还是建设过程中当地的不配合和挡工问题。在建设洋县基准站时,我们选址是县龙亭初级中学的废弃实验室。建设实施前,我们便与学校签订了土地租用补偿协议,并支付了补偿款。建设开始后,当地村民和校方配合不积极,阻挡干扰不断。先是基准站的用电问题。由于我们选址一般都在乡村,用的是当地的市电,电源引自附近建筑的低压配电箱,这需要当地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但是因为有的村民想从中争取利益,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拉电线进学校,并和学校用电区分开,单独安装电表,还把之前的电费一并交清。再是进场道路问题,附近一家娃娃鱼养殖户以养鱼需要安静为由,不允许我们在他家旁边的道路上经过。而另外一条道路需要经过一家预制板厂,厂里本已关闭不再生产,只有一个守门老人,但是厂长知道我们要建站后,突然跳出来各种无理要求。他坚称站点用地周边已租给他开设厂房,要实施建设必须由他修建厂房至山顶的道路,并索取高额修建费用,另外又要求支付过路通行费、建设材料看管费、复耕费、站点看管费等。期间虽然我们多次与学校沟通,并报告公安机关,无奈当地以民事纠纷为由,问题一直悬而未解,我们的技术人员和网络维护人员也无法进入站点。直到2018年,省委省政府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方才作出让步,双方达成运维合作协议。……凡此种种情况,不再赘述。地势原因也是建设中的一大阻碍,许多基准站点都选址在山头上或者山坳深处,没有通公路,遇上雨天,道路泥泞,车辆根本无法进入,建设材料只能靠人背、靠马驼,每次都需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这里列举一二,再回味一下其中艰辛。秦岭站位于秦岭深处,山势巍峨,沟深谷阔,低温多雨。
建设初期,项目办和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技术人员深入保护区现场考察走访,进行动物样线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遭遇大雨,山体滑落、道路塌方,索性人无大碍,步行几小时才从谷中走出。建设开始后,因为天气原因,状况频频,建设材料的运送困难重重,不仅步行艰辛,更严重的时候甚至发生过道路结冰导致的车辆侧滑等危险。还有宁陕站,因为县域林地多,农田少,当地不愿让出平坦地块,只能选址在半山坡的一块洼地里。洼地雨季容易积水,若直接修建隐患较多,最后经过和施工设计方多次讨论和沟通,在站址原有基础上搭建了一个二层的平台,观测墩的总高度达到将近12米。因为上山道路崎岖狭窄,车辆上不去,只能靠骡子一点点将材料驼上去。虽然过程艰辛,但结局终归圆满,秦岭站和宁陕站也成为整个项目里独具特色的站点。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我们领导班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时刻紧绷安全弦,把好质量关,进度不放松,直面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拖延,每一步工作都做扎实做精细。即使建设过程困难重重,我们工作人员也从未轻言放弃,反而是意志坚定、越挫越勇,最终高效地完成了系统建设,将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做成了全局的亮点品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未来的北斗系统将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带来一场空间位置信息的革命。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我省空间信息获取技术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跨越,将加快陕西省产业优化升级,有效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资源共享与经济合作,为陕西省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硬科技支撑。系统试运行将近一年时间,注册单位超过260家,分发用户账号2500余个。注册单位涵盖国土规划、基础测绘、市政建设、不动产登记、工程勘察、地质调查、交通、电力、水利、林业等多个行业。目前,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黄河自然保护区勘界、秦岭违建整治、铁路用地勘测、高速公路设计、电力线路改造、矿区沉陷变形监测、征地拆迁土方测量、移民搬迁腾退宅基地及房屋测绘等基础建设项目,获取精确点位累计达数千万点。随着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的深入推广,系统将在智能交通、城市管理、水利建设、精细农业、智慧旅游、生态保护、环境监测、应急救灾、公共位置服务等多个领域得到拓展应用。交通运输方面,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行车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等领域,实现车辆动态监管,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道路运输安全水平;智慧农林方面,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实现农机远程管理与精准作业;生态保护方面,研发新型追踪仪器,绘制迁移路线图,实现动植物跟踪与监控,为研究和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技术支持;减灾救灾方面,受灾地区利用北斗短报文功能,及时上报灾害位置、突发灾害信息及灾区救助信息等,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北斗终端进行救灾物资的查询管理和监控,大幅提升全国救灾物资管理与调运水平;在大众应用领域,北斗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积极探索北斗系统的应用模式和发展方向,结合云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应用深度,开发增值服务,提供更多贴近百姓生活的导航定位服务,让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生活,共同推动我省卫星导航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几年后,我省将形成产值过百亿的基于位置服务的产业群。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北斗将凭借其优越性成为5G通信的时空标签,届时,高精度北斗定位将像居民用水、用电一样方便,成为触手可及、随需而用的公共服务,造福千家万户、服务各行各业,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将助推陕西经济再次腾飞!
仰望星空,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而脚踏实地,是我们为实现梦想的不断坚持。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从发轫走向成熟,有赖于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更是我们每一个测绘人的不懈努力的结晶,只要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断探索,脚踏实地,我们相信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的前途将会一片光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