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不知道(),呵呵,抛出来是想跟大家探讨的,听听大家的分析。相信我们行业的人一看到这个消息就有点小惊喜吧,多么熟悉的字眼啊,从“三调”过来的,对“第三次全国......”有天然的敏感度。
从刚发几天的国务院通知看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要“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知全文:【扩散】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要求、内容、目的都很清楚了,以前虽然做了国情普查和“三调”,但仍然搞不清楚到底土壤的性状如何。虽然面积一样,但土质不同、地域不同,实际种植品类、产量和质量都差别很大的,所以还得对土壤展开专项普查,才能准确把握,从而预估出粮食的真实产能。从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人员名单来看,胡春华副总理任组长,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国务院副秘书长郭玮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可见主要由农业农村部主导统筹协调,自然资源部参与,还有发改委等七个部门协助(“三调”涉及10个部门),整个通知跟“三调”是类似的。只要有“普查”两个字,就会跟咱们测绘相关,从简短的通知来看,肯定需要搞清楚土壤的分布,以及地形地貌,所有成果都要落到具体位置上,因此离不开测绘,也就有一些机会。不过,跟“三调”不同,土壤普查更加专业,重点调查的是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其中,性状普查包括野外土壤表层样品采集、理化和生物性状指标分析化验等;类型普查包括对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挖掘观测、采样化验等;立地条件普查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利用状况普查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植被类型等。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跟我们测绘相关,但更多的是跟农业专业相关,不是简单的地表调查,而是要大量的样品采样、分析化验工作的,这些不是我们专业范畴。能想象到比“三调”要难,环节更多,工作更细致,我们的底图和现状图只是提供土壤的载体以及看出分布而已。不过国家的技术规程和标准没出来,还不清楚要做到多大颗粒度,是抽查还是全覆盖,不得而知,所以也就没法评估工作量,也就没法预估会有多大投入。而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是1958年-1960年,第二次是1979年-1985年,太久远了,而且可想而知那时候的技术手段,完全没有参考价值。第二次用图的比例尺是全国1∶100万、各省区1∶50~1∶100万、各地市区1∶10~1∶20万、各县1∶5万,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高精地图可是很丰富了,尤其有“三调”数据,估计基本够用了吧,土壤变化又很缓慢的,现状利用也变化不大,因此需要我们做底图的工作量不会太大,对我们行业的依赖性不会太强,给我们的市场机会也不会太多吧,期望值也就不能太高。参考一下其它调查,可能有点点概念(数据是个人随便估算的哈,且只是涉及测绘或调查方面的,未经考证,仅供参考及讨论):
个人对土壤普查带来的测绘机会不是十分看好,加上现有的数据基础和现代科技手段,相信各级政府投入不会大,所以只估了个50亿,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县级行政区100万左右,加上地级市、省、国家一起,有50亿就算不错了,而且也是明年才正式开干,今年是准备期。当然,在眼前环境下,有这么个机会也是很难得了,算不上大风口,也是小风口了,聊胜于无吧,大家也得抓住机会,至于收钱,那就要再打折扣了,大家好自为之。-----EN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