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 | 从习近平身上,我们感受到一股清风
近日《福建日报》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学习笔记”特别选取了党建网微平台的整理文章,讲述党建篇《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中精选的3个故事,或许能为我们走近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与线索。
闽东夏日,万木葱茏,坐落在半山腰的宁德老地委办公楼静谧庄严,院子里七棵绿树随风轻摆,树叶的沙沙作响陪伴着石砌三层办公楼。
“沙,沙,沙,沙……”这是1988年的一个清晨,新来的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在院子里清扫落叶和垃圾。在不下乡的日子里,这是他上班前常常做的事。办公楼的卫生原来由年轻人做,习近平来了后,很自然地参与进来。在他带动下,地委的干部们也都渐渐早来上班,一块打扫卫生。习近平一边打扫卫生,一边有说有笑地与大伙聊工作聊生活。扫院子成为他与干部们沟通的一个好方式。
时任宁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回忆说,习近平特别认真,不仅扫院子,还一级级清扫通往后山的石阶,即便秋天黄叶满地也是如此。打扫完卫生,他就去一楼走廊尽头打开水,拎到自己三楼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
当年习近平的办公室加上会客室一共22平方米。一进门是会客室,墙角简易的木架上放着淡黄色搪瓷脸盆,一圈小沙发,一副简单的茶盘,一个热水瓶和两个写着“宁德地委”的白瓷杯,这就是当年习近平接待客人的全部家当。
“习近平的工作和生活作风,简朴得出乎我们意料!”回忆往事,时任地委常委、统战部长姚智梅说道。到任那一天,习近平和省委组织部的同志坐一辆车下来,没有搞欢迎仪式,更没有搞任何排场。地委办的同志通知地委干部说:“新书记来了,请大家到会议室开个会,见个面。”大家才知道习近平已经到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在平潭调研。(资料图片)
第一次打交道,宁德地委领导班子就对习近平的艰苦朴素作风有了深刻的印象。
到任后,习近平要求办公条件都不能变。办公室、宿舍不做一点翻新装修,宿舍里简简单单只放了一张床和一个写字台。他的用车和驾驶员,也是从前任手中接下的。那辆已经有十多万公里里程的上海牌老轿车,后来陪着他跑遍了闽东大地的山山水水。
平时,他就在地委食堂里排队凭饭票打饭吃,理发也就在行署边上的一间小店理。这期间,后勤部门多次提出要给习近平开小灶,但都被他拒绝了:“这样吃饭很好,和大家一起,可以了解情况。”习近平喜欢和大家交流,打成一片。他和干部们坐在一起,聊聊天,顺便了解大家的工作生活——工作上有什么不好办的事情?下乡去了哪里?家里有没有困难?
后来,地委办的一位同志跟习近平说,书记您别去排队了,我们给您买了端过来。他却回答说:“不用麻烦,我又不是不能做。”习近平和普通干部打的菜也差不多,一份饭菜大概一角多,一个月不到十元。很快,地委的同志们都和习近平熟络起来,也打心眼里对他又敬又爱。
不仅严于律己,习近平对自己的家属同样从严要求。姚智梅回忆,习近平母亲齐心和妻子彭丽媛来宁德看他时,他不要公家接待,就在宿舍简单搭个炉灶,一家人自己做饭吃。大家还看到彭丽媛挎着菜篮子去行署前面的菜市场买菜,生活跟普通干部家庭一模一样。
“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清风。三十多岁的年纪,还是地区一把手,却能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这才是共产党员的本色。”姚智梅回忆的话语中满是崇敬之情。
打铁还需自身硬。1989年8月16日,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全区廉政公告大会上强调说:“各级领导首先做好廉洁自律,正人先正己,从我做起,当好表率,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凡是涉及自己和家属的问题,要做到不庇护、不隐瞒、不说情,用党性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严格执行党纪制定的廉洁自律规定。”
1988年底,习近平采用“拉练”的方式,到宁德的九个县开现场会。一天中午,工作队伍来到霞浦县溪南镇。午餐时,当地干部拿出了水果和高档烟酒招待客人。一看到那大约价值十元的高档烟,一向亲切待人的习近平沉下了脸。他拿起烟,跟在场的干部严肃地说:“这包烟,值老百姓多少个工分!”从溪南镇开始,后面一路上各地都不再准备烟酒。
1989年1月8日,习近平(右三)看望宁德市九都乡九仙村少数民族群众。
“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1990年6月,习近平到罗源、连江、长乐三县开展调查研究时说道,“不贪,这是对干部起码的要求,也是绝大部分干部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对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是很不够的,还应该敢于同各种腐败现象做斗争。”
1988年6月,一到宁德赴任,习近平就一头扎进了基层。
第一个月,习近平轻车简从,只带着两三个人下乡调研。第二个月,习近平还是调研,基本是2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都要走一走。到任不到3个月时间,习近平走遍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
时任宁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回忆说:“只要不开会,一有点时间,习书记就要下乡去,一年里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 李金煊多次跟随习近平深入基层调研。他说,习近平心里总是记挂着老百姓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每到一村都要走村入户到老百姓家里实地察看。当时有政研室的同志总结习近平到闽东后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1999年1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上杭慰问“五老”人员。(资料照片)
习近平第一次去屏南调研时,当地老百姓拿出艾叶蛋招待他——用艾草熬出的热乎乎的汤汁,冲进打散的生鸡蛋里,再加些白糖搅拌一下,这是当地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工作人员担心习近平喝不惯,连忙阻止。习近平摆摆手说:“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觉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离了。”他二话不说端起碗把艾叶蛋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兴,一下子就和他熟络了起来。
“为了让闽东群众尽快摆脱贫困,习近平同志以低调亲民的身影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探索思考,倡导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时任宁德地区行署专员陈增光说。
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顶着炎炎烈日,徒步到不通公路的省定特困乡——寿宁县下党乡现场办公,当时办公地点在廊桥边上的土坯房里,午休吃饭就安排在廊桥上。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学而时习”是由求是杂志社全媒体发展中心出品的“学习笔记”栏目的微信公众号,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的重要讲话、理论和实践,该栏目在求是网主页右侧中部均有显示。感谢关注!欢迎指正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