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光远:“二次房改”颠覆房地产利益格局,涉及国人80%财富安危

2017-12-20 马光远 共同自由

摘要

“二次房改”触动的利益格局实在太大,难度实在太大,个个都是硬骨头,每动一个地方都是腥风血雨。但如果不抓紧这10年啃这些硬骨头,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最终的破灭一定重创中国经济。现在是到了下决心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别无选择,但的确没有太多的时间犹豫和彷徨。

“二次房改”颠覆房地产利益格局,涉及国人80%财富安危

作者:马光远

上周《“二次房改”将如何决定房地产未来10年命运?》中笔者首次提出了“二次房改”的观点得到了媒体广泛的关注,很多重要的财经媒体开始关注中国即将启动的“二次房改”,不再肤浅的炒作房产税,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正如我上篇文章中所指出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周期从过去的调控周期进入到了改革周期,这也意味着房地产进入到了真正的下半场。将房地产视为“改革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调控问题,这是思想认识和制度层面巨大的进步,因为中国房地产目前面临的诸多难题,靠调控是无法解决的,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当房地产的主要矛盾已经进入到市场快速发展与制度建设的滞后之间矛盾的时候,通过启动二次房改,对阻碍房地产发展的诸多制度障碍予以消除,是唯一的选择,也符合基本逻辑。


但是,对于二次房改的方向如何?笔者最近关注到一个说法,就是认为中国的“二次房改”会对以前过度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化进行纠偏,有可能回到过去福利分房的模式。应该说,二次房改承担的历史使命不亚于20年前的第一次房改。让笔者诧异的不是这种观点本身,而是这种观点居然还会有市场。在时下的中国,凡是一些领域出现问题,总会有人想走“回头路”,思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比如,有人对过去的福利分房时代念念不忘,似乎那个时代犹如童话,美不胜收。福利分房真的很好吗?我希望经历过福利分房时代的人能够诚实地告诉大家,当时中国城市住房的状况。而且,福利分房并非人人都能享受,只是少数人在住房短缺的情况下能够享受到的福利而已。

二次房改究竟怎么改?是坚持市场化改革,还是回到以前的福利分房?二次房改如何让各个群体的人都各得其所,涉及的问题都很复杂。笔者认为,二次房改绝对不会回到以前的福利分房。现在一些城市弥补以前保障房的欠账,但不等于全民皆保,我们不可能有那样的财力,二次房改不是要否定以前的市场化改革,而是对98年以来第一次房改不彻底以及市场和政府边界模糊的部分重新界定,坚持市场化的大方向绝对不会被颠覆。


关于“二次房改”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究竟如何定调。

我提醒各位可以认真学习2013年10月中央政治局就住房保障主题进行学习时,习近平关于房地产制度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中央政治局唯一一次就住房问题进行学习。在这个学习会上,关于中国未来的房地产制度建设,习近平谈了四点:

第一,中国住房存在的根本问题,不仅仅是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还有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可以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不均衡问题,早在2013年习近平就已经意识到,对于这一点,可以结合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理解,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五大不均衡表现;

第二,他提出要处理好住房建设上的“四大关系”,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事实上,处理这四大关系,唯一的路径就是改革,就是打破目前的利益格局。

第三,他充分肯定了住房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保障20%,市场解决80%。一些痛恨高房价的人将高房价归结于市场化,这是天大的误会。中国一些城市目前房价太高,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导致高房价的最重要的根源,土地的稀缺,恰好是没有推行市场化的改革的结果。如果土地市场引入竞争,如果集体土地早早入市,中国不会出现土地稀缺问题,房价也不会涨到目前这个情况。

第四,提出住房的顶层设计设计问题,要求总结我国住房改革发展经验,借鉴其他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我为什么说这四点非常重要,可以作为未来中国住房制度二次改革的基础。

未来中国的住房制度体系,事实上就是要着力解决上述四个问题,在制度层面进行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构建与我国发展阶段,与中高低各个阶层收入人群相得益彰的住房制度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如果真的动真格,将彻底颠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利益格局。

比如,在我看来,中国真正的住房制度改革应该包括土地制度、住房金融制度、税收制度、信息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交易监管等一系列制度的重构。就土地制度而言,改革的方向肯定是要打破每个城市一级市场的垄断,引入竞争者,必须大力推动集体土地同权入市,打破人为的城乡分割,这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将造成毁灭性的结果。但是,这也将改变土地人为制造的稀缺,稳定房价,这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再比如,如果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清晰,政府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住房保障、住房立法。这也意味着,上到住建部,下到各个地方的住建部门的功能出现颠覆性的变化。这些部门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只管住房保障,换句话说,原来意义上的住建部该撤并,代之以纯粹的住房保障部门,和美国、日本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接轨。现在住建部管的事太多。废除了住建部会不会导致房子短缺啊,一定要放心,过去的历史证明,中国每废除一个部门,就会解决掉一个行业的短缺问题,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

再比如,如果构建住房金融体系,现在实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肯定要废除,而是学习美国的“两房”模式,提供住房金融服务,实行房贷个税抵免(这里必须指出,中国很多人对美国的“两房”的认识是错误的,“两房”制度值得借鉴。)公积金如果被废除,很多地方的住房公积金这个莫名其妙的养着很多人的部门会被废除。

总而言之,“二次房改”触动的利益格局实在太大,难度实在太大,个个都是硬骨头,每动一个地方都是腥风血雨。但如果不抓紧这10年啃这些硬骨头,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最终的破灭一定重创中国经济。现在是到了下决心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别无选择,但的确没有太多的时间犹豫和彷徨。

拓展阅读:

 

财政部长肖捷今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称: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房地产税制度。


全文如下:

(红色字体为与本文有关部分,欢迎文末留言)


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0日 07版)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并明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懈奋斗。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实现党中央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大部署善作善成的必然要求。


过去5年,财税领域改革多点突破,不断向纵深推进。现代预算制度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新预算法颁布施行。在推进预算公开、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密集推出、落地实施。


税收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全覆盖,开征66年的营业税告别历史舞台。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税法制定出台。房地产税立法、个人所得税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工作稳步推进。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


出台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积极推进。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出台实施。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确立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大部署,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巩固和拓展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再接再厉,久久为功。


  •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洞察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科学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


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财政制度体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战略部署。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充分发挥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职能,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科学规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必须具有清晰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合理的财力配置和明确的目标导向,事关区域均衡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构建,权责清晰是前提,财力协调是保障,区域均衡是方向。


要科学界定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形成中央与地方合理的财力格局,在充分考虑地区间支出成本因素的基础上将常住人口人均财政支出差异控制在合理区间,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权责清晰,就是要形成中央领导、合理授权、依法规范、运转高效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


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兼顾政府职能和行政效率、实现权责利相统一、激励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等原则,加强与相关领域改革的协同,合理划分各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成熟一个、出台一个,逐步到位。及时总结改革成果和经验,适时制定修订相关法律、行政法规。


同时,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合哪一级政府处理的事务就交由哪一级政府办理并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


  • 财力协调,就是要形成中央与地方合理的财力格局,为各级政府履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供有力保障。


结合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税收制度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考虑税种属性,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方式及比例,适当增加地方税种,形成以共享税为主、专享税为辅,共享税分享合理、专享税划分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体系。因地制宜、合理规范划分省以下政府间收入。


同时,继续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研究构建综合支持平台,加强转移支付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保障。


  • 区域均衡,就是要着力增强财政困难地区兜底能力,稳步提升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主要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入手,兼顾需要和可能,合理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基础标准,并适时调整完善。


根据东中西部地区财力差异状况、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共同财政事权的支出责任分担方式。


按照坚决兜住底线的要求,及时调整完善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提升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


省级政府要通过调整收入划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省以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


要立足于已确立的预算制度主体框架,进一步提升预算的全面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推进预算科学精准编制,增强预算执行刚性约束,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 全面规范透明。


推进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


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衔接,严控政府性基金项目设立,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加快推进统一预算分配权。


深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中期财政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严格规范超收收入的使用管理。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不断拓展预算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完善预算公开的方式方法,加强预算决算公开情况检查,全面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


  • 标准科学。


遵循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等因素,明确重点支出预算安排的基本规范。


扩大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深入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对预算编制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预算评审结果运用,及时总结不同项目的支出规律,探索建立同类项目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 约束有力。


严格落实预算法,切实硬化预算约束。


坚持先预算后支出,年度预算执行中,严格执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严控预算调整和调剂事项,强化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依法依规征收财政收入。


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本级债务负责,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地方政府一律采取发行政府债券方式规范举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


层层落实各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问责追责和查处力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紧紧围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关注支出结果和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体现权责对等,放权和问责相结合。


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目标执行动态监控。推动绩效评价提质扩围,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满意度。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税法统一、税负公平、调节有度的税收制度体系,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和市场统一。


要围绕优化税制结构,加强总体设计和配套实施,推进所得类和货物劳务类税收制度改革,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加快健全地方税体系,提升税收立法层次,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框架。


  • 着力完善直接税体系。


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化税率结构,完善税前扣除,规范和强化税基,加强税收征管,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


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制度,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


密切关注国际税改动态,审慎评估和研判国际税制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加强国际税收协调,提升我国税制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房地产税制度。


  • 健全间接税体系。


按照税收中性原则,深入推进增值税改革,进一步健全抵扣链条,优化税率结构,完善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构建更加公平、简洁的税收制度。


结合增值税改革进程,推进增值税立法,最终形成规范的现代增值税制度。结合实施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改革,研究调整部分消费税品目征收环节和收入归属。


  • 积极稳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


调整税制结构,培育地方税源,加强地方税权,理顺税费关系,逐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


一是完善地方税种。根据税基弱流动性、收入成长性、征管便利性等原则,合理确定地方税税种。在目前已实施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等为地方税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地方税的范围,同时逐步扩大水资源费改税改革试点,改革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


二是扩大地方税权。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前提下,根据税种特点,通过立法授权,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地方税收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省级。


三是统筹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加快非税收入立法进程。深化清理收费改革,继续推进费改税。在规范管理、严格监督的前提下,适当下放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


  • 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按照党中央审议通过的《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新开征税种,一律由法律进行规范;将现行由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的税种上升为由法律规范,同时废止有关税收条例。力争在2019年完成全部立法程序,2020年完成“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改革任务。


感谢您的阅读!

共同自由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本质。本公号专注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每日为您推送第一流的中国政论文章。


推荐关注

声明:文章均已注明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后来留言,我们将立即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