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8年8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为什么说这个社会不适合生孩子?

南都观察 共同自由 今天


摘要

我们不能再放任低薪过劳的劳动环境继续存在,只有一个自己活的下去且生活质量高的社会中,人们才会、也才敢有抚育下一代的想法。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张晔发表”建议强制收取生育基金“的奇文,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



生育基金能挽救生育率吗?



近日,一篇名为《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文章提出应当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


的确,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生育率却不断下降。但是,生育基金的设立真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或者说,女性在生育期中断劳动所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真的是生育意愿不断降低的核心原因吗?


智联招聘2016年曾发布《2016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职场女性生育意愿偏低,抚养费用高和精力不够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职场女性对于生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在意,几乎所有的职场女性都认为生育会对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岗位被取代、影响晋升等。同时,大部分雇主都很难对职场妈妈的福利待遇进行保障,让职场妈妈很难兼顾家庭和工作。



在传统的社会分工中,女性通常是主要的育婴人力,留职停薪的平均时间是7.1个月,女性的请假时间会较男性更长,因此造就了女性在求职期间就被迫要被询问是否有育儿打算的额外门槛,也造成进入职场的女性不敢离开工作生育的情况。上述报告就指出,通过对比生育前的工作时长、工作安排、职场待遇、职场地位,认同生育后工作职责和薪资待遇会出现降幅的人数要明显高过涨幅。


在女性看来,最担心的生育期间会发生的职场变化是“职位被别人顶替”,除此之外,女性会担心的职场变化还包括:“升职加薪难”、“再生育后难复出职场”等等。表面来看,女性是因为不愿意丧失工作机会而放弃了生育。但北欧五国自1990年以来,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基本维持在55%以上,而生育率总体上由1990年的1.8成长至将近1.9。这充分说明,并非女性拥有工作权一定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而是因为育婴对女性的影响远大于男性,对职业生涯的阻碍更大。


事实上,2010年,我国六次人口普查指出,失业率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而扩大,到35-39岁达到最大,为1.8%,40岁以后性别差异才逐渐减小,而2015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报告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据报告显示,25-34岁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快速下降且远高于男性,反映出育儿妇女被迫从职场退出的状况,同时,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由于社会对母职的要求与女性独自承担家务与育儿工作的现状,有近八成的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有过跳槽的打算,在生育后,女性对于职场的诉求主要会发生改变,女性生育后职场需求排名第一是“可自由支配的工作时间”,这导致许多女性被迫以从事非典型工作的方式重回职场,从而进一步使女性不敢或不愿意生育。


同时,抚养成本过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抚养成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生存型成本,或者说是生存型支出。这包括孕产妇怀孕、检测、生育成本以及抚养成本等;另一个是发展型成本或者发展型支出。这包括孩子的教育、医疗成本,甚至包括学区房的间接成本等,即让孩子高质量成长的成本。而与过去相比,抚养成本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存型成本的占比逐步下降,发展型成本占比不断提高,并且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生育决策。


▲ 从出生到大学,育儿成本最高可达百万。 © 金融界


根据Polanyi的说法,只要商品的交易越依赖货币,则商品化的程度就越高,而反映出的结果就是,消费者愈发依赖其个人的财力来决定能否获得某项服务。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发现,相比大多数的基础教育,幼托市场呈现出极度的商品化趋势,平价、优质的公托服务少之又少。


以现金给付式发放的生育津贴不仅不能遏制这一局面,反而更支持消费者以货币取得服务、促成更多私人服务的兴起,从而愈发依赖消费者自身的财力来决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幼托的服务,从而造就了价格高、质量低的幼托局面,大量的适龄儿童被排斥在托育系统之外,从而反过来阻止了照顾者回到职场。而幼托之后的公共服务也远远不足,使得照顾者要付出大量精力与时间来独自照顾儿童,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欲望。


简单来说,现存制度不愿意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来保证人类的繁衍和教育,将生育、抚养、教育的责任更多推给了家庭。社会化的抚养没有短期利益可图。即便政府愿意为生育者派发津贴,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津贴也远不足以补偿生育者的付出。这才是生育率下降的核心原因。


不考虑生育的人,并非将生育看待成“改变现状”的期待,而是将其视为“降低生活质量与状态”的噩梦,对生育的负面印象,是一种全面社会性的排斥。“这个社会并不适合生孩子”,人很本能地会选择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更何况,在这个工时不断延长、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薪资不断下降、劳动环境日益弹性化的社会中,养活自己早已成为难题,成家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遑论抚育下一代呢?


俄罗斯的经验表明,增加奖金或奖励对提高生育率没有帮助,生育率问题更多是和社会条件有关,和金钱鼓励的关系不大。近期对人口的比较研究得出了有趣的第二种生育趋势: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将有助于生育率再次提高。女性不应该被视为生育过程中唯一的参与者,男性也应该参与其中。当男性与女性一样,透过陪产假、育儿假等方式参与到生育过程中时,不仅女性可以尽早回到职场,同时也使得女性为生育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大大降低,更降低女性进入职场和重返职场的所付出的成本。在男女平等社会结构趋向稳定后,生育率将再次上升并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同时,如人类学者蔡丁丁所言,当国家与资本联手提高成家门坎(如买不起、养不起),家的公共性意义如今已一变再变,成为普罗大众逃遁资本与暴政的情感依归,也成为社会边缘者退无可退的最后立锥地。家庭不应该,此时也无力承担各种幼儿、卧病、成长的照顾需求。国家不能再自我满足于残补式(residual)的社福体系、现金给付式的简单补贴,而应该主动提供更多平价、优质且非现金给付式的生育相关公共服务,切实降低家庭负担。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再放任低薪过劳的劳动环境继续存在,只有一个自己活的下去且生活质量高的社会中,人们才会、也才敢有抚育下一代的想法。


生育,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与成长。也因此,生育问题绝不仅仅是关于家庭与性的问题,它也关乎于工时、社会环境、教育体系等等许多问题。它就像我们这个社会的缩影,反映着我们的社会,是否友善到有资格也有能力迎接新生命的诞生。生育基金解决不了问题,抓不住核心问题,却胡乱开药,只能误国误民。



看了这些鼓励生育的措施,你会想生二孩吗? 

刚刚过去的一周里,不知道你是啥心情,这一边,“设立生育基金”的言论和各地呼呼上涨的房租让人想想就闹心,那一头,催泪电影《快把我哥带走》热映,又让人觉得,娃有个兄弟姐妹好像也不错……


二孩,生?还是不生?

对育龄家庭来说,这一直都是个问题。


“让孩子有个伴”确实是生育二孩家庭选择最多的理由,“养育孩子成本太高”则长期处在不想生二孩理由的榜首。



为了降低养娃成本,这两年,各地相继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前不久,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低的辽宁出台《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明确提出“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成为我国首个奖励二孩的省份。


生娃给奖励不是个新鲜事,事实上,不少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早就为低生育率发愁,想出各种招儿来鼓励人们生娃。但说实话,生娃不容易,养娃也是个大工程,得有钱、有时间、有人帮忙,发达国家这些招儿也基本上集中在这三方面


01

给你钱


这主要是政府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以增强家庭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


据多年旅居芬兰的刘女士介绍说,在芬兰,从产检开始到孩子出生几乎都是免费的,只需缴纳生产时住院那几天的住宿费用。小孩子一出生就可以拿到政府补贴,一直到年满18岁。生孩子越多,给孩子的补贴也越多,每个孩子每月大概是97—120欧元不等(约合人民币760—950元)。


这个钱数看着不多,不过在芬兰,食品价格并不高,一个四口之家在超市购买一周所需的肉蛋奶及面包等花费大约为50多欧元(约人民币400多元),所以这笔补贴应该是够娃和妈吃得挺好。


芬兰超市内的小面包大多不超过1欧元


在澳大利亚,生产住院期间几乎不用花一分钱,每天会配有专业的护工配送一日三餐。


比利时、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对于新生儿家庭会给予相当于人民币2000-6000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的奖励政策对于领养的孩子也同样有效。


法国生育头胎的家庭每月可获得约177欧元的补贴;在三年之内生育第二胎,则额度会上升到约600欧元,持续到孩子年满6岁;再生育第三胎,补贴则增加到900多欧元,且持续支付到孩子满18岁。


法国鼓励生育的政策中,还有第三及以上子女可享受交通费用减免的规定。


2011年,法国政府在鼓励生育方面的相关财政支出达8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法国近年来成为欧洲生育率最高的国家 图自网络


除了直接给钱,爹妈们还能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比如,法国7 岁以下儿童的托育费用均可以从应缴税基数中扣除。


02

给你时间


欧洲国家认为,给父母,特别是为母亲在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安排方面减少冲突对提高生育意愿很有用。


在芬兰,职业妇女的产假是十个月,可以从产前一个月开始休,到孩子九个月,产假期间妈妈可以拿工资的70%。爸爸可以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


在法国,一次生育一个婴儿的妇女,其第1胎产假为16周,第2胎以上产假为26周;生育双胞胎者产假为34周,生育3胞胎产假46周。妇女可以申请最长3年的无薪育儿假。此外,法国男性在妻子生产时享有14天的产假,期间可领取全额薪资,以便能给配偶提供支持。


2010年,欧洲议会在法国为延长产假的提案举行投票,代表Ronzulli带着孩子出席。她后来经常带孩子工作,女儿成为议会常客。图自中新社


在德国,近十年来推出的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里就有一年的额外育儿假和幼儿一岁入托保障。


澳大利亚的妈妈可以享受每次最多 18周的带薪产假,如果产假结束自己还想休假,也不会被单位解雇,只不过不享受薪水,政府连续18周会每周给予一定补贴。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对男性休产假做出规定的国家,瑞典为了鼓励父亲多休产假,社会保障部门还设立了奖金,在休够法定的60天产假后,父母每多休30天产假,就可多领取3000克朗(约合人民2260元)奖金。


一名瑞典妈妈正在做产检 图自新浪


03

帮你忙


与国内大多需要老人帮忙看孩子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儿童照料和儿童发展的公共服务比较发达,能提供孩子入托、入学方面的便利,减轻家庭看护孩子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在芬兰,孩子九个月大,也就是妈妈的带薪假期结束时,就可以送孩子去幼儿园,如果不想送幼儿园,还可以跟政府申请补贴,有一笔“妈妈钱”(与收入相关,大概40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3150元)可以一直拿到孩子三岁。


芬兰幼儿园内不乏小月龄的孩子


芬兰小学费用全免,芬兰幼儿园每个孩子的花费大约为1300——1700欧元,芬兰政府会补贴绝大部分,剩余收费会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如果你的家庭收入特别高,幼儿园费用最多一个月也不会超过280欧元(约合人民币2200元),大部分普通收入家庭的孩子入托都是免费的。


芬兰拉普兰地区幼儿园教师正在给孩子们准备牛奶


在法国,政府对于投资兴建托儿机构的企业会予以成本税前列支的优惠政策。


在澳大利亚,孩子上幼儿园后,费用父母只需出一半,另外一半由政府补给幼儿园。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在欧洲不少国家,公共基础设施也会给有娃的家庭创造各种便利。


以芬兰为例,住宅区内每栋楼下都要求有草坪、沙坑、滑梯、秋千等可以让孩子玩耍的地方。区内一般还会有一个大一些的儿童活动场地,基本上两个娃可以一起玩一天。


芬兰住宅区楼下的游乐设施,整个小区内有十多处这样的设施


所有公共场所亲子卫生间、母婴室都是标配,空间又大又干净。芬兰游泳馆的浴室内设有配有安全带的婴儿架,可以让妈妈把孩子放在一边自己安心洗澡。


大大小小的超市配有适合各种型号孩子的购物车,不管你的娃是能打酱油了还是满地乱爬,不管你带了一个娃还是几个娃,总有一款适合你


芬兰超市内的亲子购物车


公共交通工具对六岁以下儿童都免费,三岁以下儿童如果需要推着婴儿车出行,那么推车的成人也免费。城际列车都设有专门儿童车厢,除了有足够空间放置童车,还有游乐设施和童书。


芬兰城际列车儿童车厢内的游乐设施


除此之外,机场等地都设有家庭或特殊照顾通道,带孩子的家庭不用排队,可以直接走绿色通道。


我们常看到国外家庭带着仅仅几个月大的孩子出门旅行,其实不是因为人家父母“心大”,而是因为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健全给了父母和孩子最大的便利,让“带娃”不再是一件需要一大家子出动的事儿,也给了父母相对富余的精力能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有分析指出,要想应对我国目前的低生育率问题,上述国家的成功经验应该多多借鉴: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讲,真金白银更容易提高生育意愿;


——政策之间要相互配合,除了放开二孩,兴建托儿所、保障生育妇女权益等等措施都应跟上;


——要有足够时间和耐心,北欧的芬兰、瑞典在提出鼓励生育措施后,生育率一度有明显提高,这两年又有所回落;法国实行鼓励生育60年,才使其生育率达到欧洲最高。所以,在鼓励生育的同时,还要准备好长期应对低生育率、深度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

共同自由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本质。本公号专注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每日为您推送第一流的中国政论文章。


推荐关注




声明:文章均已注明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后来留言,我们将立即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