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西电首批通过高考录取的1015名学生之一,60年过去了,校友刘鸿昇家属向学校捐赠90件珍贵档案

档案|校史|博物馆 西电记忆
2024-10-28


从3月至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3分队592班学员刘鸿昇的家属,先后两次向学校档案馆捐赠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教材、合影等档案,共计90件。

PART.01
初入校园,青春梦想启航

“刘鸿昇同学:

我们高兴地通知你,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你的报考志愿和条件,你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录取。谨向你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

1941年,刘鸿昇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郝庄村,1959年,刘鸿昇前往天津市嫩江路118号,在那里,西电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招生工作组正在努力工作,看着一位位青年前往古都西安,投身于国防建设的征程中。

同时,这也是通信工程学院首次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从13个省、市招收地方生1015名,加上从各军兵种招收的部队生,全年共招生2023名,在校学员数量翻了一倍。

▲刘鸿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录取通知书

1960年4月7日至10日,学院召开第三届第二次党代会,总结1959年教学改革和各项工作,提出1960年工作规划。王赤军代表大会主席团发言并作了大会总结。

对于西军电的建设与发展,王赤军根据国家和军队下达的任务和要求,以前瞻性的眼光、形象化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蓝图:以西军电为中心,南到南山,西到丈八沟,东到临潼,建设一个东方电子城,成为远东最大的电子科技基地。

PART.02
全心学习,共建军电荣光

在刘鸿昇家属捐赠的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部队番号——“七六四八部队”,正是这一番号标志着西电属于军队建制。

▲刘鸿昇家属捐赠的《发射设备》

1960年,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总字411部队,同年7月15日,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7648部队代号),即“西军电”。

此时的学院由国防科委和通信兵双重领导,从原来的面向通信兵扩展为面向全军和国防科学技术、国防工业部门。

面对学院的迅速扩大,全院同志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干部、师资不够,就一个人顶几个人;设备不足,就轮流使用或自己制造;校舍紧张,就挤着用。

院领导班子从本院选拔毕业班学员77名担任教学工作,通过总政治部和国务院从全国高等院校分配来毕业生100名,选调干部、教员181名,其中讲师职称以上的骨干教员数十名,同时申请经费266万元,新建西教学楼和宿舍3万余平方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校名变更情况(西电校史馆展板)

▲刘鸿昇(后排左二)和同学们在华清池合影

在这样的背景中,刘鸿昇和同学们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科学技术中。家属捐赠的一批教材中,有的教材保存完好,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的军队学员们学习的科目;有的教材包着书皮,体现着那个年代的独特印记。

还有两本字典,分别是《英汉电信辞典》和《英俄汉火箭技术字典》,从长征途中看着前方战友背后的小黑板学习“ABC”,到六十年代初秦荻辉逐步开创中国科技英语教育之先河,西电学子在追赶并逐步超越世界科学技术浪潮的道路上,与日俱进。

▲刘鸿昇所使用过的经典教材

▲包着书皮的教材

▲《英汉电信辞典》和《英俄汉火箭技术字典》

PART.03
埋头奉献,终生默默耕耘

1965年,刘鸿昇和军事电信工程学院三系五九二班的同学毕业了,那时的他们还不会想到,一年之后他们的学弟学妹们就将脱下军装,学校将从军队建制转为地方高校建制,以新面貌迎接祖国交付给西电的新使命。

这张清晰的毕业照,在这种变革面前,显得弥足珍贵。

▲军事电信工程学院三系五九二班毕业留念

谈及父亲在西电的这一段求学经历,刘鸿昇的儿子刘勇先生不无遗憾地表示,由于父亲从事的是保密工作,年少时父亲与自己的沟通也多为家长里短,所以关于父亲曾经历的辉煌岁月,他知之甚少,只能从捐赠档案中的那些父亲主编的技术手册、工作笔记上,一窥当年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父辈身影。

▲刘鸿昇立功奖章

这或许就是那个年代西电人的集体写照——默默无闻,扎根西部,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终生。

▲刘鸿昇的毕业证书

▲刘鸿昇家属来校捐赠档案参观校史馆和博物馆

▲刘鸿昇家属捐赠部分档案


刘鸿昇简介

刘鸿昇,河北省大城县郝庄村人,194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59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1965年2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空空导弹研究院(原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从事空空导弹雷达天线方面的研究,1980年被评为工程师;1984年为支援地方建设,主动申请调至中石化胜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原石油部胜利油田建设第一指挥部)从事科技进步、科技推广工作,1988年被首批评为高级工程师,2000年7月被编入《中华成功人材大辞典》,2001年光荣退休。退休后仍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认真积极参与单位的新技术研发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参加工作以来,获得科研成果11项(其中部级3项,局级8项),发表科技论文17篇,译文7篇,编写国家行业标准3项,企业技术标准7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连续多年获得被评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7年11月10日去世。




刘鸿昇主要成就



一、部级PL-4甲导引头研制(1986年获航空工业部一等奖,集体奖,不分名次)。二、局级PL-5甲导引头球形天线罩(1980年获014中心二等奖,个人奖);PL-5甲导引头研制(1983年获014中心二等奖,集体奖,不分名次);弹载单脉冲裂缝阵天线(1985年获014中心三等奖,二人奖,排名第二);PL-4甲陶瓷天线罩(1986年获014中心二等奖,二人奖,排名第一)。发表科技论文(一)科技论文17篇天线罩电设计综述(《航空兵器》1980年第5期刊登);关于不死鸟空空导弹天线罩几个数据的推算(《航空兵器》1983年第6期刊登);天线—天线罩组合的几个问题(《航空兵器》1984年第5期刊登);半波长壁厚天线罩电设计(《航空兵器》1986年第2期刊登);等效平板法适用范围的探讨(《一九八一年学术论文集》)。(二)译文7篇不死鸟空空导弹天线罩的改进方案(《国外航空技术军械类》1979年第10期刊登);天线罩电设计基础(《国外航空技术军械类》1979年第10期刊登);介质平板、空心介质楔及空心园锥中的导波(《航空兵器》1980年第3期刊登);分析天线罩用的平面波频谱—表面积分法(《航空兵器》1981年第2期刊登);利用射线追踪法预计小型轴对称导弹天线罩的性能(《航空兵器》1980年第3期刊登);一种流线型金属天线罩(《航空兵器》1984年第1期刊登);天线罩引起的定向误差的分析方法(《航空兵器》1986年第1期刊登,二人合译)。注:“航空兵器”为国家二级期刊。


END


图文丨肖传坤


 编辑丨李璋珂 

责任编辑丨陈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电记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