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2016-12-03 耕读宝宝 耕读世家庄园

作  中  庸,

子  思  笔。

中  不  偏,

庸  不  易。


释义:

写《中庸》的人,名叫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他在《中庸》一书中进一步阐发孔子提出的”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的思想。

所谓“中”,是指不偏不倚,所谓“庸”,是指坚持原则不改变。


解析: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说起来,中庸原来只是三千多字的小作品,但是宋朝大儒朱熹却把它从《礼记》中提取出来,变成了单独的一部书,并且把它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

那么如何去理解呢?

这里有个小故事,或者可以帮助我们。

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国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音同七),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大致就是这个玩意儿——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之中庸,小人反中庸。” 并且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庸也》


一直以来,有一种思潮认为中庸就是两边叫好和稀泥,进行无原则的妥协,混日子。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没有真正领会“中庸”的含义,却被一些人给误导了。



拿三字经里的解读来说,“中不偏”比较好讲,就是讲处事、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中不偏。不要走极端,以一种比较持中的态度来处事,来做事。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睡觉能恢复体力和精力,但睡一觉也有个时间限制,一直从早睡到晚,那只会越睡越累。

从治国的角度说,高明的政治家对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如果能够各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就“中”了,也最高明。这就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能做到这个,已经算是高人了。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意思是君子努力做到中庸;而小人则刚好相反,努力远离中庸,想想看,比如娱乐是没错的,但“娱乐至死”之类的口号是什么人提出来的?

“庸不易”,就更难些。“庸”字本来是“功绩”的意思,引申出“有用”的含义。春秋以前把记载功绩的铜器就叫做“庸器”。再后来,才慢慢引申出“常态”、“平凡”、“恒久”的含义。那么从本意来看,其实这个“庸”就该是“恒久”的象征,指的是做事为人的态度。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孩子在课上不认真听讲,被老师批评,回家还被父母教训了一顿,认识到错误,并保证要改正,但只好好听课了两天,就又开始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对吗?显然不对。那么,无论家长是否批评,都要好好学习的态度,要自始至终恒久不变,这就是“庸不易”

对于成年人来说,做一件事情,可能采取不同的做法,但是要把事情做好、做圆满,这个持之以恒的、作为“常态”的态度,就像记载了功绩的铜器一样不可改变,也就是“庸不易”。



事实上,“中庸”是一种充满了辩证法的价值观。

一般来说,我们反对“中庸”,其实并不是反对中庸的本意,而是反对一些老油条在“中庸”的招牌下面尸位素餐捞好处。试想,如果“中庸”真是混日子捞好处的含义,那么在鲁国已经很有地位的孔子又何必周游列国去处处碰壁?


关注国学传承,关注耕读世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