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馆丨做不好明君的皇帝,也做不好昏君

2016-07-30 国馆文化




历史是让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什么时候我们能看看她的真面目?




隋炀帝杨广至死也不会明白,自己兜兜转转会得回“炀”这个谥号。


最初他带兵南下,攻占陈朝,从井里把后主陈叔宝拉了出来,他就嘲笑过这个懦弱的男人:你的谥号,就该叫“炀”。


炀,好内怠政的意思。


这个字,用在陈叔宝身上,是合适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就是陈叔宝作过的曲子。不用别的例子,就这句足够说明这个亡国之君的荒唐与无能。


但用在杨广身上,明显并不确切。




杨广多才多艺,与陈叔宝不遑多让,谈文论艺绝对是帝王中第一流人物。他的诗歌更像一代君王的手笔,没有陈后主的荒淫之气,而更接近于曹操的豪迈作风。


比如他的《饮马长城窟行》开篇:“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先声夺人,“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遂成千古名篇。


《春望》一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意境淼淼,气象幽幽,真的很销魂。


“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实在不是一般帝王可比。




这么高的艺术才华,杨广却从没来得及给自己树立一个光辉的形象,就被扫进了历史的暗角。


唐朝既然给他“炀”这样一个谥号,自然不会少了对他的形象抹黑。


无他,因为成王败寇。做了亡国之君,便认定他此前的一切行为都是虚伪的。


有一次杨广在外看人围猎,天降大雨,下属给他披上雨衣,他说:“士兵们都被打湿了,我怎么能独自享乐?”随手就把雨衣扔了。


他攻占陈朝,将湘州地区的几个为民不齿的邪佞官员处死,封起当地府库一个子儿都没拿。


“天下称贤”,这是杨广即位前得到的最高评价。


可是大家看小说、听评书,都会把这当做是杨广谋取帝位前的作秀行为。不是吗?他为了夺取帝位,与杨素合谋将太子杨勇斗下台,然后自己上位了。


可是这种行为与唐太宗不是很像吗?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两个兄弟和十个亲侄,逼李渊退位;杨广有没有阴谋陷害大哥,如今尚无足确的历史记载,况且太子杨勇自己实在也是不争气。他的太子之位至少是隋文帝杨坚许可的,明正而言顺。


两人相比,到底是谁比较狠辣?


杨广还多情,继位以后,他对发妻萧皇后依旧宠爱和尊重,“恩隆好合,始终不渝”。此后漫长的岁月,萧皇后带着杨广的后裔各处奔波,至死不悔。如果不是两人曾经相知交心,相濡以沫,她何以至此?又何须至此?




杨广最为后世儒家历史学家诟病的,是他修建大运河这件事。只要看看史书的夸张记载,就可以发现:似乎大运河在杨广眼中只有一种功能,那就是玩玩玩。


“献食丰办者,加官爵;缺乏者,谴至死。”


可能吗?这是可能的。但肯定有夸张成分。反正我不敢全部确信。


隋朝只有短短三十八年,可是唐朝修隋书修了三十五年。后来宋朝修唐书,新旧唐书加起来不过修了二十年,可是唐朝统治了接近三百年。


为什么隋书修了这么久?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修史的人在费煞心思地争论如何将隋朝写成一段黑历史……




一个遵循儒家礼仪规范的人,有可能被认为是礼义廉耻的典范,也可能只是“礼义廉”——无耻的伪君子。


一个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开疆拓土的君王,有可能是雄才大略,也可能只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


胡适说过: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就是中国逻辑,要旨就是:让你分不清事实的真正本质,而只让你记住历史书写者的逻辑。


而所有强加给历史事实的逻辑,其实都只有利益,而没有逻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后台找国馆君






人生,要以最优雅的姿态抗争


点击图片 · 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