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馆丨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

2016-08-07 国馆文化




有没有才华,自己说了不算。口碑,是别人给的,自己给的不算。




宋朝的皇帝,尤其是北宋的,个个都是文艺范。如果不做皇帝,本来都可以成为一流的文人(当然,有些人做不做皇帝都是文人,比如徽钦二宗)。


但是,文质彬彬,弱质纤纤,也是后人最诟病赵家的原因。一家温柔敦厚,人畜无害,本来无碍;但他们能写诗画画,却不能上马打架,以这样的治理手段把国家弄得文强武弱,这就很成问题。


但是,其实宋朝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是很好打的(他自己说的)。《宋史》则评价宋太宗为“工文业,多艺能”。




做了皇帝许多年以后,赵光义依然会深情回顾自己的早年:


“那一年,朕十六岁开始,就跟从父亲昭武皇帝和哥哥太祖皇帝,以及前朝的周世宗征淮南、伐契丹。我少习弓马,多次与敌贼交锋火拼,杀敌如切瓜。太祖皇帝听到这样的战绩,每次都拍着大腿说好。哈哈,哈哈……”


皇子们听得如痴如醉,懂历史的大臣却越听越懵逼:哈?圣上有征过淮南吗?你武功有这么厉害吗?我们怎么都没听过……


但是他们不能说,只好听任史官把这些新史料记下来了……




宋太宗平生最重要的战役,应该就是那场“斧声烛影”的疑案。


太祖赵匡胤五十岁那年,某个大雪纷飞的晚上曾经邀请弟弟在万岁殿里彻夜长谈。当时两人屏退侍从,关起门来你斟我饮。


门外的人看着里面的两个人影觥筹交错,此起彼伏,除了感叹兄弟情深以外,也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突然门内的赵匡胤拿起玉斧(书房内必备的文具,并不能用来砍人),敲着地板,连说:“好做!好做!”不久赵光义退出万岁殿。一个多时辰后,太监再进去,赵匡胤已经没了呼吸。


赵匡胤兵不血刃夺得了天下,现在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暴毙,弟弟赵光义第二天就急急忙忙做了皇帝。


不知道这是不是赵光义平生最干净利落的一场胜利。




无论赵光义如何伪造自己的英明神武,他该暴露出来的还是会暴露出来。毛泽东就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人不知兵。”


北宋初年,天下未定,太祖和太宗都需要带兵打仗。太宗就曾经亲自带兵讨伐契丹(这倒是真的),但最后结果就两个字:“败绩。”


本来这场战争是按照宋太宗的预算发展的——他的大军一路开过去,守城的敌军不知道是不是怯于他的威名,一个接一个投降。但他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其实他的战绩都是契丹送给他的,目的是为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真不知道宋太宗是怎么好意思把自己塑造成全能型皇帝的。





越缺少什么,就越急于表现什么。帝王将相,尤其如此。


宋太宗是急于表现他所没有的武功,而乾隆是急于表现他所没有的文采。


他有多急呢?全唐诗收录的诗不过4万多首,而乾隆一个人写的诗就可以顶得上一个唐朝。


他最出名的诗是这首:“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额……额……数到多少片了?沈德潜,朕数到多少片了?”


大诗人沈德潜立刻接道:“陛下,飞入梅花都不见。”

乾隆大悦,感觉自己又有一篇千古名作了。




当然,乾隆皇帝的诗只是轰传一时,但没能传得下去。

宋太宗的武功,乾隆的文才,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幻想。幻想自己不具备的素质,从内心深处来说,不过是为了对抗深深的自卑情结。


这就是佛洛依德称之为补足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


也许你会说:作为一个万人之上的皇帝,他们有什么好自卑的呢?其实,正是作为一个皇帝,才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得不自卑:坐在全中国最高的位置上,自己的才能配得上全中国最高吗?


他们不得不时时刻刻处于这样的焦虑之下。真不知道当皇帝是幸事还是不幸。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后台找国馆君





独立的人格,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点击图片 · 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