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安:当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剩下的一条绝路就是路

2017-05-28 国馆文化


文丨 国馆



当所有的路都走不通时,剩下的一条绝路就是路。


——国馆君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丢了一块机械表,翻箱倒柜,寻找半天未果。


五岁的儿子只用了五分钟就找到了。


父亲很惊讶:“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儿子回答:“我只是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用心听秒针的声音,顺着声音,我就找到了。”


李安,就是个可以静静坐下来,聆听秒针划过时空的人。


 


上天并没有给予什么偏爱


李安出生在一个既传统,又普通的中国家庭。


父亲的老家在江西德安,是一个读书人,曾经是国民政府的公职人员。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只身到了台湾,组建家庭,生下李安。


李安的父母在台湾都是教师,父亲做过校长。

 

李安和父亲、母亲、弟弟合照


父亲对李安的期望和无数的中国父亲一样:多读书,考大学,光宗耀祖。


而李安,也和千千万万中国孩子一样,从小就背负着父母和老师的这种希望,认认真真读书,别无其他非分之想。


李安的成绩常年稳定在中游水平,特别是数学,经常会由于粗心将很简单的题做错,从而受到老师的体罚。


放学回家,母亲时常在李安的屁股上看到被老师抽打后留下的红色印痕而暗自落泪。


即使如此,李安的数学成绩也没有提升。

 


中学时,李安所读学校的校长就是自己的父亲。


中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拿来一张大学意向表让李安选择。


理科,李安不擅长;文科,李安不感兴趣。


前思后想,李安十分迷茫,发现自己居然一无所长。


他告诉父亲:“我想当导演。”即使当时他自己也不知道导演到底是干什么的。


同样,这种想法在父亲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笑话而已。哈哈一笑过后,就置之脑后了。 


幼年的李安和父亲


李安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父母都是教育战线的人,能够找来各科名师给李安补习。


高考前夕,李安一周除了正常课业,要另外上十几节补习课。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什么。


第一次高考,李安落榜了。 


复读一年。


第二次高考,李安的数学考了0.67分,和0分没有什么没差别。


自然,再一次名落孙山。 


两次高考落榜的李安,非常沮丧而狂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拒绝和任何人接触。


父母甚至担心他会因此而做出自杀的蠢事,所以派弟弟李岗一天二十四小时盯着他。

 

我们今天说到李安,总是带着十分的羡慕与崇敬之情,以为上天曾对他有过什么偏爱。


其实,李安人生的开头和所有人一样,普普普通通,足以叫人忽略。

 

青年时期的李安



走上艺术的路,只不过是无路可走后的选择


高考失利,读不成大学,李安只好去台湾国立艺专学戏剧。


在当时的台湾,只有无书可读的人才会去读专科。


毫无疑问,这对读大学有着特别情节的父亲和李安本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有很多学生才来读了半年就休学了,他们要重新复读,再考大学。


李安也有此想法。因为很迷茫,不清楚学了戏剧之后,将来是什么样子。


恰在此时,一个学姐正在编导一部舞台剧,邀请李安参演。


正是这次演出,李安发现站在舞台上的自己,很快乐。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安隐隐约约发现了自己当导演的某些天分。


青年时的李安,非常时髦


一年以后,李安的父母来学校看望他。


父亲看到李安所住的宿舍,不仅空间狭小,而且环境很脏乱,特别是看到下水管道上成群结队的老鼠上上下下,李安的父亲黯然伤神。


既有对儿子的疼惜,也有对儿子将未来寄托在这样的学校的无望与无奈。

 

作为同行,校长请李安一家吃饭。


在席上,校长对李安说:“小安,你休学把,住到我家来,我请最好的老师给你补习。明年重考。”


校长不知,在此前,李安可没少请名师辅导。

 

私下里父亲问李安:“你要不要重考?”


李安回复说:“我不复读。我觉得我是属于这一块的。”


父亲沉默良久,他告诉李安:“不复读也行。但是有个条件,必须要出国留学。”


答应李安不复读,是因为不想对儿子太多强迫。


提出要他出国留学,一方面是觉得在此处,前途无望;另一方面,也是对没有名正言顺考上大学的弥补,多少能找补回来一点面子。


此时,父亲对李安将来的设想是:出国留学,回家当老师。

 

耍酷的李安


后来李安忙于四处公演,累得又黑又瘦。


原本希望儿子读大学,光宗耀祖,现在却和四处卖艺、给人逗乐子的戏班子混在了一起。


李安的父亲见此情形,很生气地质问:“你看你,是个什么鬼样子!”


越发紧急地催促李安出国留学。

 

本来,李安理想中留学的地方是艺术与时尚的天堂——巴黎。无奈法语太难,花大力气学了很久都没学会,只好作罢。


最终,李安到了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电影编导。



极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和西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既让李安在留学过程中尝到了不少苦头,也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提供了别人所不具备的先天条件。

 

李安性格不算木讷,但也丝毫不张扬。在课堂上,别人都滔滔不绝,他最多的时候,却是在听别人高谈阔论。


但是,李安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在实践拍摄的时候,平时课堂上唾沫横飞的同学,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却总是被弄得一团乱麻。


而他自己,却总是能够有板有眼,做得井井有条。


李安发现,在做导演这件事上,自己是个天才。


拍片现场的李安

 

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有一句名言:“当一切可能被证明都不可能时,最后的不可能就是可能。”


李安走上导演这条路,也是如此。


刚开始时,似乎是别无选择,是没有路的路。



然而,这条路究竟通向和何方,走过了,才知道。

 

但是回过头来看,其实李安的导演之路最终去向何方,又似乎是在当年他的父亲问他是否要再次复读时,就已经注定了的。


“我是属于这一块的。”


这一句简单的话,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说出。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李安很早就知道了。


天生就属于电影的李安



短暂的风光后,是让人窒息的绝望


在大学期间,李安拍过一个短片《分界线》,拿过各种奖,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大学毕业后,李安带着自己写的剧本和《分界线》,面试过无数家公司,每家公司都对《分界线》赞赏有加,让他充满希望。


然后建议他修改自己的剧本。


等修改几次以后,就如石沉大海,无疾而终。

 

刚毕业的李安,和所有人年轻人一样,意气风发


没戏可拍的李安在家浑浑噩噩,一待就是六年。


在这六年中,除了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别的一事无成。


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全部由太太承担。


李安则在买菜、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的闲暇之余,看看片子,然后写写剧本。

 

李安曾经学过芭蕾,尝试过写作,学习过声乐,画过素描,结果都没有坚持下来。



事实上,除了拍电影,在其他别的方面,李安简直有些愚蠢。


为了生计,李安曾经去给剧务组看仓库,打杂,但是笨手笨脚,闹了很多笑话。


机灵的事情做不好,只好去做苦力,在剧组搬沙袋,抗东西。


即便如此,这份在剧务打杂的工作也还是很快就别人取代。


用妻子的话说就是:“不拍电影,李安就是个死人。”


李安欠着妻子的手走过奥斯卡红地毯

 

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岳父岳母到美国帮忙照料家务。


刚下飞机,妻子就特别叮嘱父母:“见到李安,千万别提拍片的事情,他受不了。”


李安则每天做一大桌子菜招待岳父岳母,岳父岳母每次只说:“好吃,好吃。”


后来李安回忆这件事说:“我就是要用饭菜堵住他们的嘴。”


然而,见到一个大男人整天没有工作,无所事事,岳母实在是有些不放心。


有一天,岳母小心翼翼地给李安建议:“你这么会做饭,我出钱,你去开个餐馆吧。”


然而,李安对这个建议并没有兴趣。


李安怀抱儿子


大学毕业快六年,年近四十,一事无成。


刚毕业一两年,还可以用梦想、理想来搪塞。


然而,三四年之后,再谈理想,就变成一个笑话了。


李安和所有人一样,变得迷茫、绝望、焦躁,自怨自艾,将自己关在家里,不外出,不见人。


李安自己说:“如果我有日本武士的气节,早该切腹了。”

 

妻子看李安精神萎靡,无法支撑的时候,就带他出去吃饭。


然而经济拮据,最奢侈的就是去吃顿肯德基。


每当此时,他们的大儿子就欢呼雀跃:“我们去吃老公公炸鸡。”

 

六年的时间,无数次心碎,锐气磨尽,虚度了青春。


李安,绝望了。


李安的结婚照



绝地逢生,终于听到秒针划过时空的声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李安绝望的时候,上天终于向他露出了笑容。


他的剧本《推手》、《喜宴》在台湾获奖了。


然而,此时的李安,银行账户里只有四十三美金,连回去领奖的机票都买不起。


好在组委会体贴,承诺报销来回差旅费。李安才最终决定回台湾领奖。


上台领奖的西装,是弟弟借给他的。


此时是1990年年底,李安已经36岁。

 

电影《推手》的宣传海报


剧本得了奖,立马就有人出钱,让李安指导拍摄《推手》。


李安第一次有了工作,而且是做导演。


李安这样描述自己的这份工作:


“第一次有人叫我导演,拿个木盒给我坐,飘飘然,蛮过瘾。”


“每天我开车出去,晚上回家,他们就在家门口看着我进门。六年多来,我第一次有工作,虽然还没开始赚钱,但有电影拍,又能和家人共聚。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推手》剧照


为了拍摄《推手》,李安投入了自己的一切。


资金不足,就将家里的家具搬到片场当道具,结果在一场家庭冲突的场景中,被砸了个稀巴烂。


影片杀青后剪辑的时候,台湾的出资方到纽约看片,在李安家里吃饭,发现居然没有餐桌。


李安说:“你看片时,没看到那张被砸烂的餐桌吗?”


为了节省一个童星的钱,他还求自己的大儿子出演。


《推手》成功了,一炮而红,获奖无数。


从此以后,李安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李安。


第一位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亚洲导演,第一位活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人导演。

 


《推手》拍摄完毕的时候,李安已经38岁。


通过漫长的等待,李安终于听到了秒针划过时空的声音。


有人问成名后的李安,对青年导演有什么建议。


他说:“别着急,慢慢成长。”


这更像是他的经验之谈。

 


成为世界顶尖导演的李安,在家里依然是个忙里忙外的家庭煮夫。


一次,他和妻子去菜市场买菜,碰到一个台湾来的老太太。


老太太对李安妻子说:“李太太真是好福气啊。李先生都是那么出名的大导演了,还陪你来买菜。”


李安的妻子回答说:“您搞错了。是我陪他来买菜。”


居家的李安

 

二十多年以后,再谈起《推手》,李安说,里面的主人公那种有志不得伸,在那儿憋着的心情,就是自己六年中的心情。


李安等了整整六年,终于憋出了个大招。

 

 “在人生的道场修行,外在的苦难和折磨他都顶得住,可内心的牵挂却卸不了力。他有颗温暖的心会被伤害,有个爱的渴望需要满足,要达到虚无清静的境界,实属不易。”


这是李安对《推手》里的主人公,那个练太极的老人的评价。


更像是在说他自己。

 


这是一种救赎。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二十年的牢狱之灾,却从没有熄灭他内心的希望之光。


他用不及手指头大小的雕刻刀,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挖通了越狱的通道,重获自由。


即使在身陷囹囵,他不忘尽自己所能,帮助良善,惩治邪恶。


既在救赎自己,也在救赎别人。


终归是救赎了自己。


李安,也是如此。


不仅让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让众多的观众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了慰藉。

 


李安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是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有人说‘人定胜天’,也有人说‘命中注定’,两者我都有所感应。其实命定也没什么关系,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的。我在过去的体验中,只要努力,找到的东西就越好。当我得到时,会感觉一切好似注定。可是若我不努力争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样东西,那个结果也似注定。所以目前的这个局面,可以说它是命定,也可以说是人改造了它。”


这段话,或许既可以总结李安已经取得的成绩,也能很好总结他将来的一生。



音频源自国馆主播:伽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