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缩是假的,债务是真的

释老毛 毛有话说 2020-12-13

应网友要求,《踩雷,人生的第一课》在小号重发一遍,不知道能存活多久?小号是这个,可以作为日后失联的接头点。



今天谈谈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CPI一发布,有人惊呼“通缩来了”,通缩魅影时隔11年重现江湖。上一次CPI的负增长还是在2009年10月。


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10月下降0.6%,同比去年11月下降0.5%;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10月份上涨0.5%,同比去年11月下降1.5%。



通缩为啥可怕?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就是长期处于通缩状态,企业痛苦不堪,居民死宅佛系,断舍离,全民进入低欲望社会。政府怎么刺激都不管用,安倍经济学发出“三支箭”,也只是回光返照。


股市也吓得一惊一乍。


其实,不必焦虑,中国的通缩是假的。


11月CPI转负,是因为去年11月的基数过高,导致的技术性失真。再加上2021年春节在2月,消费旺季延后,短期存在通缩压力。



CPI之所以同比下降,主要扰动因素还是二师兄。大家知道在我国现行CPI篮子里不包括房子,食品权重最大占33%,其中猪肉占比很高,所以CPI又称为猪指数。猪肉一动,地动山摇,猪周期影响CPI走势。


去年CPI高企,是因为非洲猪瘟,带动农产品上涨,因为猪有养殖周期,从育种到出栏,产能不是说扩张就扩张的,这两年一头猪的暴利都超过茅台啦,连房地产公司都纷纷杀入养猪业,万科、万达、恒大,都在争当猪倌。


今年猪肉价格的拐点已经出现,虽然短期因为过节可能反弹,但总体上大势已成,猪价下行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明后年不排除出现价格战,肉贱伤农,产能过剩。


因为猪周期是重资产,强周期,一旦产能扩张,前期扩大的产能释放,还有就是国家的财政补贴,养殖场年出栏数量越多,补贴越多,刺激生猪存栏量过剩,过剩必然诱发价格战,CPI也就被拖下水了。



其实,冰火两重天。


下游的消费品走向通缩,上游的资产则是典型的通胀。


金融核武:无限流动性》,年初疫情倒逼,美联储启动金融核武,无限流动性,全球比赛放水,怎么可能通缩呢?


只不过这些“水”,没有流到终端的消费品,优先流入的是上游的资产市场。


美联储是全球大“水”之源,最优先拿到“水”的,都是企业和富人,穷人往往是最后才被“水”淹没。富人投资,穷人消费。所以,今年疫情,实体经济遭受冲击,但投资品和奢侈品都是牛市(富人买的品种),消费品是不温不火(穷人买的品种)。


资产今年是牛市啊,铁矿石涨疯了,比特币也翻倍了,不光是全球股市牛气冲天。有的商品是需求拉动,像新能源车的爆发导致了锂钴锰等矿业资产的重估。大多数大宗资源品还是因为资产通胀导致的,全球央妈联手无节操放水,美联储做了无限流动性背书,今年投资的一条逻辑主线就是流动性泛滥,但是流动性没有传导到消费品上,所以因为疫情CPI没有起来,但是上游的大宗商品和股市今年先起来了,本质上都是流动性推动的,幕后推手是美联储。




中国房市没有涨,是因为祭出大杀器“三道红线”,定向去杠杆,国家未雨绸缪,提前下了狠手,否则今年房市也会被炒起来,类似于2009年的“4万亿后遗症”。


即便如此,个别城市,例如深圳,豪宅价格也大涨(富人投资品)。到了11月,北京、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都开始剧烈增长,有点摁不住的架势。


通胀如水,上游资产的牛市,肯定会向中下游传导:


今年以来,工业品也开始走强,动力煤在涨、水泥、混凝也涨;


化工品也在涨,钛白粉、MDI;


纸业又启动了新一轮涨价,大厂的涨价函漫天飞,相继提价;


…………


PPI会传导向CPI,从中游传导向下游,从工业品传导向消费品。但速度和结构是不确定的,这个水可能是油水,也可能是泥水,对中下游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影响,也不一样。上游资源行业明显在盈利改善,中游制造业在分化,没有议价权的公司很苦逼,增收不增利,原材料成本抬头。


所以,通缩是短期的,通胀是长期的。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困扰其实是债务。


今年四季度,信用违约潮爆发,寒冬已至,城投信仰被打破,河南永煤债违约、辽宁华晨集团破产、包商银行破产,HD、SN等很多大企业流传出债务危机的传闻。


同时,中国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创新高,债务率逼近警戒线。截至11月30日,中国今年地方债合计发行6.26万亿。加上注资中小银行的2000亿专项债即将发行,中国全年地方债发行规模有望达到6.5万亿。此前的历史高点为2016年的6万亿,去了三年杠杆,杠杆创了新高。



企业债、地方债,都尾大不掉,更可怕的是个人负债也日益失控,居民的家庭负债表,本来非常健康,这十多年迅速失衡。这是最大的变化:中年人被房贷绑架,青年人被消费贷绑架,原来喜爱储蓄的中国人,现在几乎是人人一屁股债。


中国经济的繁荣,资产价格的高涨,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巨债”之上的。



华尔街日报的图,2020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新增债务(主要是房贷)超过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总和(数据来自BIS国际清算银行)。



当然,相信举国体制,大数据时代的政府非常敏锐,高度重视金融稳定,不断出手化解债务困局,虽然债市频频爆雷,但我估计,短期内尚不大可能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政府的手段也很多:


1)重组合并一批,例如央企宝武钢模式;


2)破产淘汰一批,破产破的是银行的债权,实际上就是给个逃废债额度,让银行买一部分单,例如东北华晨模式;


3)债转股一批,把银行的坏账延缓化,拖时间,让时间消化,破产是死刑,债转股是死缓。债转股,银行的债权变成股权,本来该还的宝贵现金换成一堆过剩产能抵债,原来是坏账剥离,财政注资,成立独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现在是直接让银行自己硬抗消化。即便债权置换的是优质资产(逻辑矛盾,优质资产是不缺现金流还债的,无须债转股),也会大量消耗银行的资本金和流动性。


4)资产盘活,这是给资不抵债企业优惠政策,政策就是钱。怎么盘活资产?九十年代国企盘活的经验是,资不抵债企业可以把工业用地转化商业或住宅用地,地还是那块地,改变土地用途就身价倍增了,很多厂房以前在荒郊野外现在濒临市区,这笔隐蔽资产也掏出来,允许企业、银行、地方政府分肥,分的是土地增值收益。盘活这笔资产还是靠房地产。


5)最后,对股民最重要的是用直接金融替代间接金融,也就是把居民储蓄80万亿,不要存银行了,银行放出去都是坏账,也不要买房了,给你统统限购;干嘛呢,老乡,变成股权吧,股市欢迎你,从主板到新三板,总有一款适合你。直接金融提了很多次,估计还有后续措施,从一级市场VC、PE、pre-IPO到二级市场的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全面打通,把80万亿储蓄逐步导进去。这步棋走成了,中国就从制造大国变成金融大国了。


居民储蓄是最后一块唐僧肉。一系列政策的目的就是把几十万亿居民储蓄和养老金从银行体系逼出来,再通过注册制联通到实体经济,由间接金融变为直接金融,通过VC-PE-股交所-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主板这个直接金融链条激活实体经济,完成国民经济的升级转型。


一个健康活跃的资本市场是这个战略的枢纽。


这个战略其实从提“两创”时就最早勾勒出来,依赖传统银行间接融资体系促进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已经宣告失败;转型升级创新,必须依赖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大发展必须依赖低利率和强大的资本市场。


为什么传统的银行体系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因为银行与风投的风险偏好是完全不同的,银行授信的融资模式只能把社会资金导向大国企、过剩产能、房地产,而不可能导向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后者活跃的背后必然依托一个强大的直接融资链条。


这就是这句话的由来和背景。



所以,CPI下行和信用违约潮,培育强大的资本市场,中国央妈不会大幅收缩货币,过快退出货币宽松,那是金融自杀,硬出清,流动性大致是紧平衡,慢慢拆弹。


这从最新的金融数据也能印证: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11月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同理,未来资本市场最大的雷是全球通胀抬头,倒逼美联储和各国央妈退出超级宽松,盛宴结束,不过最快也得明后年,后年可能性更大,那时候疫情基本结束,非常措施失去存续理由。


宽松是拉屎,紧缩是吃屎。拉屎容易吃屎难!


巴菲特说过,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庆幸的是,现在潮水还没退。


感谢您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微信号,以往文章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希望它能增加您的知识和财富。如有点滴收获,请扫下面二维码;或者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号”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mao-talk。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