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极简史,简约不简单

韩萌萌 范燕莹 好书品读 2024-04-28

关注"好书品读",获取最新图书消息

文章首发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最近两年,极简史图书在各大图书销售榜单上总会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有人将该类图书的热销称为极简史现象。但不是每一本极简史,都能给人留下过目难忘的印象和有令人瞩目的销量。以“极简史”为书名也许可以吸引眼球,但不是销量和口碑的保证。


为什么一些极简史类的图书会受到欢迎?这些图书都有哪些特点或者共性?极简史到底有多简?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出版社,尝试围绕极简史图书做一些梳理。



有限时间内高效阅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大量信息,其中相当一部分还都是碎片化信息。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一方面会兴奋不已,一方面也会感到无所适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德国极简史》(湖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仲召明所描绘的事实,让我们许多人都深有感触。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在庞杂的知识系统中找到门径、掌握精要,是很多人在挑选图书时关心的问题。

在极简成为一种生活风格的同时,极简史也在图书领域成为热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在有限时间内获取知识的解决方案。


年轻人是极简史的主要读者,这一群体中很多人正处于求学或者刚刚步入职场阶段,他们对知识的需求非常迫切,比较关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学习以及汲取丰富知识,而通识类读物恰恰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选择。



“我认为,‘极简’总体上表达的是一个概念,它是普及类的通识读物,不是学术性、研究性的。”《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编辑杨海泉说。


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极简”确有浓缩精炼的意味,但作为通识类读物的极简史或者简史,“简”绝对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或者可以说是简约不简单


“可能有人钻这个空子,把没价值的信息拼凑成书,美其名曰‘极简’。”杨海泉说,极简史不应该被做成套路,而应该遵循对知识的尊重。“我觉得真正的极简史或者极简读物应该做到两点:一是既要普及还要好读;二是要言之有物。‘简’意味着取舍,所取部分要有价值、有特色以及不可替代。”



“简”的体现无处不在



一本有品质的极简史,关于“简”的体现可能无处不在,但一定都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的。“极简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每一本大概都是200—300页的篇幅;读完《德国极简史》也不过是一个下午的时间;《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呈现的则是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和它背后历史的故事,有时间可以多读几章,或者直接挑感兴趣的章节来读,都不会影响读者对于相关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中信出版集团旗下新思文化总编张益认为,简单粗暴地将史实抽离,硬性将某些通史内容砍掉的作法,不仅不是极简史,更是误人子弟的危险行为。极简史的“简”不仅表现在阅读时间的灵活简化方面,阅读过程中一样可以体验到“简”带来的轻松感和收获感,“不同于浏览杂志的浅阅读和理解专业知识的深度阅读,极简史的阅读属于‘中度阅读’,它不应该有艰涩难懂的文字,也不该有让人想打瞌睡的内容。”张益说。


杨海泉介绍,《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的“简”在于用12篇文章就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史脉络,通过文物讲历史,不仅让人看懂了博物馆中的文物,也让人从文物隐含的信息中读懂了历史。




记者还注意到,这些极简史除了在文字表达上力求通俗易懂,还选择使用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书中内容。200多页的《德国极简史》采用了100多张照片,“极简历史”系列中的《极简人类史》不仅有精美的彩插,还特别设计了3个板块:促使读者独立思考宏大问题的“思想实验”,有助延伸阅读的“小贴士”,以及让人对历史图景一目了然的“大事年表”。



作者功力是硬指标



通过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极简史图书普遍存在一个共性——作者的功力是作品成功与否的硬指标。


在某一领域做研究的人很多,但能写出一本合格的通识类读物的人并不多,能写出一本让人爱看的通识读物的人则少之又少。《德国极简史》的作者詹姆斯·霍斯、《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的作者张经纬、“极简历史”系列来自各领域的作者,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专业学养,是某一领域的权威学者,亦或是出版过多部作品的丰产作家和专栏撰稿人。



这些作者都有着对于庞杂史料的精准分析能力,兼备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最难得的是,他们对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叙事逻辑的建构,使得宏大领域与精深知识可以完美集合成简洁精悍的极简史。虽然这些作品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但用“小”书描写“大”历史往往更考验作者的功力。


“‘极简历史’的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和专家,比如《极简人类史》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也是‘大历史’概念的开创者;《哈佛极简中国史》的作者阿尔伯特·克雷格是一位汉学家、东亚史研究领域的权威,现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由这些专家撰写的篇幅不长,可读性却很强的普及类读本,正是极简史作为‘大家小书’的突出体现。”张益说。



力求“既有料,又有趣”



极简史图书涵盖范围极广,上到宇宙、下到海洋,追溯古代、放眼未来,题材包罗万象绝不仅限于历史,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入门级的兴趣和了解。作为通识类读本,极简史的定位不在“高大全”,而在“既有料,又有趣”。在内容和文字风格方面,这类图书充分发挥了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优势,不仅有助于读者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也是当下很多极简史图书走红的原因。


“‘极简历史’系列关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主题,试图厘清发展脉络,希望带给读者相关领域的一些洞见,或者是观点上的一些启发,从全新视角认识世界与自身。”张益说。以其中的《极简人类史》为例,其“大历史”观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俯瞰人类历史从无到有全过程的视角,将人类的命运置于地球乃至宇宙的演化进程中去观察,让读者有了理解人类发展脉络的全新角度。


《德国极简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读完这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记住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史实或者人名,更不是年代,而是让他对德国历史有框架式的了解,受到作者观点启发后再去深入了解德国,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仲召明坦言。


花更多精力写好“内在文章”

范燕莹


极简史图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畅销书榜单上,这是当下大众读者阅读需求的一种直观体现。


简史之简,其作为一种面对大众化的普及性读物,无论是对人文历史的讲述,还是对某个领域的系统梳理,都是通过凝练而体系化的表达,让读者可以较为便捷地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


正如有身边的朋友感慨,现在几乎没人能抱着“二十四史”“啃”上一年半载了。的确,因为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和障碍,又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知识,对许多年轻读者来说,极简史图书不啻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极简史图书火了,极简史图书也多了。遗憾的是,有些书打着各种简史、极简史的名号,乍一看挺感兴趣,仔细读下去,才发觉内容干瘪、无趣,造成看完了该不懂依然不懂的尴尬局面。


现在都市年轻人中流行一种饮食方式叫做“轻食主义”,真正的极简史图书,就像现在所提倡和流行的轻食,跟一般的快餐相比,它的优点在于,除了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兼顾营养、健康。


简史不简,好的极简史图书,看似简约,一般只有不到20万字的篇幅,但实际上其背后有着丰厚的支撑,同样可以展现鲜明的观点和有趣的思想。具体地说,它虽不能呈现丰富、翔实的史料,却具备观察历史脉络的宏观视野,作者的独特历史观能够指导读者日常的读史实践,这点才是最重要的。回想一下,那些经过时间印证和市场淘洗过的口碑之作,无不都有着这样的共性。换一个角度而言,极简史图书对于专业知识的大众传播,功不可没。


因此,极简史图书要想真正获得读者认可,不是蹭一个有热度的书名那么简单,它需要作者在做好“表面文章”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写好“内在文章”上,从而达到追求知识传播与市场认可的完美结合,可谓一举两得,这既是出版社、作者的明智之举,也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毕竟,书好不好、买不买,读者心中自有判断。简史类图书如此,其他图书亦然。


图片来自网络


制作 | 徐思浩

文 | 韩萌萌 范燕莹


荐书 | 艺术来源于生活

老爸康熙是怎样教雍正读书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汪曾祺老舍季羡林?

翟德芳:别了,“书荒”年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