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村文学小组:留下这座属于我们的博物馆
2014年9月21日,皮村社区工会工友文学小组第一次开课,到目前为止已成立近三年时间。这期间,每周都会有志愿者老师来给工友们上课,讲授怎样用写作来记录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指导工友如何用文字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工友们写出了大量作品,并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反响。我们希望更多新工人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去探求生活的意义,树立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近期,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因项目资金暂停,正在面临严重的困境,有可能这座展藏打工文化历史的机构也将成为历史。为了让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得以延续,让更多人了解打工者的历史,皮村文学小组拿出了过去投稿所得1000元,捐赠给博物馆。他们相信,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可以让这座属于打工者的博物馆拥有“将来”。
下面是皮村文学小组成员对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祝福。和其他工友一样,对他们而言,博物馆的展示内容正是他们曾经历和正在面临的。
留住历史,享受幸福
有一位父亲在看到襁褓中儿子的第一眼时,便作了一个决定——每年都要拍一些儿子成长的照片。先是抱着儿子去照相馆拍。一寸的、二寸的、五寸的、八寸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照片镶满了镜框,他又买了相册,一张张仔细地放进去,跟宝贝似的珍藏着有关儿子的每一份记忆。后来,他从不丰满的收入里,挤钱买了个照相机。用笨拙的手捕捉儿子生活中灵动的瞬间。
现在,他照看着孙女。他指着一张张照片,给孙女讲起记忆中的当年,经常逗地孙女哈哈笑。这和谐美满幸福的时刻被儿子用智能手机录成视频,留成了珍贵的记忆。
每当儿子向人们讲起父亲为他拍摄的那些照片时,满满的幸福溢于言表。他说是父亲为他记住了成长的历史,让他享受了被记住的幸福。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近三亿人的群体,他(她)们是走出土地的农民。他(她)们是走进城市里的新工人。他(她)们经历的困苦和磨难以及欢乐被位于北京皮村的打工博物馆珍藏成一个个缩影。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件物品都是打工者鲜活的记忆。那一个个暂住证是贴在他(她)们身上的标签。那一件件展品是他(她)们生活在城市里的见证。
打工博物馆自2008年5月创办以来,一路坎坷,百折不挠。在场地紧张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开辟了新工人剧场、工友影院、图书馆、同心互惠商店等服务工友的项目。博物馆大院成了工友读书、观影、交友的好去处。
经常来博物馆下象棋的杨姓工友说:来惯了,感觉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放松心情,忘掉疲惫,感知惬意。远离了雇主的喝叱,我们活成了有尊严的人。这里的工作人员,待我如自家的兄弟姐妹,每一句轻柔的话语如沐春风,感觉真好。
另一位姓罗的工友说:无论走到哪,我都会跟我遇到的每一个工友说在北京皮村,有一个下班后最温馨的去处,就是工友之家打工博物馆。这里是我对皮村最美好的记忆。
还有一位姓郭的工友说:打工博物馆收藏的是近三亿打工者的记忆。某一张照片,某一个物件,都掲示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打工者的遭遇。或凄惨,或美丽,或哀婉,或温馨。记住历史,瞻望未来是打工群体的幸福所在。
是啊!留住成长的历史,享受幸福的未来。祝打工博物馆兴旺长在。
郭福来写于2017年7月28日
探寻打工的历史 体会父辈的艰辛
——苑长武
全国唯一一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自2008年5月1日成立以来,接待工友、大学生、媒体记者、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公众参观来访累计超过50000余人次。在这些参观者中,就有打工者的后代——打工子弟。
我先后在北京两所打工子弟学校做支教老师,曾经分别带过3个班级的学生参观了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在北京的这些年,和孩子们参观过许多的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科技馆、电影博物馆等等,但是,孩子们参观打工博物馆的感受是最深的,因为这里有他们父辈的影子,也有他们自己成长的印记。孩子们在留言中写到:社会这么样,打工人当然特别累。如果不累,怎么会有钱养家糊口呢?
在打工博物馆的“儿童”展厅,孩子们看到了打工子弟学校的校服,其中也有自己所在学校的,他们看了感觉很亲切,博物馆展出的每一件物品,视乎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展厅的一角,有我2013年写的诗歌《我是小北漂》,2015、2017打工春晚节目单里面,有我写的诗歌《北京 我来了》、《再见了 北京》。作为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真的是“百无一用”,我可以传授知识,却无力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今年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将要加入亿万打工者的行列,成为其中的一员。
近年来,为疏散外来务工人员、控制北京市人口,北京市开始拆除打工子弟学校,对成千上万今年秋天可能无校可返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在离开北京和辍学之间做出选择。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我想留在北京上学”。然而现实中,很多“砖家”、“叫兽” 可以绞尽脑汁为这些孩子贴上“流动儿童”、“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标签,有谁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命运。同在蓝天下,这些孩子理应享受公平教育,因为他们是中国儿童!
流动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打工子弟也是民族的希望!
走进打工博物馆,通过每一个展厅,每一个板块,每一张图片……,孙志刚事件、富士康连环跳事件、黑砖窑事件、开胸验肺、讨薪、维权……,浓缩了打工三十年的历史。一部打工史 两行辛酸泪!每次带领孩子们参观打工博物馆以后,我们都组织学生开一次主题班会,孩子们在讨论参观感受的同时,也在思索自己的未来。参观打工博物馆,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虽然目前博物馆面临严重的困境,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下,这座展藏打工文化历史的机构不会成为历史,一定会有我们共同期待的“将来”!
写给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既然时代的进程中有这样一段历史
为什么我们要让它空白
既然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为什么要漠视我们的存在
一部打工群体的历史
伴随着一个时代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向人们昭示——
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
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
——李若
记得我第一次参观博物馆,有三幅图片给我触动很大,第一幅是一位三轮车夫在雨中奋力蹬踩三轮车,车上坐着两个人,他的头发、衣服全湿了。看他的年纪,应该是儿子也是父亲,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活,咬牙坚持前行。另两幅图片是孙志刚和张海超,孙志刚用他的生命换来取消暂住证,当年没有暂住证的打工一族大白天走在路上都提心吊胆,后来人应该感谢孙志刚。张海超用开胸验肺证明了有尘肺病一说,他说他在工厂里得了病,可是没有人相信,不得已他只好去医院打开胸膛来验证给资本家官僚们看。这是两个应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可是正史会记吗?鉴定职业病和取消暂住证都要用老百姓的血泪和生命来换取,多么可悲可叹!
写给打工博物馆
——范雨素
泥泞人生路上,跋山涉水的我。那年那月那日,我拉着那个懵懂的黄毛女童,在工友之家的工人影院,跟着机构的工作人员李向阳,学唱歌,学跳舞。李向阳老师,流着汗水。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地,教穷孩子们歌唱祖国。当年那个6岁的小小姑娘,已成了能歌善舞的女中学生。蓦然回首,工友之家,灯火阑珊处。
皮村,不只是皮村
——小海
来到皮村才知道,北京不只是有名声古迹,还有比老家还脏的村庄。但在这不起眼的村庄里坐落着“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在全国可真是屈指可数的。
虽然场馆不是很大,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但这里的情怀足以让每一个有打工经历的人都身有感触。暂住证、开胸验肺、大火事故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我们血泪般不忍回顾的历史。但这是不可回避的,我们需要记录下来,记得那些为公平真理和正义尊严付出生命的人,警钟长鸣引以为戒。这里有我们的现实生活,这里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那就说说我与北京工友之家相识相知的相恋故事。
我来自河南的一个农村家庭,从2003年15岁半南下深圳加入打工大潮。电子厂、服装厂、快递员、服务生、跑广告业务、导购等,十多年时间干了不下一二十份工作。从深圳到东莞、宁波、苏州、上海、常熟、郑州、嘉兴再到北京,流水线织成的中国地图,车间产品是走过的足迹,我用尽稍纵即逝的青春在祖国的热土上遍地流浪。
我二十岁在宁波中国最大的针织加工商申洲集团上班,一个小厂区就有三四千人,可在这兴起的商业工厂里,可是对员工精神家园建设关照的维护几乎为零。企业有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可是人就如同机器,只是创造价值赚取利润的机器。富士康也是如此,无论是工会还是宿舍区都是忙碌而冷漠的。所以我无论是在哪座城市,哪个车间都一直在寻找内心的自由与力量,像一团火焰,给了我勇气向现实说不。
我在一次次的寻找,在流浪的挣扎中也越来越迷失,“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式的孤独与幽冷陪伴了我的整个青春期。和曹操神会,与李白共饮,共东坡长啸的情景一次次点燃我青春的热情。可兰波,梵高,艾略特最后都没有把我从日渐泛滥的现代文明得垃圾堆中拯救。猛然回首,我早已在摇滚与民谣和所谓的艺术当中将自己的青春岁月蹂躏殆尽。
当我到了北京,经历了几份无疾而终的工作后,就像经历那些无疾而终不了了之的爱情,慢慢地也接触到了生活的另外一面。就像曾经我挚爱的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那张专辑《月之暗面》,那未知的一面诱惑着我,失落的、阴郁的、孤寂的、刹那醒悟与穿生如死的东西曾经疯狂的吸引着我。其实更多时候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是不在乎生死的,只是不想永远都活的是自己讨厌的一面。
但要活下来找到自己的道路,确实没那么容易。我到了北京工友之家后,漂泊了十多年的心算是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慰藉。从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到新工人剧场,工友电影院再到皮村文学小组,同心互惠店和同心公社桃园,都和工友们息息相关,关注工人生存状态之后的精神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三亿的工人群体,精神方面的建设已经到了无法再拖的地步。如果长期的忽略必然会出现比富士康十三跳还要更难以想象的事情。
而在工友之家,会让工友们有一种比家还要让人能得到安慰的感觉。就拿北京皮村来说,五环外的房子也不便宜。下班疲惫的回到住房,能否装下生活的压力与理想与现实拉锯战的内心波澜,如果长期失衡导致的后果不堪设想。在工厂更是如此,三点一线的,年复一年没完没了的机械生活,需要把人的心变得多硬才能让人正常面对?我想象不到,。在漂泊无根的浮萍日子里太需要一个交流倾诉平衡的地方,而工友之家这样的机构恰巧弥补了这样的缺失。
工厂流水线制造了产品,我们千篇一律的青年生活也成了独特的“中国制造”。谁在这样的生活里欢笑?谁又在这样的生活里哭泣?恐怕是也有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而无望日子,把我们变成了机器,心渐渐也被机器的轰鸣掏空,我们不能永远的坐以待毙苟且偷生。所以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向生活中的不公平勇敢的说不。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是人,我们要人的待遇。所以谁把我们当人看,我们就追寻谁。
“体面的劳动,尊严的生活”“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这不仅是工友之家的精神导向,也更应该成为我们做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无论在任何的时代任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与人性都应该是放在首位的。我们工人群体的文化,既然已经被长期漠视,那么有人倡导与维护我们就更应该奋力保护,这样的倡导者就是“工友之家”与“工友之家们”。这不简单的是个公益机构,是新工人文化的实践实验田,这里长出的庄稼结出的果实未来是三亿新工人的营养食粮。真的,做为一个在各个城市车间流浪十多年的打工者,接触了工友之家后有一个心愿,有工人的地方都应该有工友之家,期待真正看到那样一天的到来。
给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人们都知道北京有故宫有长城
有清华北大这样的高大学府
有颐和园的皇家园林
和圆明园的残垣断壁
可有多少人知道北京有个叫皮村的地方
这里有座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馆藏着我们不愿再提起的心酸打工史
藏着我们隐隐的痛
藏着曾被践踏的尊严与扭曲的人性
及那些为公平正义付出血泪或生命的人
是的
这些都是痛到我们不愿再提的
可不是就代表这可以任他们掩盖与泯灭的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这些不应该被淹没
我相信也不可能被淹没
因为我们终究知道
那些建造长城的人
才是人类奇迹的缔造者
留下你——我心中的打工艺术博物馆
第一次目睹你
我就感到惊奇
博物馆应该是富丽堂皇、高大而有气场
而你却是那样低矮,位置那么偏僻荒凉
你展示着人间最普通、甚至破破烂烂的物体
把无数打工者奋斗的痕迹蕴藏
这里的展品是多么的平凡而珍贵
记录打工者的文化、历史与作为
你是全国唯一
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已是数以万计
你这里安放着打工者从家乡捧来的土
和为城市留汗的远足
如今的你却面临困境和危机
如鸟巢将覆——
我们不能没有你
没有你,共和国失去了崛起的记忆
没有你,改革开放的历史不能完整统一
没有你,我们将失去家的方向和栖息地
留下你——
让我们齐声呼吁
我坚信 只要我们一起努力
博物馆和工友的教育一定能坚持到底
祝福你——
我心目中的打工艺术博物馆啊
永远兴起、兴起!
(金红阳 2017年7月29日写于北京海淀)
如同……
(打工艺术博物馆)
——万华山
如同一片沼泥
印了鹭的爪痕
工友他来自南北
又徘徊东西
一叶羽毛,一声太息
如同一抹天际
拖住云的梦臆
工友他也哭笑
也要回忆
一袱行囊,一架相机
如同一垅田埂
围抱麦的安憩
工友他也迷路
也要标记
一声呼喊,一串足迹
众筹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这次众筹活动,有两个目标:
① 寻找博物馆长远发展的支持机构。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认同、尊重博物馆的理念,愿意提供场地、经费来长期支持打工博物馆的公益事业,欢迎联系博物馆馆长许多(手机/微信):13810851024
② 募集博物馆一年的基本运营经费。扫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参与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