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文/十一弟
前一阵子,湖南常德的石门县举办了一场房地产展示交易会。
县委书记邓碧波底气十足地喊了几句绕口令,结果被全国人民送上了热搜。
“我们各位同志、各位领导,要带头购房,买了一套买两套,买了两套买三套,买了三套买四套。”
书记火上了热搜,石门县的工作人员也很忐忑,摸不清这几句绕口令的影响是好是坏。
但也赶紧帮着书记打打圆场,解释了一通——
“书记只是一个活跃现场气氛的说法,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号召有条件、有需求的人员可以去买房,但不是具体的要买一套房、两套房、三套房、四套房。”
一个月后,石门县召开了领导干部大会,县委书记换人了。
声嘶力竭地号召带头购房的邓碧波,“另有任用”。
从上任到调离,在石门县委书记的位置上,邓碧波只干了八个月。
十一弟查了一下最近湖南常德的领导人事动态,没能看到邓碧波公开露面。
在十八线小县城,哪有什么“专精特新”,支柱产业全靠房地产。
很多县城,十年如一日,除了新开发几个楼盘、多建起几栋房子,几乎没啥变化。
每年,尽可能卖掉几块地,就成了地方政府最要紧、最要命的事。
2021年,石门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2.2个亿。
土地出让金超过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了17.3个亿。
为了平衡收支,去年石门县从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当中,调出了7.3个亿补充地方财政。
今年,石门县仅安排了4个亿的土地出让金支持财政。
根据石门县的财政预算,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会增长到13个亿左右,但土地出让金会下降到12个亿。
这都有些过于乐观了。
最近,石门县又下调了预期,今年土地出让金可能只有8个亿。
难怪县委书记急着号召领导干部带头购房了。
县城的房子卖不出去,谁去买政府出让的土地。
前几天,江西省住建厅发了一份文件,关于住建领域支持省会南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其中有这么一条,“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力争将南昌从集中供地城市名单中调出”。
原本为了抑制地价过快上涨的集中供地政策,现在让南昌卖地变得雪上加霜。
今年十月份,南昌刚刚完成了一轮集中供地,挂牌了22宗住宅用地,最后流拍了12宗。
南昌在去年的卖地收入是185个亿,同比跌了七成多,创下近六年以来的新低。
今年三轮集中供地后,南昌土地出让金为153个亿。
又是土地歉收的一年。
相比南昌,成都在今年的土地倒是卖得不错。
三轮集中供地过后,成都的供地计划完成了大约96%。
年底之前,成都还有一轮集中供地。
除了北上广深,二线城市的集中供地,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地方国企实力的比拼较量。
有机构做过统计,目前已完成第三轮集中供地的十几个城市,一多半的土地都被地方国企拿走了。
今年成都的土地市场,也是被地方国企托起来的一片红火。
刚刚完成了第三轮集中供地,成都卖掉了44宗住宅用地,土地出让金325个亿。
其中,地方国企拿地比重高达79%。
此外,中铁建等央企拿地比重为11%,民企拿地比重只有10%。
将近八成的土地都被地方国企拿走了。
在成都的土拍史上,前所未有。
地方国企托市这个现象,已经让决策层隐隐感到不安了。
今年九月份,财政部发了一份通知。
“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地方国企大手笔地托市拿地,几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财政链条——
政府卖地,地方国企举债拿地,土地出让金充实地方财政。
本质上,地方国企又多了一重功能——政府卖地的融资平台。
成都第三轮集中供地,一家叫做“成都市武侯区仁居荟置业有限公司”又拿了两块地,贡献了12.5个亿的土地款。
这两块地都位于武侯区。
仁居荟置业的全资控股股东——成都武侯资本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属于武侯区属地方国企。
12.5个亿的土地款,对武侯资本来说是一大笔钱。
武侯资本在去年全年的收入只有5.7个亿。
它的主营业务是产业园区的出租运营,从来没有拿地开发过商品房项目。
仁居荟置业是武侯资本在去年初刚刚注册设立的一家新公司。
今年七月份,成都第二轮集中供地,仁居荟置业已经拿了两块地,总土地款14.6个亿。
拿地不到两个月,仁居荟置业就把这两块地挂牌在了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打算转让全部股权。
但最终无人问津,仁居荟置业找不到接盘的下家。
与仁居荟置业一起,华润置地在同一批次拿下了六块地,目前已经公布了案名、取得了规划和施工许可,即将入市。
但仁居荟置业的这两块地,它除了想着脱手甩卖,不见其他什么动静。
也许这就是地方国企的矛盾和尴尬——
即便手里没有金刚钻,也要硬着头皮揽下政府给的瓷器活。
拿到的土地,能卖掉就转让出去,能引入合作方就交给开发商操盘。
实在找不到下家,就只能先搁手里放着了。
年初,武侯资本的资产负债率还不到70%。今年三季度末,已经超过了74%。
九个月时间,仅发行的债券余额,就增加了差不多43个亿。
今年前三个季度,武侯资本的收入只有9个多亿,净利润还亏损着1个多亿。
但还是掏出了27个多亿,一股脑地拍下了四块地。
今年,虽然很多开发商拿地不行了,但是代建业务做起来了。
代建业务很重要的项目来源,就是这些地方国企硬着头皮拿下的土地。
江苏江阴的一家城投企业——江阴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它在去年之前,也不拿地开发商品房项目。
但去年底,政府土地不太好卖的时候,江阴城建注册设立了一家新公司——江阴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不到一年时间,江阴城发就在当地拿下了三宗商品住宅用地,总土地款接近30个亿。
成立一个月后,江阴城发拿到的第一宗商品住宅用地,花了将近15个亿。
折腾了九个月,江阴城发最后还是把这块地交给了建发来代建开发。
有了第一块地的教训,江阴城发在今年十月份又花了7个多亿拿地的时候,就聪明多了。
拿地之前,它找到绿城管理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自己持股99%,绿城管理持股1%。
相比第一块地拖了九个月都没整明白,这块地刚到手,绿城管理就确定了产品系。
而江阴城发,只管出钱把政府出让的土地拍下来就行了。
如今,开发商们没钱拿地也用不着犯愁,拉个班子就能给国企地主打工了。
从年当包工头的日子,今年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