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抛弃美元了
文/十一弟
这两天,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一行两会”的领导们,再次卖力地为房地产发声吆喝。
央行行长易纲又重复了一遍,“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是说,对中国经济而言,房地产依然起着支柱作用。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有一个新提法,“支持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
十一弟觉得,这是接下来监管层的政策工具箱里,最主要的手段。
帮着开发商改善资产负债表,大概有两种途径。
一是引导开发商削减债务,把杠杆水平尽可能地降下来。
之前实施的“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在新房市场恢复之前,开发商几乎不可能利用经营性现金流,肉眼可见地削减债务规模。
二是调整债务结构,把一些短期债务变成长期债务,把境外债务变成国内债务。
现阶段,这是开发商改善资产负债表的唯一途径。
龙湖的吴亚军,她在十月底进行交接班的时候,同步安排了一系列利好举措,用来对冲市场震荡。
在吴亚军宣布卸任过后,龙湖提前偿还了85.5亿港元的银行贷款,原本这些贷款明年才到期。
另外,龙湖还提前赎回了3亿美元的优先票据。
这笔美元债的利率并不高,只有3.9%,也是要明年才到期。
短短十天时间,龙湖已经花了差不多100个亿,用于提前偿还境外债务。
当前的债务管理上,龙湖的目标是明年在海外没有任何债务到期。
短期内,可能龙湖也不指望能从海外拿到钱了。
距离它上一次发行美元债,都已经过去快两年时间了。
提前把境外的债务还掉,龙湖并不是要大规模地削减债务。
因为它又从境内市场拿到了更多的钱。
就在前几天,监管层射出了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的“第二支箭”,大约有2500亿元的额度。
龙湖捷足先登,狮子大开口地申请了200亿元额度的储架式注册发行。
提前还掉100亿的境外债务,扭头就在国内伸手要了200亿的债务额度,龙湖这波不亏了。
不止是龙湖,很多开发商都丢掉了在境外融资的念头。
从2021年七月份以后,碧桂园就再也没能在境外市场发行过一笔美元债。
于是,碧桂园在最近干脆停掉了标普对自己的信用评级。
既然在海外发不了美元债,信用评级也就没有太大意义。
更糟糕的是,被下调的信用评级,还会带来负面的反噬效应。
评级机构跟银行的运行逻辑是一样的,“帮富不帮穷”。
它们走向了“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的两个极端,从来没有“雪中送炭”的中间地带。
旭辉站在违约的边缘,评级机构推了一把。
最近,一些评级机构下调了旭辉的信用评级,触发了部分境外债务提前兑付的条款,导致旭辉在短期内的兑付压力剧增。
旭辉索性摆烂了,停止了境外债务本息的偿付。
今年很长一段时间,债权人都在指责一些开发商躺平,有违商业道德、契约精神。
现在,对境外债权人躺平,似乎成了很多开发商策略性的选择。
德信地产有一笔美元债会在今年十二月初到期,但它已经不打算偿还了。
德信地产向境外债权人提起了交换要约,让他们同意把美元债展期到2024年再还。
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商业规则。
不过,国内开发商集体沦陷之后,这些商业规则无奈地被扭曲了。
去年下半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风险以来,这些开发商的境外债权人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尽可能地冻结和接管开发商用来融资抵押的土地、物业和资产。
二是向法院提起破产清盘的司法申请,借此向开发商施压。
这是美元资本在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对开发商展现出的残酷与冷漠。
现在,开发商对这些美元资本回应了更有策略性的冷漠——躺平、摆烂。
但这种互相伤害的模式,无法为继,最终损害的终究是国内开发商的融资信用。
这两天,标普的一位分析师写了个报告,他的结论是,“开发商在境外债券市场的参与度将大大下降。”
这也是十一弟想说的。
大家正在目睹的是开发商改善资产负债表,削减境外债务,补充境内融资。
但实际上,表象背后的本质是国内房地产业逐渐与美元资本脱钩。
去年,国内民营开发商在境外市场发行了370亿美元债券。
到了今年上半年,民营开发商境外债券发行规模只有20亿美元左右。
从前开发商靠着境外圈进来的大把美元融资,在国内疯狂扩张的盛景,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