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张清末民初德国人绘制的成都地图,竟然蕴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李天逸 四川文学网 2021-03-16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点击“四川文学网”关注我们



一张地图所引发的思考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德国人魏斯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四川,没想到在天府之国一待就是十八年之久。


这十八年间,他拍摄的许多照片,成为记录上世纪初中国城市风貌的珍贵史料,还用毕生所学为成都绘制了第一幅具有现代地理学意义的地图……



魏斯所手绘的成都地图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特的城市,自两千多年前建城以来从未改过名字,现在的成都几乎是在老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因此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魏斯夫妇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究竟是中德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还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借地图收集大量重要的军事情报,显露出德国对中国蓄谋已久的军事侵略野心?





本次“锦城西韵·青羊文艺大讲堂”,我们特别请到了钟永平老师为我们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青羊历史建筑中的家国情怀带我们领略老成都古建筑的前世今生。


钟永平老师

钟永平,1964年6月出生于川南小山城叙永,成都市青羊区美术协会主席、成都市美术协会会员,美国当代中国画研究院秘书长,1979年9月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1986年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班学习。1988年到徐悲鸿画院进修中国画。在北京学习工作期间曾得益于赵雁潮、尚丁、刘大为、何海霞、周思聪等老师的教导。1979年到1999年期间,创作了许多反应军营生活的作品。并在杂志期刊上发表多篇绘画、文字、摄影作品,绘画及摄影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钟永平是一名科班出身的画家,年轻时曾参军做情报工作,目前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正是丰富的经历和多重身份,让他成为一名更懂历史建筑的画家,更有家国情怀的历史建筑保护者。


他认为:“越是和平年代,越是情报战争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和平时期更不可放松警惕,对一张小小地图的反思也折射出他个人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丝毫不可懈怠。



“大树家声”——冯家大院的前世今生


冯宅始建于上世纪初,为民国时期显赫一时的29军军长田颂尧所建,后赠予其岳母冯氏,故得名“冯家大院”。该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二进院,是典型的川西民居,然而冯宅最珍贵的是它门楣上的石刻祖传家训“大树家声”。



说起这“大树家深”,可是大有来头——


据《寻城记·成都》记载,东汉有个开国将军名曰冯异,深得刘秀赏识,但是每逢诸将并坐论功,他便避于大树之下,被誉为“大树将军”。也正因冯异将军如此低调,在飞鸟尽良弓藏时得以善终,因此留下“大树家深”这一祖训,告诫后人,言行谨慎,低调做人。



除了日常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外,钟永平老师平日里喜欢为这些历史建筑作画。有一次路过冯家大院的时候,碰巧遇见一只野猫蹲在门口,机警地注视着来去的行人,于是他灵感乍现,便画下了这幅画。



如今,野猫常在,而那些纵横交错的街巷,却渐渐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代替。冯家大院所在的九思巷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冯家大院孤零零地置身于高楼错落的现代化城市中——


“自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起,便深感这项工作的难处。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建筑不可避免地渐渐消亡。”


这些年来,钟永平为保存这些古建筑,四处奔走,可谓用心良苦。


“我想,画下来也算是一种保护吧。用艺术再现历史建筑,用绘画保留历史风貌。”


 王缵绪公馆:抗战名儒的家国情怀

 

王缵绪公馆位于蜀都大道旁,宽窄巷子附近,它的第一任主人并非王缵绪。该建筑由川军旅长杨敏生建造于1913至1915年间,占地约10余亩(含花园),主体建筑约2100平米,厅室30余间,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有明显的哥特式建筑特征。1923年至1936年,日本将此作为驻蓉领事馆。1936年至四川解放前,川军王缵绪(其子王泽俊长住)为这栋建筑的主人,因此被为王缵绪公馆。


王缵绪曾任国民党四川省主席,重庆卫戌总司令,上将军衔。他的家国情怀不仅挥洒在抗日战争的战场,还促成了四川的“和平解放”,更延续到了新中国的建立。


抗日名将王缵绪


 出川抗日的领军人物。抗日战争开始后,王缵绪率川军出川抗日,任第二十九集团军司令,力拒日军于大后方四川之外,确保了重庆安全,稳定了四川局面。王缵绪在抗战最的艰苦岁月驻守前线,指挥作战,被誉为抗日名将。


成都“和平解放”的关键人物。1949年,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王缵绪婉拒了蒋介石的赴台之邀。12月14日,他授意部下发出起义通电;24日,胡宗南所派成都城防部队撤离成都,王缵绪以成都市治安保卫总司令部名义接管成都。第二天,与中共谈判达成了“和平解放”成都的协议。几天后,贺龙率部进入成都,王缵绪发布公告,解除成都市治安保卫总司令部职衔,他掌控的军队接受贺龙整编。可以说,他是成都“和平解放”的关键人物。




王缵绪将军在战场上是英勇卫国的斗士,在地方上却是勤政爱民的好官。他大力兴办学校,开启民智。


1933年,在重庆创办了巴蜀学校,以改变西南落后的教育面貌。新中国成立,他将创办的巴蜀学校和毕生收藏全部捐献国家,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文物遗产。


王缵绪的家国情怀看似多变,实则一以贯之。个人的政治身份无法束缚他,满腔爱国情怀才是他坚不可摧的处事原则。



而经历了几十年的沧桑巨变之后王缵绪公馆,在解放初期曾一度被改为机关幼儿园,很多军队子女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成长故事,今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是五六十岁的老成都人。


钟永平在创作王缵绪公馆这幅画作时,匠心独运地在建筑前描绘了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儿形象,一静一动,一老一新,过去与现在穿插交错,让人恍如隔世,正如毛主席诗词所云“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每一座历史建筑就像一颗琥珀,凝聚着时光的精粹。




位于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是传承了百年的老茶馆,至今仍保留着盖碗茶这一经典菜单,主打“三花茶”。


据传,由大邑龚姓人创办于上世纪20年代初,初为两层中式古典建筑,是民国时期少城公园内六大茶馆之首,也是成都市现存、全国历史最悠久的茶馆之一,2013年被市政府列入成都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茶馆人多嘴杂,是信息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鹤鸣茶馆成为当年公教人员求职应聘的“六腊战场”主场,也是国共两党间谍战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文化名人诸如陈寅恪、傅斯年、徐悲鸿、张大千等也常聚于此喝茶聊天……



祠堂街建筑多为折中主义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造型,它大量的采用西方建筑元素和构造特征。


民国期间,这里一直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祠堂街曾有80多家书店,知识青年们徜徉于此,看书买书,巴金、流沙河等名人的著作及回忆录中也常提及在祠堂街电影院看电影的故事……


祠堂街片区还是辛亥文化、红色文化、抗日文化的聚集地。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成都设立分馆,租下此楼(祠堂街38号)。这里也成为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交通站和秘密联络据点。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重要人物先后在这里工作。


地方志说,周恩来就是住在38号附10号的房间。钟永平在创作这副作品时,把自我代入到那个革命的热血年代,体会当时当地人物的所感所想。画作中有两位主人翁:正欲出门的周恩来,在窗边默默注视的邓颖超,生动的革命情谊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历史建筑,它们或淹没在日新月异现代化都市里,或弃置在城市边缘,无人问津,亦或是早就随着推土机隆隆巨响化为废墟。



“听了钟老师的讲述,我感到既激动又惋惜,没想到我们成都的街头巷尾有着那么多古老的建筑,没想到这些建筑里蕴藏着这么多的故事……”


汪家拐街道的社区居民听完钟永平老师的讲述以后,感慨道:


“可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建筑渐渐变少了,保护历史建筑的确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必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保留更多有意义的古建筑。”



隐匿于青羊街头巷尾的历史建筑,保留的不仅是青羊故事、成都故事,更折射出国家发展的历史印记和伟大的家国情怀。而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其丰富内涵的挖掘,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据悉,“锦城西韵·青羊文艺讲堂”旨在联系德高望重的文化艺术大家、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艺术家、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文艺聚落、广大的文艺爱好者并搭建交流学习平台。让市民感受青羊城市发展温度,进一步普及天府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精彩回顾


她是天生尤物,她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水妖”,她把诺水河的放排汉纠缠得死去活来

马识途佳作欣赏 ||  四川的茶馆

微型小说 || 爱情鱼



四川文学网新书讯

9月巨献:张中信散文集、新古体诗卷《成都书》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成都市青羊区文联副主席、第八届“冰心奖”、第七届“四川文学奖”得主、实力作家——张中信披宗览史,用诗意的笔调构制大型历史文化散文集《成都书》。定价:新古体诗卷:29.00元/本,散文集:49.00元/本。欢迎订购。


联系微信

yangjuan072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