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流行玩具:从摩合罗到辽金铜人
这两组宋代泥塑童戏,是1980年在镇江原五条街小学地下考古工作中发现的,目前在镇江博物馆展陈。
这组泥塑由5个小泥孩儿组成,高10厘米,经过烧制,但是外表没有施釉,个别地方略施彩绘,充满着南方娃娃的清秀与大户人家的体面。小泥孩儿的背后下侧有清晰的戳印“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的字样,苏州在宋代宋徽宗时期升为平江府,吴郡乃苏州的旧称。考古人员分析,该组作品应该是在苏州制作,然后运到镇江销售的。
这类泥孩儿在当时多称为摩喝乐,为民间祈求多子多福所用,宋金时期十分流行。磨喝乐,宋人亦称“泥孩儿”,为七夕节供物之一。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东京每逢七夕,街头“皆卖摩喝罗,乃小塑土偶耳”。泥塑童像在当时或有做法或功用的不同,各地也有区别,有“土稚”“黄胖”“磨喝乐”等的称谓,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云:七夕,“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诃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
在拜访民俗民艺专家张道一先生时,他向我介绍,北宋有两种泥塑,其中一种叫做"磨喝罗",说是释迦牟尼出家后,他的孩子长大了,以前说是他的遗腹子,其实不对的,人死了以后长大的孩子才叫遗腹子,释迦牟尼是出家,不是死掉。他出家前,妻子就怀孕,他后来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很英俊,佛祖也考验过他,因为是佛之子,不同一般,这样的小孩形象在七夕中又容纳到风俗中去,另一种泥塑是文人喜欢的,当时流行文化中有婴戏图,百子、婴戏,都很流行,在皇宫中都喜欢这类,在宋代画院也规定有这类题材,民间呢就用泥巴来塑造,这类的泥塑艺人,手艺多比较高,流行于宫廷和文人间,塑得比较好,称泥孩儿,这不是给一般的人玩的,而更粗的则叫黄胖。
他介绍说,泥塑脉络更往后发展,是苏州的塑真,在《红楼梦》中,薛蟠从苏州带回的泥人,引发了林黛玉的想家,那也是大人们欣赏的,例证有镇江博物馆的泥孩儿,《东京梦华录》中多有记载,南宋的时候,这样的风俗流传到杭州,这个是磨合罗的继续,有黄胖,而磨合罗则改名为巧儿,现在杭州还留下一条街,名字叫孩儿巷,《西湖浏览志》记载西湖边上有卖巧儿的,说明中原文化已经与江南文化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记得建国后江南有人发现一个磨合罗实物,在泥塑上装衣服,有20厘米高,可惜在文物杂志上刊登的图片很模糊,再以后,虎丘塑真,也无东西留下。由此可见北方泥塑从北宋开封到杭州临安,到苏州无锡地区的泥人一条线索脉络。是很清晰的。在宋辽金的文化交融中,时代流行、文化价值与视觉表达,形成了跨越民族地区的生活艺术样本。
在彼时宋辽金的文化社会生活的交融中,生发着一种通用的审美意态,渗透进入了每个文化板块的造型风貌之中,主要的动力,个人觉得还是因为此时的契丹,已经从草原的王者,成为北中国的君主,稍后的女真,也从东北渔猎的生活中,转而取代原北宋之淮河秦岭之北部分,承担中华北方文化的使命。
由此,宋辽金的文化,在中华之国的框架内,在北中国的地理中,产生了交融的动力,存在着亲缘的脉络,生发了虽然具备差异,但是血脉相连的文化生态。
在这里,加上时代的风行,时尚的趣味,文化的引导,社会消费的促进,共同营造了彼时繁盛的童子造像的面貌,在材质、生活习俗偏好与文化认同上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造型景观,玉童子(宋为盛行,辽金兼有)、陶童子(包括磨合罗等,宋金盛行,辽夏兼有)、红绿彩(宋金盛行,金尤为显著)、铜童子(辽金盛行,辽盛于金)等,各擅其道,琳琅满目,组成了童子形态多元繁荣之局面。
让我们来寻找一下彼此的影子
一、新年拉,老爸给点零花钱撒!
镇江博物馆藏宋代陶娃娃
河南博物院藏陶俑
西夏博物馆藏西夏陶人
《冬日婴戏图》局部 (传)宋苏汉臣,绢本,设色 ,纵198厘米,横10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作业太多鸟,我躺会
镇江博物馆藏 宋代陶娃娃
湖州博物馆藏宋代铜童子
韩回之收藏宋代陶卧童
老赵收藏辽金铜人
老赵收藏辽金铜人
老赵收藏辽金铜人
老赵收藏辽金铜人
宋人 狸奴婴戏图
三、(。・∀・)ノ゙嗨,注意坐姿,露点了!
镇江博物馆藏 宋代陶娃娃
宋 陈宗训 蕉石婴戏图页局部
此图采集自网络,忘记谁的藏品,实在抱歉
老赵收藏宋明铜人
四、啥叫袖手旁观?这叫袖手旁观!
镇江博物馆藏 宋代陶娃娃
老赵收藏辽金铜人
老赵收藏辽金铜人
五、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镇江博物馆藏 宋代陶娃娃
老赵收藏明代铜人
老赵收藏辽金铜人
六、做人要低调,绝不露一手!
镇江博物馆藏 宋代陶娃娃
灰陶契丹族立俑。首都博物馆陈列。北京市昌平区出土,北京市昌平文管所藏。
老赵收藏辽金铜人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