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独:唐代毗沙门天王信仰小考
笔者从陕西入藏一件唐代的毗沙门天王阳线法像板,高约13厘米,以洗练流畅的铸造阳线勾勒出怒目扬眉护法天王忿怒相,头带宝冠身披唐式明光铠带背光,右手执剑左手托宝塔,为铅锡类合金铸造,品相保存状态甚佳信息完整,细察表面有作过鎏金处理的痕迹,当初应该是以一金甲护法天王形象展现。
网络资料
这类铅锡天王像以前陆续见过几枚,均出自故唐帝都长安一带,有执戟插腰武将站姿,也有半坐执戟托塔,还有就是这种全身披重铠的执剑托塔半坐的毗沙门天经典形象。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重要文物银鎏金舍利函正面也錾刻有执戟踩鬼的题名“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的法像,此护法天王形象还大量出现在很多佛教题材的雕塑装饰上,可见在唐代毗沙门天王的地位是极受尊崇的。
图注:法门寺八重宝函是用来装舍利的器具,是唐懿宗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体四壁錾饰四大天王像,并分别錾各天王名称:“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右手举剑;“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双手持剑;“西方毗娄勒义天王”,左手持弓,右手执箭;“南方毗娄博义天王”,左手执剑。
毗沙门天又名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四天王之一,而在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单独出现的场合较多。相传,毗沙门天经常守护如来道场,由此而得机缘时时听闻如来说法,故名多闻天王。
据说他与吉祥天女是夫妻(一说兄妹),在印度,他又是主司施福护财的善神,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众。在四天王的配置关系中,他被安排率领夜叉、罗刹将等,守护北方郁单越洲。在古代吠陀神话中,毗沙门天王本是帝释天的部下,后因帝释天在神话流传中的地位渐微,毗沙门天王等便逐渐脱离了帝释天而独树一帜。
作者藏品
在唐代毗沙门天不仅在佛教中享有尊崇地位,在唐军中也被尊为军中守护神和战神,比唐朝更早把毗沙门当作镇国神来供奉是西域的于阗国,慧琳注《音义》记言:“于彼城中有毗沙门天神庙,七层木楼,神居楼上,甚有灵验。其国界有牛头山,天神时来栖宅”语。
而唐朝自太宗也已把毗沙门天请入唐皇室供奉,至玄宗热衷于西北方开疆辟土,毗沙门天王始用于兵甲,这还需从唐中期天宝元年吐蕃大军进犯安西的大事件说起,据唐代印度来华译经的名僧不空大师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记述这样一个神力故事: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有表请救援。但安西路遥远短时间救兵难到,在情急无计之际玄宗突发奇想,让不空大师开坛作法调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率数百金甲神兵火速驰援。
不知是上天眷顾大唐还是冥冥巧合,毗沙门天王金身果真在安西城北门楼上显圣,大放光明,同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天王所率三五百神兵尽着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兵大惧望风而逃。于是玄宗闻捷报大悦,敕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象供养,佛寺亦敕别院安置。
唐玄宗后因得毗沙门天王的庇佑,才得以平定多次乱事,故毗沙门天被唐军视为战神尊崇,天王形象绘制在旗帜上号曰“天王旗”,以保佑武运昌隆。
在元和七年《保唐寺毗沙门天王灯幢赞》云:“天王垂迹,肇兴于阗。威灵傍洽,仰之铃键。爰祚我唐,昭孚变现。廓土开疆……僧兰是托,国步爰旌。”由是可见,毗沙门天信仰对开拓拱卫西北疆土上的唐军及后来刀兵频起的时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直到宋代,诸军寨中也常建有天王庙供奉,毗沙门天的地位和信仰到元明而渐衰,渐变成全汉化执宝幢的北方多闻天王,合“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形象出现在各大名刹山门。
随着佛教密宗的东传,兜跋毗沙门像在唐时传到日本,后被作为能镇护国土、拒退怨敌的神将而得尊奉,与大黑天等一起尊为七福神,日本战国时代许多武将笃信佛教,也出现了著名的“毗沙门天降主”——越后大名上杉谦信,他曾在毗沙门堂得到感悟,自诩为毗沙门天的化身。
上杉谦信的军旗就有“毘”(“毗”之异体字)的字,出征时高举“毘”字战旗进行圣战。这也是唐文化对日本深远影响的一个旁证。
敦煌遗珍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