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大宋,大元—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佛教大约于十六国时传入北京,经过两晋南北朝、隋唐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辽代进入全盛时期,自辽至清一直兴盛不衰。佛教在北京的长足发展,留下了寺庙、佛塔、造像、佛画、法物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为古都北京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魅力。
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文物工作者本着保护和抢救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北京古代遗存的少数佛塔和僧塔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的佛教文物。这里我们遴选部分佛塔文物进行展出,以期展现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独特的佛教文化风貌,以及建筑、雕塑和各种工艺等发展水平。
顺义无垢净光舍利塔
无垢净光舍利塔位于顺义区旧城南门外,俗称南关塔,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辽开泰二年(1013年)完成塔基地宫,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毁于地震。1963年3月发现其长方形地宫,清理出石经幢、白釉童子形净水壶等约30件套文物。
佛塔地宫出定窑白釉童子形净水壶 宋
净水壶是佛教供奉类器物,为盛装圣水之用。《释氏要览》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储水,随身用以净手。”此壶模仿童子形状,构思巧妙,意在标显壶及壶中所盛净水清净无染,可以净化众生心灵。童子在佛教里还有专门意义:一者菩萨将后补佛位,如王子将继承帝位;二者菩萨持戒清净,如童子童真无邪,没有贪欲。
辽天庆七年舍利石函(首都博物馆)
房山北郑塔
北郑塔位于房山城区西南长沟镇北郑村,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于辽重熙二十年(1015年)。塔旁原有崇福寺,建于隋唐,为京西著名佛教道场。1977年6月辽塔突然倒塌,从塔基、塔身和地宫共清理出60余件重要文物。目前这批出塔文物大部分收藏在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法源寺内)。
辽代佛塔所出释迦牟尼涅磐石造像
释迦牟尼佛涅槃石像 辽
此像侧身卧于石床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身着袒右肩袈裟,胸前露出蝴蝶结,衣纹写实自然,造型简洁,神态安详,生动表现释迦牟尼佛涅槃时情景,具辽代造像特点。
北京地区佛塔文物之辽代木椅
北京地区佛塔文物之辽银盒三件
元代佛塔出可庵大师灵塔志
庆寿寺双塔
庆寿寺位于西长安街电报大楼附近,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元时期为北京禅宗临济 48 31727 48 15231 0 0 3545 0 0:00:08 0:00:04 0:00:04 3545传播的重要道场,明代以后逐渐衰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只剩殿堂数楹和两座僧塔。1954年因拓宽长安街马路,寺塔被拆除,文物部门对两塔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其中的海云塔地宫清理出大量珍贵文物。
海云禅师石碑 元延祐二年(1315年)
全名《大蒙古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禅师碑》。原在庆寿寺院内,1955年庆寿寺拆除后离开原址,由当时北京文物工作队保管,上世纪八十年代移至今法源寺天王殿前。
海云禅师石塔铭
其他佛塔
除以上佛塔外,还有一些佛塔或佛塔遗址也有零星文物出土,如上世纪60年代房山区坨里乡上万村“土寺”塔基出土金代悟玄舍利石函;北海永安寺白塔主心木内发现金银盒供奉的舍利;上世纪80年代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和通州区燃灯塔出土文物;2005年石景山区苹果园附近发现元代白塔寺住持知拣舍利石函等等。
明代佛塔出稀见铜火焰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寿昌二年(1096年),原名永安寺,元代重建后更名大圣寿万安寺,明代又称妙应寺;因寺中有一座元至元八年(1271年)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大白塔,所以俗称白塔寺。1978年秋唐山地震造成白塔严重破坏,文物部门对白塔进行全面修缮,修缮时在塔刹的宝顶内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塔时敬装的一批珍贵佛教文物。
大圣寿万安寺(今白塔寺)住持知拣舍利石函 元皇庆元年(1312年)
2001年石景山苹果园黄南苑小区北侧出土
分函盖和函身两部分。函盖为录顶式,盖面刻三行文字:“特赐光禄大夫大司徒领诸路释教都总统住持大圣寿万安寺都坛主拣公舍利灵塔大元皇庆元年七月日志。” 函身前后壁各刻一对铺首和一个摩尼宝珠,两侧壁刻十字金刚杵。
主心木铜箍 元
圆筒形,为加固白塔中央主心木之用,表面镀金并刻画花纹,花纹粗犷大气,简练潇洒,具有元代雕刻艺术鲜明特点。
三世佛像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中央为现在世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左为过去世迦叶佛,右为未来世弥勒佛,俗称“竖三世佛”或“三时佛”。三世佛皆结跏趺端坐,头饰螺发,头顶现高肉髻,身着袈裟和僧裙,法相庄严,唯以不同手印显示各自的不同身份与济世功德。
乾隆佛塔地宫出楠木珠子
佛塔出乾隆18年髹漆彩绘木胎圆盒(首都博物馆)
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
文字选自首博展览报道资料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