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戒:藏族土司佩刀

2017-03-13 不戒 乐艺会

不戒,原名龚剑,2000年开始常年深入藏区收集各地区的藏刀、长矛、盔甲、火绳枪等,历史十余年确定了藏武备研究方向及理论框架,正撰写《藏武备》。近年从事古法刀剑复制和传统金工技艺研究工作。发表专题文章有《藏族长矛的传承》 2005年《轻兵器》;《戚家刀收藏与辨识》2006年《收藏界》;《唐刀—大唐不灭的传说》2006年《兵工科技》;《藏兵天下》2006年《收藏界》;《藏族土司佩刀考》2007《时间艺术》;《雪域藏刀》2009年《收藏界》;《藏密金刚杵的源流与鉴藏》2011年《收藏》;《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2012年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做专题报告。


藏族土司佩刀

 

一、藏族佩刀简介

 

藏族是一个勇猛彪悍的民族,佩刀是千百年来保持的风俗,藏族长刀不仅是战争中的重要兵器,也是个人身份和阶层的代表。藏刀在藏语中被称为 “直(止)”。藏刀西藏已有千年历史,早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就掌握了铜、铁、银的冶炼技术并开始锻打腰刀。


成书于明代永乐时期的藏族《汉藏史籍》上篇中“土蕃王之王统”、“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两节中对不同品种的藏族冷兵器上的纹路和特性就有详细的描述:“刀剑的种类分尚玛(汉人的刀剑,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区的刀剑,柄和尖一样宽,寓意像松树的叶子;)、呼拍(蒙古人的刀剑,刀剑有闪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鹏追逐的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剑,闪射白光,寓意像浸湿的白杨树枝;)、甲热(甲域洛扎地区的刀剑,雄劲锋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类。”


白玛


《汉藏史籍》成书在明朝早期,说明在宋元时期藏族的刀剑锻造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流派,并且有详细的资料记载,这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历史上不多见的,笔者常年在藏区收集收藏藏族冷兵器,收藏的藏族冷兵器经过对纹饰、锻造、装具等不同的特点的分析,和史籍上记载的内容相会对比,发现藏族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描述的实物。


藏族的标准的长刀一般是如意云头刀首,刀身长直,刀刃单面开锋,刀尖承圆弧型,带有一个明显的切刃(刀尖部刃线开的比较的宽 ),刀背上起脊线,贯穿整个刀身,刀身无血槽,刀刃锻造都采取复合锻造方式,把钢和铁锻造在一起,使刀刃锋利坚硬,刀身坚韧富有弹性,有些刀刃的锻造过程中加入白银、响铜等多种金属,复合锻造的刀在阳光下刀身会呈现出银色流水一样的波浪纹路,刀刃经过动物尿液和脂肪淬火后坚硬无比,异常锋利。


西藏、康巴地区藏刀外装的刀鞘多用一个“ U ”型的铁鞘包裹衬木,铁鞘边装饰华丽,多有镂空雕刻和鋄金银工艺,鞘头有一个大的银球,平时插在腰间,非常具有特色。而安多地区则多用皮革裹木鞘,用银或者铜装饰鞘尾,山南地区则用整张猴子皮或熊皮包裹,各个区域有明显不同的装饰风格。

沃日土司官寨全景

沃日土司官寨全景


从藏族长刀来看,其造型大多脱胎于汉刀和唐刀,藏刀继承并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单锋、斜直刀尖(传世品中因为使用因素刀尖斜直部分多渐圆),刀背起脊线、复合锻造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刀上也有体现, 可见唐刀是藏刀和日本刀共同的鼻祖,藏刀的如意云头手柄明显是吸收了宋代剑柄的特征,结合唐式样的刀刃,逐渐形成了藏刀形制的主流。

亨利·威尔逊摄于1908年的汶川老照片

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

阿坝州汶川县玉龙乡涂禹山村内瓦寺宣慰司官寨.


二、土司佩刀

但是在现存的明清古藏刀中,有一种土司(注释1)佩带的长刀,在形制上和工艺上和标准的长刀有很大的不同。这类佩刀不仅制作极其精良,既是藏族土司的佩刀,也是进献中原皇帝的礼物,在乾隆时期,就有瓦寺宣慰司土司 (明宣德元年(1426年)西藏部落首领琼布桑朗纳斯坝,进京贡物献经,得到皇上召见,赏赐颇裕。后奉旨“驰驿回藏,永绥南荒”。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因岷江上游的茂县、威州、汶川等地羌族叛乱,朝廷“屡征不服”。


明廷则采取远调藏军来镇压,推行“以番治番,以夷治夷”政策,征调琼布桑朗纳斯坝统兵出藏清剿。琼布因病老,故请求以其弟雍中罗洛思带兵前征。雍中罗洛思率头领四十三位,士兵三千一百五十人,经长途急行军月余,抵达今汶川等地,分道进剿。


事平,“省宪奏功,奉诏留驻汶川县之涂禹山,控一制西沟北路羌夷,以板桥、碉头、克约、六汤、大坪、小坪等处山林,令其耕种住牧,其余不足安插之士兵,可在涂禹山下,白土坝、河坪、高柬、低纳等寨地方汶民无力开耕者、俱饬部番进行垦荒报粮”。明授给其“瓦寺宣慰使司”职,颁发给银印一枚(重48两)和敕书诰命各一,自此始“世袭其职”。雍中罗洛思则成为第一代瓦寺土司。

沃日土司官寨全景,(英国人威尔逊于1908年5月30日拍摄下土司官寨黑白照片)

瓦寺宣威司刀(图1)


(图1)中国古代兵器研究专家周纬的著作中纪录了这样的佩刀的图片。2008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清宫武备》详细刊载此刀。


瓦寺土司明清两朝皆效忠中央政府,多次受命于朝廷派兵征剿叛乱。“乾隆二年,加指挥使职衔。乾隆十七年(1752年)及三十六年(1771年),征剿杂谷土司苍旺并金川等处,土司桑郎雍中随征出力,赏戴花翎”《清史稿.列传三百.土司二》。


笔者推断瓦寺宣慰司土司应该是此时将佩刀进献乾隆。故宫现存瓦寺土司佩刀是圆盘档手,刀手为方形,提梁与鞘面装饰皆鋄金(注释2)唐草花纹和火焰纹,纹饰严谨细致,从其装饰风格来看,应是瓦寺土司保存的明代祖上佩刀,其形制特点和笔者查询到的元、明高级别佩刀一致。此刀是迄今为止故宫保存的唯一一只藏族高级别佩刀,此种佩刀造型特殊,是研究西藏武备重要的器物。


笔者一直从事收藏藏族古代武备,也收藏了这类土司佩刀。


白玛 

白玛(白玛系列图片)


土司佩刀形制特殊,和普通的藏刀和中原刀剑有迥然的风格。佩刀制作精良,很多文饰带有很强烈的宗教符号,刀首是比较圆润的云头形,云头刀首整体鋄金,纹饰为唐样卷草花纹。


侧面错“卍”(藏语称:雍仲,是最古老的宗教符号,代表太阳),刀首宝石座原有镶嵌遗失,手柄包裹鲛鱼皮,刀的挡手和普通藏刀的挡手的形制完全不同,采用的是一种圆盘护手的形制,护手是铁制裹皮革,皮革上嵌“ C ”型鋄金的装饰条,装饰条的文饰是藏族典型的缠枝花纹,花瓣用鋄金装饰,在空白处用“点漆”工艺发黑,使整体的铁的底色呈黑色,突出了鋄金花瓣的装饰效果。


白玛

白玛(白玛系列图片)


在圆盘挡手中心,有一个宝石镶嵌座,中间镶嵌的是绿松石,藏族认为天蓝色的绿松石是具有法力的,能保护自身不受外魔的伤害,在宝石座和手柄之间,有一个鋄金的小骷髅图案,这个骷髅代表的是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尸陀林”(代表如意解脱的意义)(注释3)。 


刀鞘制作采取不同普通藏刀的制作方式,采用的是提梁吊挂式样,鞘口是用铁制作,鞘口有一个弧形,是为了配合刀柄圆盘挡手的式样,鞘口的鋄金工艺极其复杂,文饰上半部分以卷草为主,下半部分重点突出一个宝相花的文饰(宝相花的文饰从唐代开始盛行,在出土的唐代丝绸和器皿上多见,代表吉祥寓意),整体的鋄金文饰华美,严谨,工艺精湛,是藏族佩刀中最高水平的代表。


提梁和提梁的吊环都是采取鋄金工艺,并镶嵌珊瑚和绿松石。鞘尾底部起边,文饰和鞘口几乎相同,宝相花相互对应,铁底用“点漆”工艺处理,体现出古代藏族高度的艺术审美观。


刀刃锻造完美无暇,历经300年时光,仍然雪亮,刀刃复合锻造后呈现流水一样的锻造纹路,阳光下锻造纹路如银河一般闪亮,是古代藏族锻造工艺的最高表现。刀鞘整体包裹藏族特制的皮革,表面承一个个突起的小颗粒,现今依然保持着皮革的光亮,此种皮革的鞣制方式相传是元军占领西亚之后带入中国,并且流传于西藏,此种皮革的硝制技术极其复杂,现今失传。

白玛

白玛


三、收藏价值

笔者保存的这只土司藏刀,多年前因为机缘所得,其独特的外形和工艺让笔者惊叹不已,后查询了很多资料,得知和故宫保存的的瓦寺宣慰司进贡乾隆的藏刀外形几乎相同,对比图片细节,得知是土司佩刀,后反复进山查询刀的原来的主人,才知道这家主人是康定明正土司的后人,这把刀真正的身份是清代早期的明正土司佩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伦敦皇家军械博物馆都藏有中国藏族佩刀,但是都没有如此完整的土司佩刀。


国家历史博物馆藏族剑


内蒙古博物馆藏佩刀

内蒙古博物馆藏佩刀


藏族土司佩刀造型独特性是笔者研究的重点,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此类造型年代最早的为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的“永乐剑”(插图)、内蒙古博物馆保存的一只“蒙古佩刀”(插图),国家历史博物馆保存的一只藏刀(插图)。


其实此类佩刀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档手是神兽(只巴扎:为藏传佛教护法神,又称为“神圣光荣之面”。)造型,这样的特征是元、明时期受到蒙古风格影响形成的高级佩刀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明末和清初时期,神兽逐渐变化成圆盘护手,而护手中“尸陀林”成为装饰风格,这样的装饰形式在丽江的纳西族土司佩刀中也可以看见。


藏族土司佩刀是藏族古代军事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是藏族古代金属工艺水平的重要代表,也是藏族古代艺术品的重要标本。


沃日土司官寨全景

沃日土司官寨全景


注解:

(1) 明代广泛推行土司制度。先后在四川的甘孜州东部设置有朵甘思都指挥使司,统辖今天康定、泸定、雅江、乾宁等地。在阿坝州设有茂州卫、松州卫、潘州卫等卫和威州千户所、叠溪千户所及小河千户所。这些所、卫也按土司制方式进行统领。后来在松潘等处设安抚司,增设杂谷安抚司、瓦寺宣慰使司。现瓦寺宣慰使司就是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玉龙乡涂禹山村内瓦寺宣慰司官寨。


(2)古代鋄金技术是一种处理铁底的一种工艺,在铁器上镶嵌金箔,再用一种合成植物液体,把铁处理成黑色,让铁表面的金银更加明显,并且防止铁底部分生锈。


(3)尸陀林代表意义是“无常”,佛教认为诸法无常,世间无任何永恒的事物,人有生老病死,可是众生不明无常之理,妄生执着,最终招致轮回之苦。尸陀林主向人们展示人的最后结果,不过是一架白骨,启悟人们放弃对恒常的执着,寻求解脱。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曾发表于2007年《时间艺术》杂志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