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斌:从胡汀鹭课徒画稿谈中国画教育

2017-03-31 问字楼主人 华斌 乐艺会

华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无锡市委委员、梁溪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无锡市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美术学科专家委员,江苏省美术书法教育学会理事、教育部国家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常务副主编。无锡市美术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名师,无锡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课题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被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政府荣记三等功。


无锡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山书画院秘书长, 西神印社副社长,顾恺之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南书画院特聘画师,常州大学艺术学院特聘画家,无锡市公安文联艺术顾问。师承桐荫楼、二观堂诸先生,号问字楼主人,多次在省内外成功举办书画篆刻展,出版《感悟与传承》(江苏人民出版社)、《闹红精舍课徒画稿》(凤凰出版社)、《品砂》(凤凰出版社)等学术专著。现担任三蠡文化中心主任,蓉华文化创办人、艺术总监,寄畅传统文化活动中心主任。


先后主持了国家级“十一五”课题《陶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子课题工作,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和国家“十一五”课题《儿童与民间美术》研究工作。所承担的省级课题《弘扬民间文化,开发陶艺教学》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小学美术这一领域的空白,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一等奖。先后担任省编小学美术教材和教育部小学美术学科教材编写副主编,所编制的《“陶艺”乡土课程开发方案》获江苏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评选一等奖,2012年成立“无锡市华斌名师工作室”。近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个人在“程及美术馆”等举办了三次书画展览,博得了美术专业圈人士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学生陶艺作品受中国少儿艺术教育委员会的邀请在广州美术馆、北京中华世纪坛、湖南吉首大学进行展览,为小学陶艺教学的推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其本人还荣获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美术教育学术贡献奖”。有多篇论文在全国重点美术教育刊物上发表,主编并出版了美术教育专著《感悟与传承》(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2011年,五爱小学被教育部评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先后成为国家新课程标准美术教学实验基地、江苏省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教科研基地。



从胡汀鹭课徒画稿谈中国画教育

华  斌


伟大的画家,有一种无法以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哪怕只有几根线,数点墨,哪怕只是一个过程,一张没有完成的画稿,都能让人感受到在它的简淡的形式背后,藏着含玩生命的优游不迫的情怀、独标真性的沉着痛快的精神。

近日三蠡会馆购藏了胡汀鹭先生为教学所作的课徒画稿数十帧。寒夜青灯下煮茗展读,不仅为先生生动潇洒的笔墨、清新脱俗的意趣所动容,更联想到了中国画教育的诸多问题。


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文化是一个成熟的文化体系,作为其中一分支的中国画自然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显然与中国画教育的成功是分不开的。那么如今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是西式教育对于传统中国画教育的冲击。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乱了方寸,造成了内外交困的社会局面。正是这一历史局面影响了中国的一切。国力的疲软使一部分失去理性的投机革命者寻找理由,将罪责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身上。


随之而来的是废除经典,并从教育上开始,模仿西式教育,以方便为法门,以变化为创新,义无反顾地抛掉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画教学不得不在截断了本土文化历史之流的特殊社会条件下更新转换,不得不在民族国家追赶现代化的特定历史时期里背离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

其次是因为中国画传统教学方法的式微。自古以来,中国画大体上的传承方式有三类,分别针对:一般喜好绘画的民众;以绘画作为谋生手段的画工画匠;专业的画师。


二十世纪,在上下同革中国之命的各种运动中,这类方式已消失殆尽。中国各级美术院校均以西洋画为教材与楷模,国画专业的学生不读画谱,不临古画,不讲师承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中国画的基本法度与理义也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状态。

当然,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进入新中国以来,为中国画戴上“唯物主义”的桂冠,辅以“现实主义”的衣履,并以此将直指人心的中国画宗旨变得功利、猥琐,甚至奴颜婢膝。


中国画被当做闲情逸趣,当做腐朽没落,把那些并不适合于中国画表现的题材强调成“重大题材”。全国美展,各级各类中国画大赛更是以此为评价之标准,而入展与获奖又成为功利之敲门砖,把中国画应该有的、正常的路数整个进行了颠覆,引诱中国人对于中国画的理解、欣赏、创作、学习进入了一个误区,失去了对中国画的解读能力。


另外,当下将商业运作与炒作作为中国画的批评标准,以拍卖行情与办展卖画来评价中国画的现实功利。

中国画的传承,是教育规律在中国画上的体现,是中国画基本精神与法度的规律传递的前提。舍此,中国画将不“中国”,又从何谈其发展与创新呢?

胡汀鹭从事美术教育近二十年,现代著名国画家钱松嵒、杨建侯、陆俨少等都曾受其启蒙。胡汀鹭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我们今天的中国画教学很多有益的启示。

形式即意义本身。这批课徒稿中的很多花卉与翎毛都极“栩栩如生”,但这些生动形象又并非仅仅是“写生”便能得来,它们尚须“入神”。这个“神”,其实就是笔墨与气韵。


笔墨、形象、气韵三者构成了中国画的“程式”。程式化突出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其使画面呈现的物像特点虚化。


例如课徒稿中的“梅花”系列,“竹”系列,“山石”系列,这些画面的程式化,就如京剧中永远的一桌二椅一样,其中的关键不在组合,而在于画家在这程式中的活的“表演”。每个学生在临摹这些课徒稿的过程中,表面的相似性中会注入完全不同的体验,即他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胡汀鹭先生的课徒稿中可以察觉到既能直抒胸臆,又能在瞬间的、随机性的生发当中,使笔墨、构图、境界等都达到最精确的恰到好处的地步,这才是最难的,这要靠个人修养和长时间的实践练习方可做到。


读胡汀鹭先生的画稿,只觉其“技艺”在高度熟练的状态下,带给主体人的愉悦、快感。而这种状态就是一种人生修炼的重要形式,是主体人的超越自我,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重要途径。


如果以此来看汀鹭先生的课徒稿,看其教学中的技术性基础训练,来重新审视作为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训练课,就会从这些粗看起来显得过于传统和保守的知识范畴中发现直通现代和未来的闪光和结合点。

世云“文人习画本无师”,这更强调中国画语汇及语言逻辑的直接锻造以及个人禀赋、才能与心性的直接关照。同时以更广泛更深刻的对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的学习把握来探索中国画的教学。


胡汀鹭先生的画稿中许多帧作品已远远超出“模范”的价值,其神韵风采磊落潇洒,直入“神品”、“逸品”之境。先生就是用这样不经意间随意流露的“中国画”特质,告诉他的学生,真正的画家、学画者应该将个人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放进传统中,那是超越传统表相的深沉感受。


胡汀鹭先生用他的课徒画稿告诉我们,伟大的画家,有一种无法以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哪怕只有几根线,数点墨,哪怕只是一个过程,一张没有完成的画稿,都能让人感受到在它的简淡的形式背后,藏着含玩生命的优游不迫的情怀、独标真性的沉着痛快的精神。

汀鹭先生的课徒稿,是对艺术界限的超越,是对生命界域的超越。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上文配图为胡汀鹭课徒画稿

内容曾发表于《收藏/拍卖》杂志2015年08期


问字楼册页《入眼荒寒一洒然》欣赏     

                                                  

花凋尽我来迟,

遇到了不可能相处之人,

今来沧海欲求珠,

且弃去不可能成就之事。

是册写于每每夜深客去、万籁寂静之时,

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

闲中心事,忙中情味,

皆奔赴笔端。

数则茶话,几段青峰,断墨秃毫,

如此而已……


本内容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