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涌:前世有盟,木石今缘
于涌
一截朽木,一块顽石,在他手里却变成了可以碰撞出美妙火花的小物。
新年伊始,中国台湾艺术家于涌在位于昆明的工作室“绿雪斋”里,捣腾别人眼里的“破旧”玩意儿。这些来自各地的“破烂儿”都是他的宝贝。捡拾自玉龙雪山周边的木头、从金沙江河谷串翻出的石头、遗弃在建水碗窑村窑口的残件,在云南绿雪斋艺术馆里,构建了中国台湾艺术家眼中的云南艺术空間。
于涌作品《太极》
于涌居滇18年,找到了真爱-—古物旧器与木石残陶。他起初來云南是為中国台湾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霖灿先生送信到丽江,寻找帮助过他的云南朋友。
多次往來后居停丽江,先后开办了云南第一个私立博物館--徐悲鴻夫人廖靜文題名的「丽江民俗旧器私立博物馆」,之后又开办了丽江雅集艺术创作工坊,到2014年移址昆明,开办了「绿雪斋艺术馆」。
于涌
上山捡柴、下水摸石,与旧器為伍、同古物对话,于涌陆续创作了百多件古木雅石残陶裝置作品。他沒有为日常生计卖掉过一件作品,长发飘逸的浪形之下小心保持着一顆艺术的童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李德利教授評价他的作品「化頑石为神奇」,加拿大安大略皇家艺术学院朱军山称赞他「应用巧思造就了一个个妙趣橫生的艺术品」。
于涌作品《无弦琴》
于涌祖籍山东,出生于台湾,从小喜欢艺术,他自幼学习石雕艺术,并师从李霖灿、吴平、官大钦等多年。1989年至1998年之间,受恩师影响,他数度往返于丽江与台湾之间。1998年开始长居丽江。于涌最迷恋的便是丽江丰富的木头和石头创作资源。200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金沙江雅石、残陶与木雕、金属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成为“民俗旧器的守护者”、“丽江拾荒者”。
于涌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作品的增值与否,不在于你的刀法多好、手艺多优秀,而在于是否能打动人心。”于涌说,2006年,他在金沙江畔淘到一件像极了台湾地图的石头,加以雕琢后,创作了《宝岛台湾》。作品由一块包括台湾宝岛及周边岛礁在内的台湾地图纹路的天然金沙江石,和精工雕刻而成的木制底座构成。一般赏石以立放居多,于涌把石头平放,四边雕刻海水鳌龙,更具巧思。天然石上的宝岛台湾形状,清晰可见,自然天成。2013年,这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
于涌作品《窥》
数年来,于涌利用金沙江畔的旧物件,创作了无数作品,呈现了独特视野下的艺术云南。“在我眼里,这些作品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金沙江给予我的恩赐。我从那里汲取养分,感悟艺术与人生。”于湧独特的艺术作品在多个场合进行了展示,也多次获奖。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永远只能向它学习。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于湧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仅具有表面的指征意义,更蕴含生活哲理。在他看来,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并不矛盾,“艺术说到底不过是表达作者的心灵感悟与世界观的媒介而已,它更多时候是在诉说作者自己的故事和心思。”
于涌作品《吉庆有余》
于涌其他作品欣赏
本文已获得授权发布
图文为作者提供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