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布:“草莽时代”的特展

2017-04-23 马啸 乐艺会


贾布     摄影 肖南


贾布,策展人,特展产业研究者,喜布文化创始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十余年从事媒体工作,曾任《东方早报》文化新闻部主任、《设计新潮》杂志执行主编。持续关注艺术、建筑、设计、戏剧等各类文创行业。从2004年开始关注特展,并在当年的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中任组委会委员。2011年深度参与“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的展览组织工作,并主编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见证传奇——毕加索的艺术人生》。2012年开始策划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特展,参与策划的项目包括“朱家角当代艺术展”、“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及“2015 奔牛·上海——大型城市公共艺术展”等。2014年,凭借对特展行业多年的持续关注,敏锐地观察到特展产业的兴起及其未来的广阔前景,并开始进行针对特展产业的系统研究。出版《特展时代2.0》。


《奔牛》,上海的作品 摄影 吴宵峰 


对话贾布:“草莽时代”的特展

 

“特展”是指在文化创意相关的领域中,以普通公众为目标观众,在事先策划的特定主题下,由主办方组织展览内容与各类产业资源,以门票、衍生品和赞助为主要运营模式,以巡展和异业合作为辅助运营模式,在一定场所内举办的有时间期限的展览。“特展”包括美术馆博物馆做的主题性展览,但目前主要是民营资本介入的、商业场合的艺术文化类展览。

 

问:现今在商业场合做艺术特展,这种现象普遍吗?

贾布:非常普遍。艺术特展类分两种,一种是当代艺术,一种是古典的、殿堂级的艺术。商业场合做当代艺术的已经非常多了,殿堂级的大师类展览,比如2014年莫奈展,是最典型的案例。莫奈展本身在国外是有争议的,被质疑这种大师级的作品怎么可以进商场?但是其他类型的展览,就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发展的趋势。

问:在商场里和在美术馆里做展览,二者比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何不同?

贾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的事情。在美术馆、博物馆做的展览,社会效益可能是第一位的考虑,而不太考虑经济的收益,因为展览运营费用是国家买单的。


商业空间或者说民营资本做的展览,当然是另外一件事,毫无疑问是由利益驱动优先的,但你不能就此否定它的社会效益。比如说那边办了一个hello Kitty的展览,很多喜欢hello Kitty的小姑娘去看了感到很开心,你不能说这就不是社会效益。

卜冰,《竹书》,“时光中的时光-朱家角当代艺术展”,2012  摄影 丁晓文

 

问:艺术品在商业空间里展示,由于场地灯光、噪音等与美术馆不同,可能会影响人们欣赏艺术的状态?怎么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贾布:必须把当代艺术和传统的经典艺术分两个层面讨论。对当代艺术,这基本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当代艺术它是活的。比如我自己策公共艺术的展,艺术家往往需要先来看场地,当他创作的时候,他必须要考虑周边环境。再比如说有些当代艺术作品本身和周围环境产生的某种冲突才使这个作品的意义更加被凸现和强化。


另外一类就是传统艺术,比如说殿堂级别的,它是逝去时代留存下来的东西,你不可能要求它来适应空间。一般来说它对空间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主办方甚至要拿着场地合同才能跟外方开始谈,外方会对这个场地有严格要求,比如你的层高、消防通道、窗户、电梯等等。然后外方根据这张评估清单,综合评分来判断他可不可以冒这个风险在这个地方做展览,这个风险的评估直接跟保险公司相连,评估不通过,保险公司就不会你投保,那么展览就做不成。

“引力场”作品-《韧山水》在静安寺广场


问:有人批评商业场合无法做好艺术展,只是个噱头,因为受利益驱动,你怎么看?

贾布:这是我觉得最可笑的一个观点。展览的好坏,和展览背后的运营模式是完全不同维度上的两件事,它们没有任何的正向关联或反向关联。


美术馆也做过多很多垃圾展览,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作为商业项目它本身有趋利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它会选莫奈和雷诺阿,因为目前为止印象派是公众普遍比较能够接受的东西,但是你不能说印象派多么不好。第三点,我想一个商业运营的公司可能不会选杜尚,因为那个欣赏门槛太高,但是美术馆它会做杜尚,因为杜尚的学术地位高。所以我觉得就是大家各选各的。


但是最后,一定是民营资本操作的这些展览,和国立美术馆博物馆的这种非盈利系统共同构建了整个展览市场。我不认为它们之间有竞争关系,因为他们干的其实是不一样的两类事。

张斌,《月圆乐圆》,第二届“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2014,摄影 陈位昊

 

问:目前对这种商业空间中做艺术,有哪些争论?

贾布:目前在国内我只看到了大家很热情,短时间里面冒出了无数的策展公司,然后出现了无数个策展。现在是鱼龙混杂得一塌糊涂,真的是泥沙俱下的一个时代。否定其实主要是来源于欧洲国家。我个人支持这件事情,因为展览多元化,空间多元化这本身就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问: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贾布:你把一件事情做完的时候,导致你功亏一篑失败的点,就是那个最重要的点。你做一件事情,中间有一百个环节,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前面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但是结束后你发现你失败了,失败的那个点,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也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不重要的,内容的选取,或者成本的控制。我这里主要指的是商业化运营的展览,而不是指由国家财政买单的。国家财政买单的博物馆、美术馆系统做的也叫特展,但是因为它没有运营压力,就会有一定的松懈。


卜冰、庄慎,《一日游》,第二届“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2014,摄影 唐煜

 

问:几年前的毕加索大展和去年的莫奈展、草间弥生展相比,在商业上后面二者才是成功的。艺术与商业结合的特展,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

贾布:特展市场运营中,比内容还要重要的因素是地点。莫奈展与草间弥生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展场的位置,这里包括交通和周边配套。举办莫奈展的商场位于上海市区最繁华的淮海路上,公共交通和自驾停车都非常便捷。


对于把普通公众设定为主要消费群的特展,交通便捷的重要性不必多说,而丰富多元的商业配套,可以让观众很容易地把看艺术展和其他休闲消费打包进一个半天消费周期里。看艺术展览是一次艺术的、有情调的休闲消费体验,而不是一次艰难的朝圣。


另一个对展览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推广和传播。莫奈展的传播是2011年毕加索展览根本无法比拟的,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对莫奈展报道的充分都让人吃惊——莫奈展在开幕前就销售了超过十万张预售票。这显然是票房与传播的双重成功,这是一个只有在自媒体时代才会出现的神话。


还有一个就是展览的时机,这直接与市场对票价的接受度相关。2011毕加索大展时期,20元票价还是大众脑海里较深的印象,所以其80元的门票价格可以说是不合时宜。2011年之后才开始有像《皮克斯动画25年展》这类为数不多的特展登陆上海,逐渐改变了观众对20元票价的概念。

王海松,《再生树》,第二届“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2014,摄影 陈位昊

 

问:谈谈特展中的异业合作?

贾布:主要的前景一个是旅游业,一个是教育业。教育产业这一块现在比较多的是亲子教育,可以跟已有的亲子教育机构合作,我觉得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市场了,同时针对成人教育的市场还有待开发。另外一个就是旅游产业,因为现在异地看展这种行为是存在的,一小时交通圈里是存在看展需求的,这也是很大的空间。

《奔牛》,上海的作品在陆家嘴展示 摄影 吴宵峰 


问: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的进入这个原本由官方主导的领域,会导致格局发生哪些变化?未来的机会和风险在哪里?

贾布:我觉得草间弥生和莫奈这两个展,是特展这件事上的历史分界点。2014年这两个展览之后,因为看到它们都赚到钱了,突然间出现很多展览,已经多到让我觉得恐怖。不光是多,而且品质良莠不齐,我称之为“快钱急活”,这是非常典型的特征。


主办方手上有一些画,但可能还没有批文,比如总共会遇到五十个关卡,他只搞定了其中十个,却要在三个月后开幕,诸如此类,风险很高。现在大家都是这样操作,虽然称得上快速发展,但在我看来已经处于高危状态了。


现在这个行业太乱,风险也很大。我个人毫无疑问我是看好这个市场的。会有一大批人进来,扔一把钱,然后赔一把钱,赔完之后转身就走,某种程度上会扰乱市场秩序,但是所有行业都会经历这样的草莽时代,就看过两年谁留下,谁又建立起了行业规则。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本文刊发于《收藏/拍卖》杂志2015年12月刊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