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古今:首博“燕京八绝”工艺展
北京的建都史已有近900年,因独特的地域优势,自元代起便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为宫廷服务。各地手工技艺的精华由民间汇聚到北京宫廷,在不断融合与升华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品,直至清代达到了中华传统工艺技术的高峰。其中,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京绣和宫毯这八大工艺门类是清宫御作的翘楚,被后人赞誉为“燕京八绝”。2006年至2008年,燕京八绝先后有七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京绣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6年8月,由首都博物馆、北京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办,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公司协办的“匠心筑梦古今——燕京八绝”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首博“燕京八绝”工艺展
牙雕
曾被称为“皇家工艺”,展品中的“象牙松竹梅纹臂搁”和“象牙梅竹纹臂搁”均制作于乾隆年间。臂搁采取了双面雕刻的手法,正面浮雕几枝盛开的梅花,中下部雕刻一枝翠竹,背面饰梅花与竹纹,下面圆雕一只六足昆虫。圆雕、镂雕、浮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宫廷工匠深厚的技术功底。
景泰蓝
制作于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鎏金三足熏炉”。炉身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彩色缠枝莲纹间饰万寿团花与蝙蝠纹饰,足、耳铜镀金錾刻象首造型。熏炉是用来烧炭取暖或熏香的。
剔红
制作于明朝的剔红人物纹圆盒,直径只有3.6厘米,虽然体型小巧别致,但雕工细腻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雕刻特征。盒盖上、下部分别以不同锦纹代表海水与河岸,一个僧人盘腿坐于岸边诵经。据了解,盒子曾是盛放印泥一类物品的宫廷实用器。
京绣
西周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将刺绣运用到丝织品上,北京地区在汉代大葆台汉墓、老山汉墓出土了多件刺绣残片。京绣真正成为宫廷刺绣,则是因辽代在南京设立绣院而确立的。随后,元代起宫廷服饰开始用金银线进行刺绣。明清两代,全国各地的刺绣高手汇聚于宫廷,使得京绣有条件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金漆镶嵌
金漆镶嵌是以木胎成形、髹漆,再在漆底上运用镶嵌、描金、贴金、戗金、雕填、描绘等手法进行装饰的华美漆器。从元代起,达官显贵就十分喜好螺钿镶嵌。这一时期的螺钿由厚变薄,开创了“软螺钿”的新工艺,呈现出奇幻、绚丽的艺术效果。明代迁都北京后,在皇城内建立了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漆器作坊——果园厂。这里主要生产戗金漆、描金漆、雕填、螺钿漆、雕漆等作品,产量不高但件件精品,因此格外珍贵。
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元) 首都博物馆藏
宫毯
宫毯以羊毛、蚕丝、金线、棉线为主要原料,经纬线交错为毯身结构的传统手工织毯,堪称“经纬线上的格律诗” 。元代北京的青塔寺就是专门织造宫廷用毯的地方。明清两朝沿袭元代的织做工艺,并向精细多样化方向发展。1903年,清廷在北京设立地毯传习所,由宫廷技师传授技艺。宫廷的织造技艺和图案,才得以与民间地毯织造技术相融合。
本内容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文字摘自展览公开资讯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