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文气:陈向民雕艺欣赏
陈向民,字智竹、号云华道人,祖籍福建永春,一九六七年生于上海,自幼喜欢艺术,曾供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专职动作设计。自九十年代初研究葫芦砑制艺术后开始以各种不同材质为载体进行雕刻创作。如竹、木、牙、角、核等,并能对不同材质的表现优势进行互相借鉴。在创作理念上认为既要继承,更要创新,不是一味仿古,主张选题构思要有感而发,刀法要随题材和材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向民君的雕艺
韩天衡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堂号百乐斋。自幼好金石书画。师从方介堪、方去疾、马公愚、陆维钊、谢稚柳、陆俨少诸家。擅行草、篆书及篆刻,国画以花鸟为主。曾为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创作院院长、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仓硕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为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
工艺美术这词儿,不古老,属新词。当泛指竹木牙犀、砖石金玉等类的雕刻艺术。属于美术。但冠以工艺,是注重或侧重于工匠手艺,既以民间的高妙精湛手艺来营造平面纸帛本书画之外的美术,这认知大致是不错的吧。
词是这么定的。但以拙见,工艺美术当重在工艺,而贵具美术。换言之工艺精,美术妙,合二而一的才是够格的工艺美术品。
陈向民作品
也许是拙初通文墨、还捎带舞笔弄刀,所以我常常用异常挑剔的眼光去观赏和品评当下的工艺美术作品。三下五去二,真正能入眼又动心的往往少之又少。但多默语,往往心知肚明,而不说将出来。在艺论艺,对物如此,对人也如此,是无关人情的远疏生熟。
这些年,我时而见到一位中年雕刻家的作品。或笔筒、或臂搁、或匏器、或犀角、或枣核,皆别于寻常,自具怀抱,深获我心,此人系海上的陈向民君。
陈向民作品
向民君的雕艺之美,美在文气而拒匠气。其所作,苦诣经营,不故作姿态,不哗众取宠,骨子里透出十足的恬淡、平和、矜持、斯文和宁静,孤云出岫,一派清光。匠作而得书卷气是大难事,唯其难,所以高,犹如白石翁的绘事,出自民间,而汰俗生雅,扑面给人的是亲和无间的大气和提升意境的拙厚与幽默。这等本领往往是万人不得其一的。向民是有这等苗头的,诚然,只有自具天分,加之历练与学识的优化之后,文与心,施与技,始能有可能进入这巍峨辉煌的朝堂。
向民君的雕艺之美,美在由术而生艺,有艺心。读他的作品,透过人物景象,能玩味到艺趣、境界之美,非仅为表现人或景为目的,而是以人和景的载体,塑造、体现我国固有的诗心文胆为主旨的文学、美学与哲学精神,作品里这种表里相通的交融是触之既得的。这也是殊不易的。究其源,这是与其通晓书画、研求文史,乃至对诸多古来雕艺家的作品及理念暗熟于胸是攸关的。堪称万取一收,聚焦一点。君当语余,其由独好清初学富五车,艺冠古今的吴之璠。比勘百家,独尊一雄,仅此一说,即可知其目力及志向之高远,故所作超迈齐辈而独胜,本是情理中事。
陈向民作品
向民君雕艺之美,美在艺高不掩技佳。对技法他是极为讲究的,的确,曼妙的意境必经由精湛的手艺塑造,凸现。摩挲他的作品,大局朴茂、融合浑成,而谛视其细节,则警慎、果敢、洁净。刀之为用,披削冲砍,不妄用、不枝蔓、不拉杂、不腻糊,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如游龙入云,无往不利。加之作者对光照明晦的感悟,故所作若书家妙笔,涩润两用,方圆相顾,浅深互惠,手心双畅,可谓神与迹化,风采独标。
向民君雕艺之美,还美在濯古生新,上承古法,自辟新径。严格地讲,恋古复旧者,可换钱,可悦人,可名世,但不足以尊为大师。有出息的艺术家总是袭前人之法,而立自我之格,这方面向民君也值得称道。仅举一例,吾尝读其所作臂搁:一少女擎伞,于雨中赏荷,作为雕件,人好塑,花易画,而雨难写,他却妙用竹材外表细腻而内里纹粗的特质,在少女与荷花间,以钝刀向竹片里处信手刮出丝丝纹理,四两而拨千斤,那丝纹宛若沥沥淅淅的夏雨,顿时躍于画面,这般机敏的巧启物性,无中生有,岂非出新之绝招?
陈向民作品
艺术这事儿也真是说不明道不清,向民君,一个从未进入过艺术院校者,一个至今还是以业余身份出现的雕艺家,一个至今还没出过一本作品集子的业余作者,业余,往往不说明本领的高下与优劣,试看六十岁学绘事的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不也是地道的业余吗?诚然,一般情况下业余毕竟是业余,是不能以业余而自诩自负的,务必向专业进军才是。
向民那些量少而质高的作品,不仅为我所欣赏,更为众多南北及海外雕艺收藏家所青睐,所追逐,且青睐追逐了多年。你说这事儿怪不?这怎么不由得让人去称奇,让人去琢磨呢?
如今向民君将出个人作品专集,蒙见爱,嘱我写上几句,事杂心散,匆匆书来,虽说还了债,但恐不达意也。奈何!
陈向民雕刻艺术欣赏
本文已获得翡篁文化授权发布。图文由翡篁文化提供。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乐艺会延伸阅读
达黄:陶木情深 美物长存——谨以此文,献给陶艺大师徐达明逝世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