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虎魄造办处:中国古代“雷神”形象的起源与流传

虎魄造办处 乐艺会 2019-05-17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中国古代“雷神”形象的起源与流传

虎魄造办处


雷神的崇拜,乃是一种古老的,且具有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费尔巴哈对此曾有精辟的论断:“甚至在开化的民族中,最高的神明也是足以激起人最大怖畏的自然现象之人格化者,就是迅雷疾电之神。有些民族除了‘雷’一字之外,没有其他字眼来表示神。”并且认为:“连天才的希腊人也干脆地把最高之神叫做雷神。那个Thor或Donar,即雷神,在古代日耳曼人,至少北方日耳曼人,以及芬兰人和列多尼人中,也是最老的最尊的最受普遍崇拜的神。”(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


李远国的《神威赫然惊天地:雷神形象的演变与发展》一文中,很详细的介绍了全球有关雷神的文化现象,在此不加叙述。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中国古代“雷神”形象的起源与流传。


中国古典的先秦神话中,最早的神话都是上古人族出于一种对自然崇拜,最早的原始神,就是这些自然神。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候变化异常,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随时可见,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对之加以膜拜。雷神的形象进而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雷神作为一种自然神,形象也多种多样,有人首龙身、有为半人半兽、有为兽形等等。


依《山海经》所言,最早的雷神是龙身人头。龙是想象中的神物,其原型究竟是什么?在古人的意识中,雷电就是龙。或者说,龙是雷电的化身。《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这段训释中,仍能窥见到雷电的影子。所谓“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恰是闪电变化莫测、稍纵即逝的形象描绘,而“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则说明了雷电出现和停息的季节起止。 

     

古代的民间传说也把龙蛇和雷电视为同一,王充《论衡·龙虚篇》曰:“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以升天。”“实者雷龙同类,感气相致。”《史记·封禅书》所谓“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这里的“龙须”,可视为闪电的无数触须状的变异形态。由于认为龙蛇与雷电是同类,所以古人所描述的雷神大多数是“龙身而人头”。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民族把雷电视为龙的化身。如古代蒙古人认为“闪电出自某种类似龙的动物,而且在他们的地区上,居民(仿佛)亲眼见到它怎样从天上降到地上,以尾击地,蜿蜓而动,并从口中喷出火焰。”鄂温克人也认为,最初的雷神形象为龙,它身上有数不尽的鳞片,每一个鳞片都盛有一百担水,下雨便是神龙鳞片洒下的水滴。无独有偶,北美印第人也视蛇为雷电的象征,因其迅速蜿蜓、倏发倏止的动作极为相似。波尼人则说闪电是蛇吞吐的舌尖。墨西哥的大神圭察戈突,其原意是“有羽的蛇”,此神源于玛雅人信奉的雷神。


在黑龙江的鄂温克人那里,雷被描绘成一只巨鸟形象,雷的声音也就是雷鸟飞翔时翅膀掮动的声音。“这种巨大的雷鸟,每当打喷嚏的时候就降下倾盆大雨,这时就响起雷鸣。在鄂伦春族的信仰中,有一种全体萨满的守护神鸟,叫做塔姆尼代拉,这种鸟就是雷和闪电的神灵。”(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丰富,半人半兽形人形化的雷神形象逐渐代替了龙蛇形、禽兽形的雷神。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藻井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藻井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藻井上雷神形象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这组藻井上面可见雷神造型,与之对称的另一块应该是风神。虽然这组藻井并未标注其出处和年代,但从上面的雕刻工艺和藻井的使用年代上推测,此组藻井上限应该是东汉。


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雷虚篇》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


王充的《论衡·雷虚篇》中描述的雷神造型与徐州汉画像石藻井上雷神的造型如出一辙,已然是半人半兽形人形化形象。据笔者所知,此雷神形象一直延续到唐代,并随着唐文化传入日本,也是日本雷神形象的主要特征。


敦煌西魏莫高窟第249石窟覆顶正披(西披)壁画上面的雷神和电神


敦煌西魏莫高窟第249石窟覆顶正披(西披)壁画上面的风神和雨神


敦煌西魏莫高窟第285石窟覆顶正披(西披)壁画上面的2个雷神


敦煌初唐莫高窟第329石窟西壁龛顶壁画上面雷神


佛教传入中原后,在继承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和表现技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充分显示了佛教和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特色。而雷神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各个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是中原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此时的风雨雷电四神不再是“自然神”,已然成为佛教“护法神”。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墓道西壁壁画局部


这个造型的雷神不仅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还在出现在山西和河北的北朝皇室贵族的大墓中。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由于记载墓主人生平的墓志等均已被盗,墓主的身份、性别、年龄都不能断定。但从墓葬的形制看,规格仅次于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墓主人应该是北齐高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墓道西壁壁画中的雷神


墓道西壁画第一层上绘画“雷神”,该形象左爪持一“锤子”形法器,四周有十三面连鼓。


娄叡墓壁画中的“雷公”图


北齐娄叡墓室壁画也绘有此造型的雷神。虽然壁画残缺了一部分,但剩余部分仍然能清楚的看见爪子和脚趾持有类似锤子的“法器”,围绕着雷神的是一整圈连鼓。这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见的雷神形象相同,其动态给人以鼓声劲催、威震四方的震慑感。


京都三十三间堂中的风神和雷神


京都三十三间堂是日本闻名天下的古代经典佛教建筑之一,收藏着日本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均为日本国宝。在京都三十三间堂中,以一尊高334.8cm的十一面千手观音坐像为中心,其制作于镰仓时代之建长6年(公元1254年),距今已有755年的历史,仍然保存完好。千手观音之守护神风神、雷神,呈现半裸身形,造型夸张,筋骨毕露,充满着超自然力量的跃动感,风神肩抗风袋,雷神光背均为擂鼓,艺术表现手法极其生动。


京都三十三间堂中的雷神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东汉王充《论衡·雷虚篇》中叙述的雷神形象一直延续到唐朝。而日本京都三十三间堂中的风神和雷神,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风神和雷神的形象基本一样,细节上的差异是时代的过渡,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风神雷神”形象起源于中国。


“风神雷神”的形象在唐朝时被日本吸收后传入日本,随后成为日本人信仰当中重要的神话人物形象。虽然这是日本文化中的风神和雷神,但就像很多个日本的文化符号一祥,都是随同中国文化的东渡传到日本列岛的。


日本神话中的雷神,通常被描绘成击鼓造雷的恶魔,传说中执掌天气的神祗,日本传统的雷神,通常与风神结对出现。日本民间认为,由风神和雷神守门可以使得全年的天气都风调雨顺。所以在纹身历史悠久的日本,将这样的神灵纹在身上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1724年蒙古大军入侵日本的时候,传说是雷神和风神制造了风暴,摧毁了蒙古入侵者的船舰,将日本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从那以后,日本民间便开始祭拜风神雷神,祈求神灵的庇护。在日本东京的浅草寺内有一个景点——风雷神门。穿过风神雷神镇守的雷门就意味着风调雨顺,逢凶化吉,顺心如意。


日本国宝《风神雷神图屏风》


在日本还有一件非常有名的文物与风神雷神有关,那就是日本国宝《风神雷神图屏风》。创作于17世纪(江戸时代),作者是日本琳派画风的代表画家表屋宗达,风神雷神图屏是屋宗达的至高代表作。被日本称为国宝。此作品不是奢侈的装饰品,宽宏大量地跳动感溢出的笔致,墨色乌黑的东西鲜明地表现了的凶神的身姿。


俵屋宗达,约活动于江户时代初期的17世纪前后,日本艺术家及画家,常年活动于京都一带,他深受日本京都附近宫廷文化影响,作品富于多变,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成为宗达光琳派的创始人。


日本国宝《光琳笔——风神雷神图屏风》


由宗达光琳派代表尾形光琳(1658-1716)按照表屋宗达作品临摹的风神雷神图屏风,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然而,笔者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又遇见一件日本的艺术品,可惜我对日本的这种艺术品没接触过,所以不知道其制作年代和更多的信息。我当时第一眼看到这件艺术品的图片时,很自然的眼前一亮。因为我对这个造型太熟悉也太敏感了——这不就是我一直探索的从北魏到隋唐时期的“护法神兽”吗?


双手握着的哑铃似的锤子,身边几个圆形的连鼓,这就是雷神的造型啊。这与日本京都三十三间堂中的雷神造像、《风神雷神图屏风》中雷神形象那是大同小异啊。细节上的差异那是随着时代的不同,逐渐过渡形成的,这种差异在中国本土就也有,从各时期的雷神形象都能看到细小的差异,但整体形象基本上没变。



而日本这件艺术品一个细节,与北齐娄叡墓室壁画中的雷神可以说是一模一样,那就是爪与足。但凡是北齐壁画中出现的这种神兽的造型,都是三爪两趾——三根手指头、两个脚趾。而日本京都三十三间堂中的雷神造像、《风神雷神图屏风》中雷神并非如此。所以,这些细节的地方,可能是因为文化交流或随着时代而演变。





这件雷神便是现代日本的玩偶艺术品,从他身上依然能找到东汉王充《论衡·雷虚篇》中有关雷神的叙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


随着道教的发展,此雷神的形象在唐以后便在消失在中国。中国古代神化中的雷神的形象也变为猴脸、尖嘴,雷神也逐渐体系化。道教中级别最高的雷神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天尊"在道教神仙中属于最高级别,"普化天尊"是所有雷神的总司令,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其雷部下设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


关于雷声普化天尊的来历,在道教典籍中提到:雷声普化天尊,在大罗天界,为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在九天天界,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传播大道智慧,在中国古文明开端时,显化为黄帝。而玉清真王,在大罗天界,为南极长生大帝,在九天天界,为神霄玉清真王,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传播大道智慧,在中国古文明开端时,显化为炎帝一世(神农氏)。明代小说虚构的《封神演义》则称闻仲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而非雷震子。



黄斐默《集说诠真》说:“今俗所塑之雷神,状如力士,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是乎明清时期到现在有关雷神的形象便是如此。这种雷神的形象也通常出现在我们的电影电视剧中。



给国外电影《雷神》中的男主角左手再配个楔,那就与中国影视剧中的雷神基本没什么差别了。哈哈,也许,这就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结语:


雷神在中国最初属于最高级别的神——自然神。然而,随着古人对自然的认知,文化与宗教的融合,自然神的地位逐渐被取代。而雷神的形象也随文化与宗教的融合在不断变化。庆幸的是,东汉王充《论衡·雷虚篇》中有关雷神的形象在日本得到了延续。现在在中国人的理念中,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人如果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轰顶。同时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


乐艺会延伸阅读


虎魄造办处:论汉代连胜佩、工字佩、司南佩三者关系

刘馨蓬:从走进宋人生活的日本蝙蝠扇说起

刘馨蓬:《九天閶闔开黄道 千岁金盘献寿桃》

刘馨蓬:风流才子美人缘 夹竹桃映吴娘靥

刘馨蓬:与郎眉目传情意,付与落红流水知

刘馨蓬:外番巧艺夺天工 笔底丹青智莫穷—明人眼中的日本纸摺扇

镜台玉骨映香腮

王志伟清宫专栏:清代院本绘画中的圆明园风貌—兼论《弘历御园行乐图》的写实创作

琉璃牧之:闲聊发饰演变及宋元琉璃簪钗

安斋砚话

畅行天下(王晖):也说背衔金龙宝刀

朱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孙家潭:清代端石丛星太史残砚作“书印”铭

孙家潭:南宋成语典故瓷印“尺素在鱼肠”

孙家潭:奇特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韩林儿政权官印“德义库记”

朱栋梁:印中自有万千军—韩林儿“管军万户府印”赏析

山抱丛/东胡:《不解之谜——符咒牌上的契丹字》

懋勤轩:清代令旗、军官印与调兵令牌

懋勤轩专栏:明大理卫百户印、剿匪告示与禁种罂粟令

虑得居摭拾:邺城印陶分类之浅见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之七十九:李逵博钱是一种什么游戏?

孙家潭:我与蔡美彪先生的忘年交

熊白《供养钱在元末的绝响:穆清钱》

朱浒《骑羊童子:解开曹魏美术背后的丝路密码》

朱浒:张献忠大西国钱币的前世今生

朱浒:大象有形 垂鼻辚囷——汉代中外交流视野中的大象图像研究

朱浒:党项遗珍——新品西夏钱币发现记

王志伟《肄武习劳的王朝遗产——清帝木兰秋狝大典》(上)

王志伟《清帝木兰秋狝大典之:塞宴四事》(下)

不戒:宋剑修复记

不戒:藏族土司佩刀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之:甲》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具装铠》

徐文宁:古玉中的云纹装饰

老赵:草原上美丽的流星——布鲁头

徐开宏古兵器系列:我的骨朵,与骨朵的传说

胡坚:《西辽花钱:充满神秘未知的领域》

孟和套格套:《大辽浮屠:内蒙古地区辽代佛教寺庙遗产》

李文龙:《草原丝路文明:戎狄匈奴青铜文化》

赵跟喜:《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序言下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