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佛开会:申一涵分享辽宁博物馆金铜辽佛及其他
辽佛开会:辽宁博物馆金铜辽佛及其他
申一涵分享
一般而言,每人每次都无法在国际级大博物馆一次看完所有展品,每个人对展品的侧重都不相同,每人对同一件展品的理解与聚焦点也各自不同,此次我们选取田松先生眼中的卢浮宫展品,就是一个个人立场,个人审美,个人视角的博物馆巡礼。欢迎大家提供博物馆巡礼主题稿,与同道分享美物与历史。感谢申一涵提供资料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供稿分享。分享内容将在乐艺会各平台传播。
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十年间共推出馆藏文物原创展42个,具有代表性的展览有“千字千姿——古今《千字文》书法作品展”、“丹青巨匠 艺术宗师——齐白石逝世50周年纪念展”、“明清瓷器精品展”、“清宫散佚书画国宝特展”、“世纪经典——辽博藏二十世纪名家绘画精品展”、“妙相庄严——辽宁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精品展”、“华采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展”、“丹青之华---近现代十二家绘画大展”、“吉祥——对幸福的憧憬”、“翰墨撷英——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名品展”、“骥索丹青——中国历代画马名作展”、“卧游江山——中国古代山水画手卷展”、“横翠含丹——中国古代仕女画展”等等。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后被尊为释祖或佛祖。“佛”为古印度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智者或觉者。
佛教在中国有二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经西域传入,后逐渐发展与兴盛。佛像在佛教信徒传经弘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义上的佛像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一切佛教造像。早期佛教艺术品仅以宝塔、莲花、菩提树、法轮、足迹等表示佛陀的存在和活动。公元一世纪,佛像艺术产生于古印度,十六国时期,中国内地出现了真正具有礼佛目的、独立供养的佛像。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佛像主要是石刻造像和鎏金铜像,石造像以北朝和隋唐为主,金铜造像从十六国直至清朝。这些造像总体上可分为汉、藏两种风格,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伟大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传佛教造像艺术
汉传佛教指流行于中国内地,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佛像艺术在中国汉文化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南北朝清秀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写实自然、明清浅显世俗,形成了具有我国汉文化特色的新的艺术形式。汉传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汉化的最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辽代佛造像
契丹族最初信奉崇尚自然的萨满教,建国之后逐渐信奉儒释道三教,并以佛教为主、儒教为用、道教为辅,佛教尤以圣宗、兴宗、道宗时期为盛,佛寺、佛塔遍布境内。佛教建筑继承唐代粗犷豪放的风格,又体现出草原民族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四方三进式的佛寺和八角实心的密檐塔。辽宁境内至今保存有辽代著名寺院奉国寺和诸多的佛塔,出土了大量的造像、佛画、刻经和法器等佛教艺术珍品。
(附)大理佛像一件
高46厘米 大理(公元937—1253年)
佛教传入洱海地区后,与当地原始宗教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滇密”阿吒力佛教。大理国建立后,阿吒力佛教的主神阿嵯耶观音仍然是王室崇敬信仰的主要神祗。此观音体态纤细修长,上身裸露,赤脚,头戴莲花宝冠,冠正中还嵌有一尊结跏趺坐的阿弥陀佛像,没有明确的性别特征,俗称为“细腰观音”。是南诏大理国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是云南古代佛教艺术的象征物。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乐艺会延伸阅读
好泉分享:《梵天东土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印度篇
好泉分享:《梵天东土并蒂莲花:中印雕塑艺术大展》中土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