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精品瓷玉:无极斋分享《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
天津博物馆精品瓷与玉
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掠影
无极斋分享
韩回之,字无极,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爱好收藏,对古代武备、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猎。博涉而深究,视野开阔,颇有心得,乐艺会特开设专栏《无极游》,陆续刊登各系列藏品,与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欢斋主韩回之带大家欣赏天津博物馆“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
展厅面积840平米,共展出馆藏古代青铜器、玉器、书画、瓷器、工艺等类别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63件套,通过对每一件珍品文物的深度诠释,凸显中华文明的悠久醇厚,更让观众从中真实感受古代中国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传统。
元 青玉翼龙纹双耳壶
元(1271-1368)
高15.5厘米 口径5.9厘米 底径5.3厘米
元代器皿型玉器虽较多,但玉壶却极为罕见。天津博物馆馆藏这件元代翼龙纹双耳玉壶,高15.5厘米,宽12.4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5.3厘米,由青玉雕琢而成。玉壶呈椭圆体,器表面有褐色斑缕。直口、壶颈的两侧有云纹半环耳,口颈部浅浮雕连瓣和草叶纹,腹部浮雕翼龙、海水。翼龙首上有鹿形角,飘长鬣,张大口,上唇长尖而下卷,身有鳞纹和鸟形翼,舞三爪足,鱼形分枝尾,尾后有火珠,龙身下有海水波涛翻卷。
宋 青玉龙首饰
该器高17.2厘米、宽10.4厘米
青玉质,质地纯正,局部有黄色沁,体大且造型浑重、气韵宏伟。整体采用镂雕、浅浮雕兼细阴线的雕琢技法,制作工艺复杂细腻。龙眼瞠目圆睁,龙眉粗重浓密,其口中含珠,上唇龇出尖利龙齿,龙唇上下翻卷呈卷云状,颔下有须,腮部饰火焰纹,颈上饰鳞纹及粗密的鬣,头顶雕龙耳及粗壮的龙角。沿颈向下为管状,一边穿三孔。
此件青玉龙首饰为传世孤品,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有同类型器物出土或其他传世品,因此对其功能的考释尚无定论,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该器是帝王天子车辇端首的玉饰。帝王车辂通常在显要部位用玉做装饰,根据龙颈部中空并钻孔的设计,推测可能是将龙首横向嵌于宋代宫廷车辇的端首之上;二是认为该器是帝王御用权杖顶端的装饰物。龙头杖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唐代时期盛兴,宋代继续发展,元代沿用。龙首杖应是权力最高统治者所使用,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清 翡翠蝈蝈白菜
用翡翠玉料雕刻的玉器,可能最早见于北宋。然而至今考古发掘或传世文物,似尚未发现明清以前的翡翠雕刻作品。早在18世纪末期,上好的翡翠玉料已从缅甸经云南大量输入中国内地,它的出现为清代玉雕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天津博物馆所藏清代翡翠蝈蝈白菜是一件珍稀的俏色作品。该藏品高19.4厘米,宽14厘米,重约2公斤。白菜下部分为灰黄相间,伴有褐色斑,其上的叶脉分明,叶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简约。作者利用菜心处材质的翠绿色,圆雕一对肥的大腹蝈蝈和一只螳螂,它们好像在边爬边啃菜叶,栩栩如生。
清末 碧玉兽面纹提梁卣
天津保存的这对提梁卣,是用一整块新疆和田碧玉雕琢盖、身。玉质温润纯净,色彩鲜艳呈碧绿色,有少量墨斑。器形仿商代铜卣,通高29厘米,腹径14.2厘米,器表分区琢刻兽面纹,直颈,肩部出方形双耳分别套双龙首提梁活环,盖至底通身有六条对称的棱脊,方圈足。配有原制的精美如意纹木托架,更显其端庄、古拙、稳重、大气,成对保存至今非常珍贵。
清 黄玉云纹龙首四耳瓶
清乾隆(1736—1795)
高18.5厘米 宽9.1厘米 口径5.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清黄玉云纹龙首四耳瓶,充分体现了乾隆年间玉器的一些艺术特点。
玉瓶造型在清代时期常见,属于陈设观赏器。这类陈设观赏玉器造型繁复多样,有圆形,方形,竹节形、莲瓣形等不同样式。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清乾隆黄玉云纹龙首四耳瓶,高18.5厘米,宽9.1厘米,口径5.3厘米。该瓶用上等的新疆黄玉制成,质地晶莹温润。口方圆,颈部镂雕四云纹耳,瓶身阴线刻细云纹。底座前部为圆雕龙首,圆形凸眼,如意头鼻,座后部阴线刻翻卷云纹,仿佛龙头穿云而出,龙尾似掩映在密云之中,气势恢宏。
清 乾隆御赏款墨玉描金经文佛像钵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高15厘米 口径15.5厘米 宽28厘米
墨玉,玉质油润。玉钵为圆体、敛口、鼓腹、平底。整体纹饰采用刻画描金工艺制成。钵内为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外底为莲花纹,钵外腹部为描金七尊佛像及七佛偈语相间排列,并刻有“乾隆丙午秋御赏”描金款(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南巡到苏州,见开元寺所供佛钵便大为赞赏,后命良工仿制成玉钵,供于宫内佛堂中。因此佛像钵是清代举行盛大宗教仪式或祭祀典礼时所制用之重要供器之一。
清 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清乾隆(1736—1795)
高16.3厘米 口径4厘米 底径5厘米
天津博物馆所藏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国宝级文物。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空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这件玉壶春瓶,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工精细入微,绘画图案取自清代宫廷画家的手稿。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称之国宝名副其实。
明 永乐 甜白釉梅瓶
天津博物馆精品厅陈列着一件明代永乐甜白釉梅瓶,高34.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厘米。瓶小口短颈,丰肩平底,通体为甜白釉色,胎质细腻,釉面洁净。外壁压印暗花,因釉子凝厚肥腴,纹饰不清,是永乐厚胎甜白釉瓷中的罕见作品。
唐 白釉辟雍砚
高5.5厘米 直径12.5厘米 足径15.5厘米
天津博物馆的唐白釉辟雍砚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5.5厘米,圆形,砚面上凸,四周为环形水槽,圈足上有二十六根蹄状柱托起砚面,形成高圈足。外底无釉,露胎处洁白干净。圆形砚堂无釉,可以用于研墨。砚体及水槽均施白釉,釉薄光润。砚边内凹,形成圆形水渠,用于储存墨汁。此砚造型独特,是唐代瓷砚的典型器物。
瓷砚创烧于西晋时期,盛行于南朝和唐代。早期瓷砚多是青釉圆形,仅以六或七足支撑,唐代中期以后演变为由多足组成的圈底圆形砚。有的二十多足,有的兽形足并排而立,或呈镂空状、或紧密相连。此种形制砚,又称“辟雍砚”。南北朝、隋、唐的陶瓷工匠们,模仿辟雍设计出的辟雍砚,是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和实用文具。流传下来的唐代砚台以陶砚和石砚居多,瓷砚较少,白釉辟雍砚更为珍贵。
宋 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
高6.5厘米 口径22.2厘米 底径13.5厘米
这件宋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高6.5厘米、口径22.2厘米、底径13.5厘米。葵花瓣口,折沿,浅腹,腹呈六瓣葵花式,三个如意云头形底足。造型端庄、雅致。胎呈灰褐色,器里施天青色釉,釉面上含有“蚯蚓走泥纹”。器外壁为玫瑰紫色乳浊釉,釉汁肥厚,色彩绚丽。外底抹有酱色护胎釉,并刻有“六”字铭款。钧窑中的宫廷用瓷,一般都刻有一到十的数目字,这种数目字是表示器物大小的标志。一号器物最大,十号器物最小。“六”是中等偏小的器物,靠足边处有16个小支钉痕。此种三足洗实际功用是花盆的盆托(盆奁),上面应有对应号码和样式的花盆配合使用。此洗不仅釉色优美,造型也浑厚端庄不失优雅,是北宋钧官窑中的精品,是宋徽宗的最爱。
宋 哥窑盘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黄色釉,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釉质纯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宋 定窑白釉印牡丹花纹盘
宋(960——1279)
高5厘米 口径20.5厘米 足径13厘米
这件定窑白釉印牡丹花纹盘,高5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3厘米。敞口,弧形壁,圈足略小。盘外壁有自然流淌的“泪痕”,是定窑积釉处的表现。定窑瓷器另一个特点就是口沿往往无釉,系采用覆烧工艺所致。
起初定窑是一个匣钵内烧制一件器物,后来发展成一摞匣钵烧一组器物。采用覆烧法后,是垫圈组合式匣钵,可以烧十几件,甚至几十件的盘或碗,大大地节省了窑位,增加了产量;节省了燃料,降低了成本。这一烧造工艺在宋室南迁后,又传到了江西景德镇窑。因口部有芒,所以定窑盘、碗多镶以金、银、铜口,谓之“金扣、银扣、铜扣”,既掩盖了芒口的缺陷,又增加了美感,还是不同身份的人享受不同级别的瓷器的象征。
这件大盘口缘镶铜口,通体牙白色釉,口沿内印有一周回纹装饰带,盘中印满折枝牡丹花纹,牡丹是富贵花,国色天香,寓意富贵满堂。此盘构图布局严谨,宛如定州缂丝的织锦图案,印花纹饰生动、自然,显示出制瓷工匠高超的制作盘模的雕刻技法,是宋代定窑白瓷的代表作。
宋 汝窑青釉盘
高2.8厘米 口径17.2厘米 底径9.2厘米
汝瓷现今传世不足百件,天津博物馆却珍藏着两件汝窑盘,故十分珍贵。盘高2.8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9.2厘米。口外撇,曲壁,圈足外卷裹釉。通体天青色釉,釉汁肥厚莹润,釉面上布满了细碎的冰裂纹,如冰似玉,清雅高洁。盘底满釉,一只盘底有三个细小的支钉痕,而另外一只盘底有五个支钉痕。
清 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一对)
清乾隆(1736—1795)
高25厘米 口径6.7厘米 底径6.5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的一对清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这对勾连瓶,撇口,长颈,长圆腹,假圈足。颈部蓝色地,朱红色条状图案,作螺旋状绕颈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锥剔出凤草纹,黄地开光绘三组宝相花纹,色彩光亮油润。瓶里及底均施淡绿釉,釉表呈现折光不强的皱纹,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红色方款。此瓶富丽堂皇,采用轧道工艺装饰手法,体现了清乾隆崇尚华贵艳丽的审美风尚。
清 康熙十二月花神诗文杯
此套杯高4.9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2.6厘米
胎薄体轻,制作精细。外腹壁青花五彩分别绘代表十二个月份的花卉,并配有相应的唐诗。色彩艳丽,图文并茂。每杯杯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二行六字款。
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所用花卉与后来乾隆时期承德所建花神庙(即“汇万总春之庙”)中供奉的十二花神种类、顺序一致,皆为北方所熟悉的花卉,分别为: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以及十二月水仙。
十二月花神杯题诗如下:
正月迎春花题诗:“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选自白居易的《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二月杏花题诗:“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选自钱起的《酬长孙绎蓝溪寄杏》。
三月桃花题诗:“风花(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选自薛能的《桃花》诗。
四月牡丹题诗:“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选自韩琮的《牡丹》。
五月石榴题诗:“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选自孙逖的《同和咏楼前海石榴二首》之一。
六月莲花题诗:“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选自李群玉的《莲叶》。
七月兰花题诗:“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选自李峤的《兰》。
八月桂花题诗:“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选自李峤的《桂》。
九月菊花题诗:“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选自罗隐的《菊》。
十月月季花题诗:“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选自何人诗待考。
十一月梅花题诗:“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选自许浑的《闻薛先辈陪大夫看早梅因寄》。
十二月水仙花题诗:“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选自何人诗待考。
此种五彩杯构图优美,诗情画意,十二只一套,每杯以十二月花令作装饰,代表了十二月花神,是清康熙官窑的佳作。同样题材还见有青花制品。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欢迎订阅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无极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无极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不逾矩不——学艺七十年述怀:国博新展《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