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伪现实”题材影视剧和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

2018-04-20 千钧棒 察网时评
摘 要

一个国家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而“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说,“不仅背离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常识,伤害了那些专注现实主义创作的理想和热情,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的从业者,更为严重的是会伤害观众信任与市场秩序”;从社会效果的角度说,对青年一代产生误导作用,从青年人个人角度看,让他们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学习能力降低,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精神也会逐渐消失;从青年人整体的角度看,理想信念丧失,血性被阉割,成为精神麻木的一代人。

一段时间以来,胡编乱造的“老板神剧”充斥荧屏,表面上打着“励志”的幌子,实际上是忽悠青年人的迷魂汤。

比如,近日《人民日报》发文批电视剧《谈判官》,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谈判官》是“伪现实”的偶像剧。

文章指出:

【很多镜头拍摄的都是名牌、跑车和高档酒店,完全脱于现实的基调,更是出现了“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烂俗剧情。 】

文章指出“伪现实”题材影视剧存在如下问题:

【有的剧集悬浮于生活。披着“现实题材”的外衣,本质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偶像剧。
有的剧集悬浮于时代。……题材重复、视野狭窄,止步于对生活汤汤水水的浅层复刻。
有的剧集悬浮于人性。……单薄的创作路径下是脸谱化的人物,以无病呻吟、小情小爱、嬉笑喧闹取代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和人性的探寻追问,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这篇文章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其实,在《人民日报》撰文批评这种现象之前,影视界和广大观众对这种现象早有诟病。

下面分几方面对“伪现实”题材影视剧进行分析:

一、“伪现实”题材影视剧产生的经济因素。

小鲜肉往往是这类偶像剧中的一个标志性元素。

早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之时,“小鲜肉”现象就受到包括众多影视界资深艺术家的批评。人们用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老戏骨”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同高片酬却表演艺术一般的“小鲜肉”作对比;在《战狼2》创下票房最高纪录的时候,人们用有血性的男子汉精神与女性化甚至有点“肉性”的所谓“小鲜肉”作对比。一句话,基本上是把“小鲜肉”作为比较负面的东西,最起码,是作为正面的东西的反衬。

网络词语“小鲜肉”是舶来品,出自岛国的国粹剧女艺人圈——在一部电影的高潮前,往往有很长的前戏,当女艺人和一个年轻男艺人表演前戏的时候,因为年轻男艺人的皮肤白里透红,甚是鲜润,像盘中新鲜的三文鱼一样诱人,而称其为小鲜肉。慢慢的小鲜肉成了年轻男艺人的代名词。随着小鲜肉被大众熟知,逐渐被部分女性天天挂在嘴上

用鲜肉演员的流量来吸引年轻观众,迎合他们的感官愉悦,这本身就是资本的营销手段之一。

“饱暖思淫欲”,一部分男人暴富起来以后,需要从生理上和精神上消费女色,于是各种色情业,色情文化应运而生,“二奶”、“小三”也相应出现。同时,某些本身也是富豪的富婆、富姐也在这方面追求“男女平等”,他们也存在迫切的从生理上到精神上消费男色的需求。而所谓的“小鲜肉”就是应这些人的要求产生的“概念”和商品。目的就是满足富婆、富姐等从生理上到精神上消费男色的需要。

这就是“伪现实”题材影视剧产生的经济因素之一。

二、“伪现实”题材影视剧向青年人灌输一种扭曲的“成功”观。

如何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资本摆布,就需要对他们灌一种“鸡汤”,这就需要要对年轻人画饼,用虚无缥缈的“成功”目标忽悠他们为资本卖命。

平心而论,并非拥有资本的人都属于我所说的这种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所说的现象的确存在,并且不是个别现象。

在被资本控制的影视剧市场上,资本常常对年轻一代“画饼”,编造各种各样男版“灰姑娘”的影视神话,诱以豪车、豪宅、美女,高管职位,美其名曰“励志”,实际上是忽悠有才华的年轻人为他们卖命,被他们剥削剩余价值。不排除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如愿以偿,但是很多年轻人是受不了超负荷的劳动和各种苛刻的条件,选择频频跳槽,但是在资本手掌心中,天下乌鸦一般黑。而资本扶植所谓的“小鲜肉”的目的是,从塑造的角色到演员本身两方面第向男青年们灌输一种男人也可以依靠色相成功的理念。

三、“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与国外某种势力对华战略的契合。

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是近代美国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家。而布热津斯基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奶头乐理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举行了一次“精英会议”,旨在讨论全球化产生过程中产生的贫富悬殊问题,因为可能会产生马克思在100年前说的所谓的阶级冲突,即20%的人掌握财富和权利。剩下80%的人逐渐边缘化。布热津斯基提出了解决“边缘人”不满情绪的方法,即“奶头乐理论”。奶嘴指的是占用“边缘人”大量时间,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能力。边缘化的人们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便会沉浸在“快乐”中。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发展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口水战;第二种是满足性游戏:肥皂剧、偶像剧、真人秀。

美国、韩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调查显示,在泛娱乐化的日本,比起30年前,日本人的平均智商下降了不少。而当今的中国也有向“二八法则”发展的趋势,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一是阶层出现固化倾向,基层年轻人向上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二是互联网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学习能力降低,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精神也会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沉迷网络、肥皂剧、综艺节目,走着发达国家人来时的路。

那么,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同中美关系有什么联系呢?。

关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最近某网站有一篇文章,属于不打自招地说到了点子上:

【一直以来,美国希望中国通过市场开放成为自由社会的一员,并将中国纳入到美国制定的亚洲政治秩序框架以及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网络之内。但是,这些目标无一例外地未能成功。】

这句话是站在美国和西方的立场上,并且尽量使用表面上比较客观的字眼表达的。

一句话,就是美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受挫。

早在2015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就发表过《修改美国对华战略》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对手,对中国应从支持与合作转变为施压与竞争。特朗普上台后的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直接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与“修正主义国家”,并断定一个大国竞争的新时代来临。

更加富于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政府官员甚至反过来认为中国要“和平演变”美国。

不管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识的配合,“伪现实”题材电视剧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所要追求的效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个国家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而“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说,“不仅背离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常识,伤害了那些专注现实主义创作的理想和热情,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的从业者,更为严重的是会伤害观众信任与市场秩序”;从社会效果的角度说,对青年一代产生误导作用,从青年人个人角度看,让他们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学习能力降低,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精神也会逐渐消失;从青年人整体的角度看,理想信念丧失,血性被阉割,成为精神麻木的一代人。

《人民日报》文章在分析这些“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产生的原因的时候指出,

【一些行业之外的资本人力大量涌入,影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缺乏与之匹配的制度、法规甚至是行业共识和道德约束。特别是创作者与创作对象、创作手法错位,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提炼,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对时代精神的把握,甚至是自身缺少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建设。】

笔者认为,文章的作者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寻找了原因,而联系到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不能不让人们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纠正这种倾向。从文艺创作领域方面说,应该对“伪现实”题材电视剧说不,让电视剧创作回归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四、电视剧创作呼唤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复归。

文章提到,在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国视协发布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征集等的推动下,2018年被看作是“现实主义回归年”,观众对现实题材创作充满期待。

并且指出:

【优秀电视剧在反映生活的同时揭示人性,在情节的铺展中让观众实现生活的预演,以符合生活逻辑和事理逻辑的人物形象树立主流价值观,引发共鸣给人以启迪。】

正如文章的一系列分析那样,电视剧等文艺作品的播放会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产生或正面或者反面的引导作用。在某些境外势力在不断推进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转基因的情况下,在本土的文艺创作中,坚持和回复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是真正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文学作品具有娱乐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即使是从最基本的娱乐功能而言,也应该遵循或者最起码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警惕布热津斯基之流的那种“奶头乐”战略。

认识功能方面说,情节的铺展应该面对和符合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最基本的生活,情节中的成功,是人们经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不是迷魂汤式的“霸道总裁(包括男性和女性)爱上我”,给年轻人“画饼”不但不能充饥,在幻想的肥皂泡破灭以后,在很多人身上会出现沉沦和绝望;而教育功能不是通过电视剧里面的人物讲大道理,而是按照生活逻辑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通过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让人们分清楚真善美和假恶丑,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对观众产生潜濡默化的影响。这是现实主义的价值所在,也是现实主义的巨大影响力所在。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我们在批评“伪现实”题材电视剧和警惕布热津斯基之流的“奶头乐”战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用更多的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去拥抱新时代。

【千钧棒,察网专栏作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