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解析中东伊斯兰国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2018-02-04 姜英梅 中东观察员

内容摘要:

伊斯兰经济思想源于《古兰经》和圣训,是中东伊斯兰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思想源泉,也是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能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伊斯兰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伊斯兰经济思潮和实践,但至今未能成功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分析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实践,可以看出各类经济实践均未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地区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还很多。中东伊斯兰国家只有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契合点,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关键词:伊斯兰教,伊斯兰经济思想,生产力理论,中东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教既是中东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思想源泉,也是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能动反映。伊斯兰教两大法源,《古兰经》( Quran)和 34 37622 34 13005 0 0 6479 0 0:00:05 0:00:02 0:00:03 6483圣训( Sunnah),并没有为伊斯兰教制定出系统的经济主张,相关经文散见于不同章节中。由于伊斯兰教具有强烈的遵从原教旨主义特点,后来产生的伊斯兰经济思想,均从这两部经典的诫命、教义的旨义出发来确立与阐述,“公正、平等、互助”是伊斯兰经济倡导的主要原则,并伴随时代变迁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经济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强调“伊斯兰人的伦理特征,反对西方追逐利润的“经济人”。他们认为伊斯兰经济伦理能更有效地维持社会的良好秩序,填补贫富分化的鸿沟,从而使社会经济能够在和谐的秩序中有序进行。

 

在伊斯兰教创立初期,伊斯兰经济伦理基本适应和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经济政策、制度的创新和穆斯林的经济思想丰富了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并创造了辉煌的阿拔斯王朝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世纪后期,伊斯兰经济思想主要是在阐述和解释上下功夫。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传统伊斯兰经济思想受到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冲击。这一段时期(19世纪)被称为伊斯兰教的黑暗时期,从而出现了类似宗教改革运动的伊斯兰复兴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大都奉行某种程度上的政教分离政策。以埃及为首的共和制国家公开宣布以阿拉伯民族主义为基本国策,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在与以沙特为首的泛伊斯兰主义抗衡的过程中占据上风。直到20世纪70年代,伴随民族主义大旗倒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失败,伊斯兰社会主义声势渐衰。70年代末爆发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促使伊斯兰世界兴起一场带有广泛群众性的宗教与社会运动,被称为政治伊斯兰运动,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恢复伊斯兰教法,带有鲜明伊斯兰教烙印的金融业与各种经济实体在现代穆斯林社会应运而生,①走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东方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政治伊斯兰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蔓延到北非国家才逐渐衰退下去。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东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指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然而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东经济停滞不前。

 

2010年底以来,源于民生和发展的“阿拉伯之春”如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中东阿拉伯国家,统治中东几十年的世俗主义政权被民众赶下台,伊斯兰主义再度甚嚣尘上,一度成为民选合法政府。这一方面说明政治伊斯兰运动并未真正偃旗息鼓,促使它兴起的原因和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总会在恰当时机发挥政治影响力;另一方面说明伊斯兰世界在世俗化和现代化面临挫折和失败之际总会回归伊斯兰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再度执政的伊斯兰政权依然无法提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和治理国家的良方,无法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从而难逃下台的命运。埃及总统穆尔西被军方赶下台,穆斯林兄弟会遭到取缔。

 

进入近代以来,面临内忧外患,中东国家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伊斯兰复兴思潮,也进行了内容各异的现代化道路实践。民族主义政权的建立构成中东现代化的政治动力,石油和巨额石油美元成为现代化的经济动力,赶超西方的自强意识成为推动中东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然面,这些复兴思潮和道路探论是世俗化的还是伊斯兰化的,无论是温和的还是激进的一均未能成功,贫穷与失业、矛盾与冲突、动乱与转型构成中东政治社会的主旋律。

 

为什么中东国家的伊斯兰复兴道路一次次遭受挫折?为什么中东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依然坎坷?为什么中东国家经济依然落后,沦落为全球化的边缘地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则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在中东地区,伊斯兰教的唯心主义观未能深刻认识到中东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实践均未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地区内诸多因素还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法律制度及宗教社会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更多地体现为消极的一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唯心主义者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伊斯兰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中东地区社会变革和改革的执行者们无一例外从伊斯兰原则,也就是安拉至上的精神中寻找改革良方,他们从主观意识、绝对观念出发来寻找真理的标准,犯了把真理标准主观化的错误。例如,伊斯兰现代主义者提出了“唯有伊斯兰能解决”的政治总纲领,否定世界上一切现行社会制度,以马赫迪(伊斯兰世界的救世主)自居,7世纪产生的伊斯兰教来治理现代国家,犯了真理绝对主义的错误。伊斯兰现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对马克思主义更持批判态度;它无视共产主义思潮曾经在伊斯兰世界的广泛传播和发展,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取得的胜利和曾经起过的领导作用。然而,客观现实需要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和分析。伊斯兰现代主义以广大中下层民众代表的姿态出现,所以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大量失业青年成为它的广泛社会基础。伊斯兰现代主义者虽然提出了“第三集团”、“第三种模式”或“第三条道路”,但依旧未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当政的10,伊朗社会实施了全面的伊斯兰化,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霍梅尼当政10年伊朗经济倒退了20年。因此,以政治伊斯兰为主要内容的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之所以没有在中东地区生根发芽,就与伊斯兰世界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迟迟找不到答案有很大关系。

 

地区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进行的各种伊斯兰实践未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地区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还很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硬件”,也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软件”。就中东地区而言,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都未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传统人的低素质显然不能满足加速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从总体上来看,中东国家仍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机械率不高,半机械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要求仅停留在手工劳动技术上,广大农村的劳动力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耕作方式水平上。①这说明中东国家还没有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与人口膨胀、人口结构失衡、大学教育专业不合理(社会科学居多,理工科不足)、工业发展落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不力有关。海湾富裕国家的高新技术则是用巨额石油美元换回来的。

 

现代化普遍建立在对外部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的依赖之上。外部人力资源尤其是西方国家科技人员,成为中东国家现代化的关键点,他们占据着高层管理职位,而中东国家本土科技人员只不过是西方设备的管理员和操作工。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尤其创新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无法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至今,历经多次危机仍焕发生机活力,就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的在于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定和体制的弊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曾给伊斯兰世界带来希望和光明,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之所以能风靡伊斯兰世界,并获得一定的成功,就在于它将伊斯兰传统文化、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那个时代的伊斯兰社会政治气候。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中东国家并未实现现代化和真正的独立,国衰民穷。这是因为国家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蕴含太多非经济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偏离经济目标;落后的社会心理结构和社会文化制约现代化的进程。就社会现实层面,面对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作为传统势力代言人的伊斯兰传统势力不断挑战现代化进程;就理论思想层面,伊斯兰发展观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反对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地区冲突不断,政局不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条件。②

 

因此,伊斯兰经济实践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未能真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它虽然提出了经济发展问题,但并没有将经济发展问题放在中心、突出地位,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民族矛盾、教派纷争、领土争端上。它更重视财产的所有权问题和财产分配问题,主张劳资合作,但由于实行有限私有制,所以实际上并无法根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就不可避免出现贫富分化。

 

伊斯兰教作为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两大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阶段,中东地区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负面影响。政治制度、传统社会结构、地缘政治、商业文化环境、利益集团、政府治理能力对生产力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负面的、消极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伊斯兰教作为上层建筑和一种社会关系对经济发挥作用。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具有两重性,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影响。②

 

伊斯兰教对经济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教鼓励人们自食其力、诚实劳动,反对好逸恶劳、投机倒把和垄断;伊斯兰教重商的价值观有利于开拓商贸市场;伊斯兰伦理中的适度消费观,反对奢靡浪费有利于推动经济合理发展;伊斯兰教法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但是,伊斯兰经济思想和实践建筑在穆斯林的社会基础之上,许多经济原则和措施对世俗的人、信仰不坚定的人具有压抑其创造财富积极性的作用。伊斯兰经济的禁息原则和消费文化阻碍了资金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利于金融市场和信贷文化的发展,这是许多中东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财产的再分配措施,分散了经济法人的再投资能力,以牺牲效率换取公平,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生产规模。

 

伊斯兰教有关阶级调和的思想和有限私有制并不能根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无法消除贫富差距。伊斯兰教的道德伦理特征要求企业必须与伊斯兰教法保持一致,与道德良心保持一致,而不一定与市场保持一致,合作与相互责任而不是竞争构成了企业的主要驱动力,这不利于企业发展。伊斯兰教限制妇女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发挥女性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伊斯兰教两世兼重的价值观念导致不合时宜的宗教活动,例如,超限度的宗教课税和大规模兴建清真寺,不利于积累资金和扩大生产规模。此外,伊斯兰经济思想还具有保守的一面,例如,现代伊斯兰主义提出的济世良方是神权政治,全面实施伊斯兰法,以教治国,然而7世纪的伊斯兰教法能否治理21世纪处于全球化大潮中的中东国家?《古兰经》更多关注经济伦理和财富分配,甚少涉及经济发展。伊斯兰教所提倡的经商规范,如诚实经营、遵守契约、买卖公平等虽然有助于商品交换,但这种规范大多适用于小商小贩的小规模商业活动,而对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形式、领导体制、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等伊斯兰教从未也不可能给出答案。

 

如果仅仅囿于伊斯兰教的有关经营规范是不可能解决现代企业经营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①有人曾对埃及世俗公司和伊斯兰公司进行比较,发现世俗公司都有有息借贷,伊斯兰公司都是伊斯兰银行的无息借贷;世俗公司的资产和利润率明显大于伊斯兰公司;世俗公司更倾向于产品出口,更愿意发展信息化技术;伊斯兰公司的薪水较高,且差别较少。除此之外,两类公司都受到市场竞争的驱动,都担心自由化带来的外部冲击,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这说明在中东地区,市场并不单独起作用,围绕经济行为的社会道德和风俗也就有重要作用。

 

中东现代社会进程中,伊斯兰传统主义或原教旨主义作为世俗主义的对立方展开激烈斗争,致使国内政局陷入动荡不安,并对经济造成冲击,这在伊拉克、埃及、土耳其、阿尔及利亚等国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在贫穷和动乱土壤上生的伊斯兰宗教极端组织采取暴力手段制造一系列破坏性事件,殃及经济发展,例如,埃及旅游业受到暴恐事件的沉重打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伊斯兰经济相对封闭,不利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然而,全球化时代,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享受全球化的红利。

 

结论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曾辉煌一时,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列强,东方文明,包括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却因循守旧、夜郎自大,从而成为西方列强殖民欺辱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民族国家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大致经历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阶段、国民经济计

划建设阶段(伊斯兰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阶段)、结构调整段、经济多元化阶段。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当代中东经济总体上已经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海湾地区的产油国还步入富裕国家行列。

 

然而,中东国家不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除湾产油国和两个非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土耳其之外,大多数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贫穷、失业成为中东大多数国家的通病,尤其是年轻人失业问题,不论在富裕的产油国还是非产油国,都成政府急需解决的大问题。海湾富裕国家的财富积累建立在资源出口的基础上,面不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因此它们也不属于发达国家之列。因为决定社会发达程度和时代风貌的不是物质生活,而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社会历史变迁的基本思想。中东国家距离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中东社会面临的最大冲击莫过于“阿拉伯之春”带来的大动荡。与以往由宗教和世俗精英领导的自上面下的各类复兴运动不同,这场席卷地区的政治运动是中东民众重新选择本国和本地区政治经济发展道路的一次新抗争以自下向上的方式进行。由于未曾根本改变各国政治制度相社会制度,因此仍属于社会改良式运动。伴随政权更选,各派政治力量激烈博,地区政局动不安,利比亚,叙利亚甚至陷入内战边缘。目前,中东变局仍不断演化,军在国家构建中的作用以及伊斯兰政治力量的两极分化是影响中东政局走向的重要因素。上层建筑的不稳定,经济基础的解构以及生产关系的落后势必阻得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现代大工业和工业文明的洗礼,中东尚处于传统农牧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还没有产生能够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群体和阶层,新政权及新起的反对派在政治上还不成熟,能青顺应历史流,把据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发再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还尚难断定。

 

基于以上原因,处于大变局中的中东国家电将相应出现新的社会思和道路探素。这种变化无疑将会以探寻与伊斯兰国家互为适应的政治,经和社会发展新模式为基调,并致力于伊”国家的复兴、繁荣,民主,独立和强盛然而,在伊斯兰传统文化根深带固的中东地区,任何探寻都不能追越这一传统传统是每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中世纪阿拉民造经济繁和始烂文化,这说明伊斯兰教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一面。但是,件随时代变还人类社会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未经现代化洗礼的传统文化应适时调整以消除其不符合时代特征的消极因素。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是建立在文艺复和工业革命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基础上的,越早成功地改造传统文化,就越进人现代化,片面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只能歌误现代化进程,要放弃自己的伦理想优于西方的观念,摆正同西方的关系,以理性原则学习先进,2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作为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种社会关系,以及传统思想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分别对生产力和经基题产生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千后运动规律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以及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当生产关系和上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面阻得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和生产天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新旧力量的对抗和冲突中不断进行调整,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循环复实现从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化。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并不断地探索实践,对于中东国家实现从农牧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变迁,走向繁荣富强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具体实践和操作上,中东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正确的时代观和发展观,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顺应全球化

潮流,以经济发展为己任,并从中获益。

 

第二,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而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三,正确处理伊斯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解决好伊斯兰教内向型的目标诉求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问题,从而避免政治和政策导向的失误。

 

第四,解决好伊斯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不可夜郎自大、盲目排外,也不可全盘否定、妄自菲薄。

 

第五,解决好稳定、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球化的时代,伊斯兰文明如何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如何在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国际问题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