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捂出一身汗就能退烧?!别再被骗了
“发烧,捂出一身汗就好了”,这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生活常识,至今仍然被拿来使用。但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
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呢?我们需要知道发热的过程是怎样的。发热是身体受到外源性热源攻击后的一系列高度协调事件的结果,整个发热可以分为寒战期、高热期和退热期。
寒战期
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认为当前温度过低,感觉畏寒怕冷,于是启动一些措施来升温,其中就包括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来快速产热,同时会有手脚冰凉、起鸡皮疙瘩的现象。
高热期
产热的增加和散热的减少促成体温快速升高,人体开始出现不适。孩子比成人耐热能力强,有时可能也不受发热影响。
退热期
病情自身发展,以及退热药的使用后,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机体开始启动散热机制,最显著的方式就是出汗。所以,出汗应该是退热的结果,而不是退热的原因。出汗是退热阶段身体散热的重要方式,并不是捂出来的,而即使是在寒战期,也很难捂出汗来。
部分家长对这个原理的认识不足,即使宝宝发烧进入到退热期,小脸通红,额头冒汗,却还给他裹着一层又一层衣服。看着都替宝宝难受,这样做不但难受,有时还会带来危险。
临床上有一种疾病叫「捂热综合征」,又称「蒙被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热过久导致得缺氧、高热、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常见急症。婴幼儿自我体温调节比较差,当产热增加,散热不畅时,特别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1、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喝水、喝奶、吃些水分充足的水果都很好,这样可以弥补出汗带来的液体损失,避免脱水,帮助散热。
2、当发热已经让孩子觉得不舒服时,应当服用退热,帮助孩子觉得舒服一些:3月以上可用对乙酰氨基酚,6月以上可用布洛芬。若拿不准或者担心,请及时联系儿科医生。
3、不捂汗、不迷信偏方(推拿等)、不用酒精物理退热、不灌肠退热、不要迷信输液退热。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进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