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产后病房里几乎所有乳头内陷的产妇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母乳喂养困难:含乳失败、乳头破损、生理性乳涨。妈妈们不是无奈地添加配方奶粉,就是饱受乳头皲裂和石头奶的折磨。我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目前关于乳头内陷的妈妈亲喂最前沿的指导意见。虽然「乳头内陷」和「乳头回缩」经常混用,但两者有明确的区别:乳头回缩时,乳头仅有一部分被一根导管牵拉而内陷,外观呈裂缝样。乳头内陷是指整个乳头陷入。
乳头内陷又可以依据外观、乳头能否用手拉出和乳头凸出的维持程度分成 3 度。
Ⅰ 度–轻微挤压乳晕皮肤即可轻松地拉出乳头。乳头突出可保持几分钟时间,然后恢复内陷状态,即脐形乳头。有案例报道,大约 96% 的先天性乳头内陷都是脐形乳头。Ⅱ 度–乳头需要用力拉出,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内陷状态。大部分患者都是Ⅱ度内陷。Ⅲ 度–乳头没有突出,且埋于皮肤水平之下。用最大力气也不能将乳头拉出,即内套叠,也就是真性凹陷。简单来说就是,脐形乳头不需要用很大力气就可以从乳晕表面下拉出,但是内套叠乳头不能拉出,前面也提到了大部分先天性乳头内陷都是脐形乳头,所以是完全适合哺乳的。
首先是妈妈的个人观念和经历。妈妈认为自己的乳头和常人不一样,估计母乳喂养有困难,可能会拒绝母乳喂养,直接实行人工喂养。尤其是曾经有过不良母乳喂养经历的乳头内陷的妈妈,更加不愿意重新尝试母乳喂养。但事实上,如果追问起来,大部分都是上一次喂奶的时候,没有母婴肌肤接触,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自主寻乳,没有按饥饿信号喂奶,错误解读婴儿哭闹信号、过早添加配方奶粉,才让乳头内陷妈妈的母乳喂养处境雪上加霜。其次,内陷的乳头需要婴儿长时间、反复地进行尝试含接。由于乳头缺乏延展性,可能会让婴儿含乳不稳、容易滑脱。婴儿含乳的时候会牵拉稚嫩的乳头,引起妈妈疼痛。最后,如果产后第一、第二天就无法顺利含乳,纯奶粉喂养,等产后第三天下奶后,乳房就会因为乳汁没有及时很好地移除出去,而出现胀痛感,严重者甚至会硬如石头,轻轻一碰即疼痛不已,这种情况下让妈妈都恨不得能保持大鹏展翅的姿势了,哺乳就更艰难了。
1. 孕前提早干预: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为了保证并维持正常的哺乳功能,首选非手术治疗。比如各种乳头矫正器的反复牵引训练等,有效性报道不一。手术治疗可以改善外观,但是有存在乳头缺血坏死以及损伤乳管的可能,继而影响哺乳功能,所以并不推荐。 [2]
2.尽可能保证母婴接触,一天24小时母婴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从宝宝出生起,越早开始母婴接触越有利于亲喂[3],根据《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的临床实施建议》(2017年,北京),生后 90min 的保健措施是:让新生儿与母亲保持不间断的持续皮肤接触至少 90 min。3. 肌肤接触时给充分的时间让婴儿自主寻乳。他可能会反复地在乳房上蹭来蹭去,总是含不上。但是妈妈一定要有耐心,鼓励他,辅助他,保护他的寻乳反射,引导、帮助他慢慢地含住乳头及大部分的下乳晕。4. 妈妈需要明白,吃奶吃的并不是乳头,而是乳晕。婴儿的舌头好像波浪一样向前蠕动,碾压乳晕,在舌头的正压和口腔的负压双重作用下,刺激乳汁流出。因此,正确的、充分的衔乳,宝宝尽可能的多含乳晕,能有效地吸出乳汁[4]。
5. 如果宝宝在肌肤接触下反复尝试含乳都失败,可以尝试调整哺乳姿势,同时配合「三明治」手法[5]。把乳房捏成扁的三明治形状,让乳晕向外凸起,方便婴儿含接。
6.「三明治」手法依旧不奏效,妈妈信心不足,可以考虑用乳头保护罩(又叫「乳盾」)贴在乳头上让婴儿含接。其实这个乳头保护罩的功能主要不在于保护,而是「连接」-connect-把婴儿和乳房连接起来。最好能用手挤出几滴乳汁在保护罩的头端逗引婴儿。这里划两个重点:①薄的、亲肤感强、异物感弱的乳头保护罩为首选,大小一定要合适,保护罩的大小在「乳头直径+4mm」为宜。
②乳头保护罩只是作为过渡到亲喂的工具而已,每天还是要留一些时间给在婴儿心情好的时候让他亲喂看看。乳盾有可能会减少对妈妈乳头的刺激,影响乳量,所以看情况,及时、果断地舍弃这个工具。
7. 通过记录婴儿的大小便次数和体重情况,判断新生儿摄入是否充足/是否需要补充喂养。必要时手挤奶或者使用吸奶器吸出乳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补喂(注射器/勺子/奶瓶)。特别注意要预防乳汁移除不足引起的涨奶。因为在严重涨奶的时候,乳房皮肤表面是紧绷的,乳头乳晕的延展性特别差。最后,特别想呼吁一下家庭成员的支持。母乳喂养就是一场信心的游戏,你们能多几句关心的话语,多给予一些实际行动的支持,妈妈才能更自信地跨过这一块绊脚石。除了乳房形状,有些妈妈还担心乳房大小会不会影响哺乳?担心产后没奶?那么,母乳喂养的正确打开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呢?知贝健康学院代慧子老师近期上新了一期关于产后科学「开奶」的专题课程,帮助更多产后妈妈科学母乳喂养。如有需要,欢迎扫码收听。
本文作者:梁银菁 知贝线上诊所 泌乳顾问&妇产科医生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UNICEF Baby-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ive[4] Geddes, D.et.al.:Tongue movement and intra-oral vacuum in breastfeeding infants.Early Human Development,84:411-77,2008[5] The Breastfeeding Altas Sixth Editon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 2020 年 6 月 19 日。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