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判断一条医学信息是否靠谱?
点击上方 ▲ 关注「欧茜医生」了解更多育儿知识
最近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被迫接收了很多医学信息。关于新冠发烧了怎么治,咳嗽了该吃啥,风寒还是燥热,每个人都至少掌握了十八种防治新冠的“方法”……甚至连家族群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能完整复述“对乙酰氨基酚”这么难的药名。
各大官媒和自媒体不停地发布新冠相关的“科普”,身边也突然冒出来很多“专家”,每个人都煞有介事告诉你应该怎么治病、怎么囤药。最难的是,这些信息很多讲的都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该听谁的呢?
是的,我和你们一样,一边被四面八方涌来的医学信息搞得不胜其烦,一边又急切地点开每一条和新冠相关的链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焦虑。然而,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互相矛盾信息,结果只能是更加焦虑。
作为一名受过职业训练的科普作者,我通常是有能力分辨一条医学信息真伪对错的,如果实在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我还可以去请教各个领域的医生朋友。
但社会上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科学专业背景的公众,又没有随时能请教的医生朋友圈,那该怎么去判断一条医学信息是否靠谱呢?
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官方媒体,代表着权威信息,但这种权威性更多体现在时政新闻、政策发布、社会热点等方面,而不是体现在医学健康专业知识方面。实际上,这些年央视、人民日报、生命时报等官方媒体为我们科普界贡献了非常多的辟谣素材。
比如关于奥密克戎是不是大号流感的问题,有没有后遗症的问题,大家都看到了某些媒体的180度原地转弯。简而言之,政策变动,要以官媒发布为准,医学信息,不建议以官媒为准。
2.自媒体要看专业领域,军事博主和正能量博主发的别信
疫情期间,自媒体发挥了空前重要的信息媒介作用,但也制造了非常多的虚假信息。其中相当一部分虚假信息来自于跨界发言,军事博主谈医学,正能量博主谈防疫政策,都是重灾区。
这两类博主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都是立场先于事实而存在的。为了证明上面总是英明的,为了证明中国总是最好的,他们不惜筛选和编造事实。从对外斗争的角度来看,这种立场或许还有值得探讨的空间,但从对公众健康有利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就完全不可信任了。
毕竟治病还是得靠科学和医药,不能靠爱国和正能量。
补充一句,整个账号全部是转载信息没有一条原创的,别信。这些账号都是什么热门转载什么,从来不做真实性审核的。
3.科普博主里面,凡是说“按我多年经验”的别信
和医学、健康有关的信息,当然优先相信科普博主、医学博主,但是说实话,都叫科普博主,都是医生,其实知识水平和职业操守也是良莠不齐。
但有一点你可以记住,科普博主本质上都是知识的搬运工,医生本质上是医学界共识的执行者,如果哪位科普博主开始自己生产起知识来,比如说“按我多年经验”,如果哪位医生喜欢拿病例说事,说“我用这个方子治好了很多人”,那就很好判断了:别信。
4.没有署名来源的信息别信
👆没有署名不知来源的流言👆
👆有医学机构署名的正经科普👆
虽然不敢说100%准确,但用这个方法来判断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正经的、可靠的科普信息通常是不会通过聊天记录、朋友圈截图、没有露脸随手拍的短视频来呈现的。
科普虽然这几年成了高危行业,但知识本身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正经的科普作者都会比较注重形式,要么是完整的文章,要么是精心制作的图片,要么是反复打磨脚本的视频,反正肯定会有署名。不会有什么科普知识需要匿名来讲,也不存在什么科普知识只能跟熟人讲。
科普作者给自己传播的信息署名,既是成就感的来源,也是对自己传播的知识负责任。
5.专家没有名字,发言没有时间的别信
还有一些虚假信息为了让自己显得权威可信,会假借专家和权威机构的名义来介绍。如果你看到一条信息充满了专家介绍、专家认为,但从头到尾没看到专家的名字,也不知道这位专家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说的这些话,那么这个信息基本上可以不用相信了。
6.引用古代典籍的别信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但很多人却深陷其中无法挣脱。
从历史的尺度来看,人类对身体的了解越来越多,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进步,好用的药物是越来越多的。所以,一些当前医学水平治不好的病,我们还可以指望一下医学技术进步,指望未来有办法可以医治。
而不是相反,去指望千百年前的老祖宗有办法可以医治。医学教材更新了一版又一版,不断去芜存菁,吸收新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去。而《本草纲目》则数百年不变,至今还写着猪屎人尿可以治病。
仅从常识出发,也能判断出哪一套体系更可靠。
7.凡是保证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的,别信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医生不可能向你保证药到病除,更不可能声称有什么方法和药物能够包治百病。凡是这么说的,要么是庸医,要么是卖大力丸的江湖骗子,绝不会有例外。
8.凡是只说好处不提风险和禁忌的,别信
任何正经的药物和疗法,都会有相对应的适应症,也会有相应的风险,所以国家才强制规定药品说明书里必须有一项是【不良反应】,也必须写明用药禁忌。正经严肃的医学博主在介绍某种药物功效的时候,一定会同时讲清楚它的风险,这才是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
像上面那样只提功效不讲风险的,或者药品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别信。
9.凡是让你吃药来预防新冠的,别信
第一句话: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预防新冠——钟南山
第二句话:没病别吃药——项栋梁
10.去可靠的平台搜索关键词
最后,有一些虚假信息藏得非常非常深,装得特别特别真。比如最近几天到处在传的布洛芬会加重新冠症状的谣言,就来自于一家专业医学自媒体,而且说话的专家有名有姓,世卫组织的头衔金光闪闪。
碰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好用的方法,就是去一些可靠的医学科普信息平台搜索关键词。比如到丁香医生、欧茜医生、怡禾科普等账号搜索布洛芬,发现他们都还在推荐新冠发热患者使用,那么大概率这条布洛芬不能用于新冠的消息是假的。
像布洛芬这么常用的药物,如果真有可靠证据表明其不能用于新冠患者,丁香医生、欧茜医生、DrPei一定会比公众更先关注到,更早提醒大家注意。
信任,就是这么简单。
本文作者:科普作家 项栋梁
更多精彩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12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图片来源网络。
推荐阅读